上周,一篇「朱元璋「密葬」於盱眙二山」的報道引起了各方的強烈反響,有的網友質疑是炒作,更多的人則是對明孝陵重新燃起了好奇之情。4月25日下午,中山陵園管理局和南京晨報特別邀請了南京知名文史專家和30位網友,一起當了回「考古專家」,「微探」明孝陵,聽一聽「明朝那些事兒」。

朱元璋沒葬在明孝陵?

朱元璋生前陵墓已開 工 對其建造很上心

民間傳說,朱元璋生前精明死後聰明,在自己的葬事上用盡心機。明人朱國楨所著的《皇明大政記》稱,朱元璋下葬那天「而發引,各門下葬」,此即南京民間至今流傳的說法,朱元璋出殯那天,十三座城門同時抬出了棺材。那這個棺材到底是不是抬到明孝陵?換而言之,朱元璋是否葬在明孝陵?會不會真如盱眙明祖陵文管處主任胡仁生所說的那樣:朱元璋其實是葬在了盱眙二山?

對此說法,幾位文史專家都不認同,「市井傳言均不足信。明孝陵的建設在朱元璋死前已經進行了十幾年,朱元璋對其極為用心,耗費的人力物力都是驚人的。這一切既是為了馬皇后,當然也是為了自己。他對馬皇后感情至深,在她去世後再沒冊立皇后,朱元璋一定會與其合葬。」南京地方志收藏家鄒尚說。針對另一種「在宮不在陵」的說法,已經年過八旬的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季士家則認為,恪守孝道的建文帝也不可能把朱元璋埋葬別處,運往燕王朱棣的治所北京安葬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朱棣繼位後還特意為父親在明孝陵豎立『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此後,每年年底皇帝都要到孝陵祭掃,皇族中有人犯事還被罰到孝陵守陵悔過。後來的明朝皇帝一直以南京的紫金山為明朝龍脈所在,對其甚為關注,嘉靖皇帝曾將紫金山改名為『神烈山』,崇禎皇帝還豎立禁止在紫金山採伐、動土的『禁約碑』。這些都表明明孝陵的確是朱元璋的陵寢所在。」

獨龍阜原先有主?

原葬著寶志和尚 後被朱元璋「搶」過去

從明朝開始,明孝陵的帝陵地位已是不爭的事實,但是你知道嗎,這塊「風水寶地」可是朱元璋從別人手裡搶來的。「當初,朱元璋將鐘山之陽留給自己,特別選中主峰下的獨龍阜作為自己的陵墓所在,其實,這時的獨龍阜早已是有主的山頭了。」中山陵園管理局文物處處長聞慧斌告訴大家,最先看中獨龍阜並安葬於此的其實是南朝高僧寶志。

據了解,寶志生前與梁武帝交往甚密,梁武帝是虔誠的佛教徒,尊寶志為師。―日,武帝與寶志登鐘山定林寺,寶志手指其旁的獨龍阜說:「地為陰宅,則永其後。」武帝問:「誰當之?」寶志答:「先行者當之。」天監十三年(514年)十二月,寶志坐化於華林園佛堂,享年97歲。梁武帝感其言,用20萬銅錢買下獨龍阜安葬寶志,梁武帝的女兒永定公主也捐錢為寶志建造了一座墓塔,第二年,梁武帝又在塔前為寶志建了一座開善寺。寶公塔前的開善寺,是古代鐘山70多座南朝佛寺中唯一一座留存至今的寺廟,也就是今日的靈谷寺,正是應了當年寶志說的那句「地為陰宅,則永其後」。「2002年的時候,考古專家在明孝陵陵宮東側發現了一處建築遺存,當時清理出數塊具有六朝風格的建築石刻構件,構件呈正立方形,長、高、寬都差不多為1米,四面還裝飾著建築浮雕圖案。根據勘測,這處遺存可能就是梁武帝為寶志和尚建造的江南名剎開善寺。」

神道走勢為何曲折?

一反傳統南北中軸式 有三種說法可解釋

一走進明孝陵,就有讀者提出,自古以來,中國帝王陵墓的神道都採取統一的南北中軸形式,但明孝陵的神道卻蜿蜒曲折,這是為什麼呢?

季士家老先生,是資深的明史專家,他用三個說法解釋了這個疑問。一是「孫權看門說」。「明孝陵陵寢的正前方橫亘著約50米高的梅花山,昔日叫孫陵崗,是三國東吳大帝孫權長眠的地方。明代建孝陵時,有人提議把它剷平,好鋪設―條筆直的神道。朱元璋沒同意,他認為孫權是條好漢,可以留著給自己看大門。因此孫陵崗被保留下來,而神道便圍繞著孫陵崗而彎曲。」第二種是「順其自然說」,朱元璋在陵墓建築上特別講求人工與自然地勢的相互配合,孝陵神道順山勢地形而迴旋變化是「勢」在必然。「第三種是『象徵手法說』,這其中包含了深刻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和鮮明的個性特徵。古人認為,極星北斗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朱元璋崇拜北斗,對身後之事追求一種『魂歸北斗』、『天人合一』的效果。」季老解釋說,明孝陵神道走向的初衷無論是人為還是自然,抑或是法地還是象天,都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關,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也都會作為明孝陵規制的創新與特點而載入史冊。」

地宮在哪有多大?

地宮位於寶頂下 根據探測竟達4000多平方米

據了解,從1997年開始,文物工作者利用精密磁測等高科技手段對明孝陵進行了長達6年的考古勘探,地宮經探測被認定位於明孝陵圓形寶頂下面,地宮建築面積根據探測結果竟達4000多平方米,幾乎是已發掘的定陵地宮面積的3倍。「它的具體形制我們還不能清楚知道,但從明孝陵現存建築、明故宮建築遺存上大量使用石料作為建築基座的現象,以及已經發掘的定陵地宮全部用石材構築的實例可以推斷,孝陵地宮應該也是全部用石材構築的大型殿宇式地下建築。」

文史專家大膽猜測了地宮殿堂的設計,「參照生人居住的宮殿,因此一般應有主次之分,大跨度條石起券的拱券門作為明孝陵建築的主要特徵在地宮中也許會繼續使用,主大殿應布置成廳堂的樣式,擺放一些祭祀用品,並設一大缸,缸內盛香油,點長明燈。後殿作為地宮的主要部分,按照慣例應是擺放皇帝、皇后棺槨及各種隨葬品的地方,朱元璋與馬皇后的靈柩就停放在後殿的棺床上。」季老笑言,雖然朱元璋生前提倡節儉,並曾囑咐要薄葬,但從孝陵地表建築的豪華不難看出這只是一種掩人耳目的官樣文章。「對於一位開國皇帝而言,地宮裡隨葬各種金銀玉器、龍袍錦緞、儀仗用具及生活冥器應該是毋庸置疑的。當然所有的推測都只是猜想,真正的地宮謎底,只有待日後的發掘才能知曉。」

文字來源:南京晨報

請點擊上方藍色字體「南京鐘山風景名勝區」關注我們,也可以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

[↓↓↓請點擊下方藍色字體「閱讀原文」關注微博「南京鐘山風景名勝區」↓↓↓]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