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可以明白:

1.單句五大基本句型的具體形式?

2.五大基本句型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3.補語是什麼?雙賓語與賓補有什麼區別?

4.在閱讀時如何判斷句型?

對於初中就開始接觸的五大基本句型,相信你對其是哪五個早已爛熟於心,但學習英語不僅要知道其為何物,更要知道為何如此。只知道五大基本句型是哪五個,而對其產生的原因一無所知,對於我們閱讀英語句子沒有任何幫助,唯一的作用就是在同學面前快速說出五大基本句型,然後收穫同學讚歎的目光。

五大基本句型是英語單句的五種構成形式,任何英語句子都是這五個句型的變形與擴展,因此當我們翻開任何一本語法書,都會首先看到五大基本句型。首先我們做一下回顧:

五種單句的基本句型:

1 主語(Subject)+ 動詞(Verb)

2 主語(S)+ 動詞(V)+賓語(Object)

3 主語(S)+ 動詞(V)+補語(Complement)我們通常所說的主系表結構

4 主語(S)+ 動詞(V)+賓語(O)+賓語(O)

5 主語(S)+ 動詞(V)+賓語(O)+補語(C)

我們可以看到只有主語與動詞是固定的成分,而其他成分會出現變動,就是說只有主語與動詞就能形成一個完整的句子,這也告訴我們在分析英語句子的時候,首先找出主語與動詞,因為任何英語表達結構都有主語以及動詞。主語是動作的發出者,名詞、名詞性短語、代詞等充當主語,其成分與性質比較固定。正是動詞的性質決定了五種基本句型的差異,換言之,正是動詞的變化多端造就了英語單句的五大基本句型。

我們慢慢來看:

1.His dog died in a car accident. (他的狗死於一場車禍)

2.Xipo killed two mosquitoes. (西坡同學殺死了兩隻蚊子)

在例句1中,his dog充當主語,died為動詞,後面的 in a car accident則是可有可無的修飾結構,即使沒有這句,His dog died也能表達完整的意思。這是一個典型主謂結構句子,動作的發生不需要承受者。所以在閱讀時如果主語與動詞能構成完整的釋義,那麼這個句子就是第一種基本句型,即「S+V型」。

在例句2中,Xipo充當主語,killed為動詞,我們發現單獨講Xipo killed 說不通,西坡同學殺了什麼,不知道。這樣句子就不完整了,必須需要一個成分充當西坡同學殺死的對象。那麼賓語就說,我來我來,這種捨我其誰的精神造就了賓語在英語句子中的地位。但這時補語就不樂意了,說我也能充當動作的承受者呀,我呢?關於賓語與補語的用法,我們稍後講到。因此,two mosquitoes兩隻可憐的蚊子充當了賓語,被西坡同學殺了。Xipo killed two mosquitoes是一個典型的「S+V+O」結構。

由此引出了動詞的兩種類型:及物動詞與不及物動詞。

及物動詞(Vt):不能獨立發生,獨立存在沒有意義,必須要有動作的承受者,例句2中的kill

不及物動詞(Vi):獨立發生,不牽涉別的人或物,例句1中的die

小結:說到這裡,S+V結構與S+V+O結構的區別就出來了,它是由動詞的及物與不及物性所決定的。在具體分析過程中,不能只依靠判斷動詞是及物還是不及物判斷句子類型,因為同一個動詞在不同語境下既可以表現為及物也可以表現為非及物。而要依靠前面所講的,看主語與動詞是否能表達完整釋義,再結合動詞的詞性,判斷起來就事半功倍了。

補語同學請坐下,現在就講到你啦。

關於補語是什麼,大家就更糊塗了。百度一下,發現補語是對主語或賓語起補充說明作用的成分,也是動作的承擔者。那既然動詞發出的動作需要承擔者,那有賓語不就夠了?為什麼還需要補語。

我們回到例句2,Xipo killed two mosquitoes,當句子沒有 two mosquitoes作賓語時,雖然西坡同學不知道殺死了什麼東西,但他還是做出了「殺」這個動作,雖然句子不完整,但我們還是知道西坡同學「殺」了什麼。我們看下面這個」句子:

3.Xipo is

西坡同學是什麼?是帥哥?是青蛙?是殺蚊嫌疑人?不得而知。

因此,例句2 雖然不完整,但至少有意義;例句3既不完整,也無意義。

Xipo killed,Xipo is,看出區別了吧!問題出在動詞上,這種有無意義是由動詞決定的。

在英語表達中,解釋為「是」的動詞沒有實際意義,這種類型的詞叫做系動詞,這種詞起連接作用,因此又稱連接動詞(linking verb),出現系動詞時需要使用補語充當動作的承受者。

連接動詞包括:

be (是)

look (看起來是)

feel (摸上去是)

seem (似乎是)

appear (似乎是)

prove (證明是)

smell (聞起來是)

taste (嘗起來是)

sound (聽起來是)

become(變成是)

make(做為)

等等,在此不一一列舉。

Xipo is a good person. 秘密揭曉了,西坡是個好人。a good person作為補語。

到現在,前三種基本句型的出現原因已經搞清楚了。

那這個主語(S)+ 動詞(V)+賓語(O)+賓語(O),雙賓語結構是如何出現的呢?(摸摸下巴)看看下面這個例子。

4.Xipos mother gave him a dog.

(西坡的媽媽給了他一隻狗)

主語:Xipo』s mother,謂語:give,賓語1:him,賓語2:a dog。動作的發出者是媽媽,動作是給,承受者是西坡同學,但我們發現Xipos mother gave him表達的意義並不完整,因此需要另一個賓語來對句子進行補充說明,這就是一個典型的「S+V+O+O」結構。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動詞同學出來走兩步。在具體表達中,需要對動作進行補充說明才能使句子表達完整時,就需要用到雙賓語結構。

接下來講最後一個句型:主語(S)+ 動詞(V)+賓語(O)+補語(C)

在前面的基礎上,理解賓補結構就很輕鬆了。主語(S)+ 動詞(V)+補語(C)結構中的補語是對主語的補充說明,那麼補語在主語(S)+ 動詞(V)+賓語(O)+補語(C)中是對前面賓語的補充說明。不難發現,在句型4、5中,前面部分都是主謂賓三種成分,區別在於最後部分:

主語(S)+ 動詞(V)+賓語(O)+賓語(O)

主語(S)+ 動詞(V)+賓語(O)+補語(C)

相信大家已經猜到,這與句型2和句型3差異形成的原因是一致的:動詞性質,動詞如果無實義,也就是說當動詞翻譯成「是」時,同時單賓語無法使句子表達完整,需要使用補語來對賓語進一步補充說明。

5.The toy made Xipo happy.

(這個玩具使西坡快樂)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S+ V+O+C」結構,made翻譯成使...是,使Xipo是快樂的,加一個Be動詞進去,句子可以轉變為Xipo is happy,這就是一個「S+V+C」結構。這是一種分辨賓賓還是賓補很好的方法,只要把賓語和補語取出來,中間加一個be動詞,看看能不能組成「S+V+C」,若可以,這就是有一個賓補句型。

來源:微信公眾號 簡單外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