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次說到了日美貿易經濟摩擦史,以及日本80年代經濟泡沫的總體情況,這次從泡沫時代所有事件的邏輯原點--以半導體,汽車,家電為中心的日美貿易不均衡開始分析。

為什麼說日美貿易不均衡是這個時代所有事件的原點?

2015年NHK製作了一期戰後70年-日本的肖像系列,對這個時代進行回顧時,認為是三個原因造成了泡沫經濟現象:80年代開始的金融自由化,日本高度經濟增長結束,以及85年的廣場協議。該協議由美國主導,要求日本西德,英國,法國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貶值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問題。

圖中綠字ブラザ合意即是廣場協議,可以看到,從這裡開始日經股價便開始坐上火箭,扶搖直上九千里。

廣場協議時,美國向日本提出日元升值,金融緩和,加大對美國的進口來解決美國對日本的巨額貿易赤字。這篇寫不涉及這些內容,而是其邏輯前提,美國把本國的貿易赤字歸罪於其他國家,尤其是貿易赤字最大的日本。

而時過境遷,30多年後的今天,似乎歷史正在重演。

同樣是以貿易赤字為理由的政治交涉,只是曾經的半導體,家電已經不見,只剩下汽車,佔據了出口整體的近8成,日本的支柱產業也就只剩下汽車了。另一個變化是,曾經的貿易赤字第一位變成了第二位,689億美元佔據了9%,而某大國的3470億美元則佔據了47%。

於是乎,曾經被欺凌的憤懣便由一種博大精深的語言傳達出來。

嗯,日光之下無新事。

2

上次引用到的日本學者小宮隆太郎,不僅是日本戰後的重量級人物,而且也直接參加了當時相關的政治會議等。並且,從69年到89年在東京大學任教期間,參加其講座的許多學生後來成為經營者、官僚、學者。這恐怕也是其能參與其中的原因之一。

小宮隆太郎在斥責日美貿易摩擦中充滿經濟學上的常識錯誤,把其荒謬的根源總結為一個三段論,這這個從經濟學來看充滿常識錯誤的三段論,成為了當時多數人議論的一個默認前提。

1 日本の大きな貿易黒字あるいは対米貿易黒字のために米國の経常収支は大幅の赤字となり、米國は大きな不利益を被っている。また日本の黒字は世界経済にとって大きな不安定要因となっている。日本は黒字を減らすべきである。

譯:日本的巨額貿易黑字的緣故,美國的經常收支成了巨額赤字,受到了巨大的利益損害。並且,日本的黑字是對世界經濟很大的不安定要素。日本應該減少黑字。

2 日本の黒字が大きいのは日本市場が閉鎖的であることに基づく。

譯:日本的巨額黑字是基於日本市場閉鎖形成的。

3 日本市場はもっと開放的にすれば日本の黒字が減るはずであり、日本は黒字を減らすためにあらゆる市場開放措置を一方的にとるべきである。

譯:日本市場更開放一些黑字就會減少。為此,日本應該單方採取開放所有市場的措施。

小宮隆太郎批評這裡的每一個邏輯都充滿了經濟學上的低級謬誤。其中關於第一個,一國的經常黑字是該國對外財貨服務的販賣與購入的差額,財貨服務販賣多於購入時經常收支為黑字,少於時為赤字。構成一個國家經濟主體的有家庭,企業,政府,這些經濟個體基於理性的經濟選擇產生的各自經常收支,最終合計成為一國的經常收支。

以單個個人為例,這樣理解比較方便,提供勞動服務等收入與購買消費產品的差額就是一個家庭家計的經常收入。簡單來說,就是掙得減去花的,賺到的唄。但是某個時候突然進行大的投資,比如購買高價商品,孩子上大學,這時儲蓄(以前賺的)與投資(現在花的)的差額就變成負的,這時家計的經常收支就成為赤字了。但這個時候的投資選擇,是基於主人的最有利判斷,不能稱為受損,這些投資會在以後產生回報,不如說是正常的經濟行為。經常赤字的可能原因是,投資大於儲蓄,財貨服務的販賣少於購買,簡單來說,掙得少花的多。但與此同時,投資購買得到的物質資產也在增加,經常赤字也常常意味著有形或無形資產的增加。

國家的情況也基本一樣,赤字也好黑字也好,都是每個經濟主體在當時的環境下做出的對自己最有利的理性選擇的結果。而當時美國的經常收支赤字,是由於美國家庭的儲存率低,企業內部儲蓄少,更為重要的是,政府財政的大額赤字。這些都是美國制度環境下家庭、企業理性選擇的結果。而如果不想要赤字的話,應該提高儲存率,提高企業內部的儲蓄,消減政府的財政赤字。

簡單來說,如果從經濟學理論出發,美國基於自己的利益最優選擇買了很多日本的汽車和半導體來發展自己,同時由於政府的不當揮霍,把錢花光了之後開始指責日本,哼,我現在變得這麼窮,都是因為你賣給我太多東西了。於是,這位小宮隆太郎先生在參加相關會議時被美方的厚顏無恥深深驚呆。

3

看完理性主義的代表性觀點之後,接下來看經驗主義的代表者,上上次提到的大前研一。作為經營諮詢者,他的角色位置決定了,他必須貼近現實世界來思考。86年的時候,他開始漸漸超越經營者的身份,以一個民間思考者的身份,來思考國家問題。當時,他出版了這本書。

日美貿易中日本比較強勢的半導體,汽車,家電的份額超過了總輸出的一半,並且,這三個領域中比較有競爭力的也只是少數優良企業。全民就業人口當中,在有競爭力企業相關的只有13%。結果,由於這些超優良企業的過度用力,美國對日本所有的企業都採取了行動。如汽車行業中,除了第一位的豐田,其他的對美國企業並沒有多大優勢,結果卻被一起壓制。嗯,有時有個神隊友也是坑爹。

而如果貿易赤字是日本的原因,那不均衡應該只發生在日美之間,但實際上,美國對西德274億美元,對加拿大222億美元,對台灣131美元,對韓國48億美元。日本只是最大頭,497億美元。而台灣1800萬人口,日本1億2千萬,按著比例來算,台灣的不均衡比日本還嚴重。而造成台灣黑字的原因是,美國企業把生產基地移到台灣,在台灣生產,然後又把自己生產的產品「輸入」美國。台灣人只有一家企業以自己品牌向美國出售東西,而美國代表卻強硬要求台灣開放市場,減少不平衡。

這是企業跨國界行動的結果,因此大前研一認為這些都是沒有意義的數字問題。實際上他在廣場協議之前的1983年就已經在日本和美國發表了這個結論。

「貿易問題とは、ことほど左様に表面的、數字的な問題であって、けっして実體ではない」

譯:貿易問題,如左邊所示,都是數字問題,沒有實體依據。

無獨有偶,34年之後的今天,某大國的學者也開始重複該觀點。

出於對企業的跨國境活動的把握,大前研一把日美貿易問題的根本歸結為以下四點:

一、美企的無國籍行動

二,美國經營者和股東的利益短視

三,美國人自己的消費癖

四,對自國第二次產業的不信任

二與三其實小宮隆太郎都已經觸及,一即是上面台灣的例子,四其實涉及更大的社會背景。從70年代到80年代,美國社會開始認為大規模量產的製造業難以持續,出現從製造業向金融業的產業結構轉型。在此之前的技術進步是以大型化、大量化,高速化為標誌,80年代之後突然轉向節能化、信息化,多樣化。這在現在看來無疑是代表了時代的方向,而在當時受縛於舊觀念的一般輿論中,製造業的衰退與服務業的興起卻被當做美國衰退的依據,而接受美國製造業轉移並且技術精湛的日本,則被認為是世界的未來。而後,就是大家熟悉的故事了,美國蘋果,微軟,谷歌興起,美國繼續強大,日本在泡沫經濟中膨脹,在破裂後走向保守而不敢嘗試需要大量試錯的信息行業,陷入了丟失的十年,二十年,到今天,三十年。

4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這麼低級的誤解,存在於一個並沒有實據的偽命題上哪?

小宮隆太郎認為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日美交涉者缺少基本的經濟學知識,按著誤解和迷信來思考與行動。第二個是,美國基於貿易黑字等於得,貿易赤字等於損這樣錯誤觀念而產生的被迫害妄想症。而這種日本威脅論充斥在政治家,媒體,民眾之間,並通過政府與議會推動對日貿易政策的進行。

關於這種集體情緒,小宮隆太郎表示不能理解:

これは経済學者の私の目から見ればまったく奇妙な政治的現象、あるいは政治心理學?社會心理(群集心理?)學的現象である。

這在我這個經濟學者的眼中看來,是非常奇怪的政治現象,或者說是政治心理學,社會心理(群體心理)學的現象。

但是這種情緒難道就是空穴來風?除了日本製造業擊敗了美國國內的製造業產生了不景氣,人們沒有理性地去探究這背後真正的本國資本家的原因,而是感性地把不景氣與眼前充斥的日本商品連接起來,日本人自身就沒有原因?

除了日美之間的異文化,日本蹭美國的軍事保護,恐怕更真正的原因也還是,日本的產業升級已經開始撼動美國的地位了。最為典型的,作為信息產業基礎的半導體,日本產的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64KDRAM在1981年取得了世界第一位,品質,價格,交貨等方面都取得好評。87年的256KDRAM佔據了世界上80%的份額,並且,日本的提前產出使得美國的競爭企業直接沒有必要生產。日本靠人口紅利,低廉優質勞動力,設備投資進行產業升級賺取的資本,也開始在美國活動。各種投資等自不用說,加利福利亞州的銀行都有三成是日本人開的。此外,89年三菱地所買下花2000億日圓(當年幣值)購入紐約洛克菲勒中心14棟摩天樓,而這座歷史上最浩大的城中城在87年,剛被美國政府認定為國家歷史地標。

嗯,你這樣搞,哪國人估計都有被迫害妄想症吧。而當時廣場協議中美方的代表者的言論,確實是這種情緒的表露。

如果說美國人不理性,沒有用正確的觀念來面對問題,而是由威脅情緒來行動,那日本的政治家就理性了嗎,為啥說好去和美國談判條件,到了之後卻又把美國提出的新的無理要求全部咽下去?

說到底,我們多數人類,還不是靠本能的求生欲活下去。

利害紛爭,生死威脅的關頭,哪有什麼狗屁理性的事。

相關鏈接:

鏡中日本(五):日美貿易經濟摩擦之八十年代

鏡中日本(四):平成時代——丟失的三十年


本文參照以下書籍和網站:

大前研一: 新?國富論 講談社 1986

小宮隆太郎: 貿易黒字?赤字の経済學 1994

nikkei.com/article/DGXL

chinanews.com/cj/2018/0

opinion.china.com.cn/op

下篇寫當時觸及美國信息產業琴弦的半導體摩擦,敬請期待,歡迎擴散。

另外,很多截圖來的來源,這部nhk的記錄片很不錯,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公眾號回復1,百度網盤自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