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20多年,香港導演陳友將溫拿(Wynners)樂隊的奮鬥故事寫成電影「兄弟班」,入圍紐約亞洲電影節;比起導演,陳友更願意把自己稱為鼓手,那是帶給他最多快樂的身分。

「我是溫拿的成員,想把過去團隊的奮鬥故事記錄下來,其中很多細節都值得回味。」

陳友說,他很感激兄弟陳百祥的母親,如果沒有她,就不會有溫拿樂隊。

「我童年和陳百祥一起長大,年輕時總去他家打鼓,他母親頂著左鄰右舍的壓力,容許我們在家練鼓;他母親去世後,沒有人再保護我們,大家步入社會重組樂隊,叫Wynners就是希望能取得成功。」

陳友說,電影之所以叫「兄弟班」,就是因為五個人親如兄弟;大家從十幾歲就認識,雖然成長過程中有很多矛盾甚至衝突,但一路走來情同手足,「五隻手指頭各有長短,但合起來才是一個拳頭」。

電影的感情邏輯都是真實的,90%的情節也從事實改編,時間跨度1969年到2016年,「這部電影基本沒有創作的部分,所有細節都來源於真實事件」。

「兄弟班」有兩版劇本,第一稿從陳百祥的母親切入,沒有她就沒有後來的溫拿;但與兄弟們商量後,還是應該從溫拿本身切入,於是寫了第二稿。

然而這一改就改了兩年,「第二稿沒有給兄弟們看,怕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又耽誤了拍攝,好在看片時他們的反應都很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