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巷子口,「少女的祈禱」音樂響起,男女老少拎著垃圾袋,等待垃圾車,偶爾會看到誤了時間的人緊抓垃圾袋,追著垃圾車跑,有的里長還會吹著哨子,幫忙維持交通。

「很多老外看了都覺得不可思議!」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董事長陳曼麗經常帶外國朋友參觀台北人怎麼丟垃圾,對於市民等垃圾車的街景,「他們總是『哇!』個不停,稱讚台灣人好遵守規定,為了環境整潔,委屈自己也沒關係!」

三年前,美國人茱莉亞.羅絲把親身體驗「垃圾不落地」政策的心得,以「我在台北學到的垃圾功課(中譯)」投書華盛頓郵報。

她說,等垃圾車是台灣最生動的社區經驗,「我第一次在木柵丟垃圾,就被這種儀式給迷住了」,因為不同種族、不同收入階層和職業的人,都參與這場倒垃圾的盛會。在台灣,倒垃圾是整個社區的大事,不像在美國,丟垃圾就只是晚上把垃圾推出去,早上有垃圾車載走,大家不會見面。

從墨西哥來台北念書、工作的喬治也對大家一起等垃圾車的畫面印象深刻。他說,等垃圾車那幾分鐘,鄰居常會主動攀談,讓他很快就交到朋友。

來自德國的弗德瑞克從倒垃圾領略到台灣人的熱情。他說,半透明的專用垃圾袋常給鄰居「窺視隱私」的機會,在巷口等垃圾車,總有幾個熱情鄰居湊過來,指著袋內的速食包裝紙袋或免洗筷,「他們勸我少吃外食,很不健康!」他笑說,真希望市政府有賣黑色垃圾袋。

台北市現在是台灣環保政策的指標,但早年也曾在垃圾「落地」與「不落地」之間打轉,落地的結果導致髒臭,於是在一九九七年拍板執行「垃圾不落地」政策至今,全台已有九成縣市跟進。

當年「垃圾不落地」政策被批不人道、不科學,至今對於等垃圾車的行為仍有「惡政、愚政」的嚴厲批判,但當時台北市環保局長林俊義說,「這幅景象有種粗糙的美,可以用最小能量做最大的功,未來在台灣,粗糙的東西反而會變成一種時髦。」不同意他的或許大有人在,但事實證明,垃圾不落地的城市的確比較乾淨。



全文網址: 環保先鋒/乖乖等垃圾車 老外讚不可思議 | 為台灣按一個讚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6584736.shtml#ixzz1XtEdDEMB 
Power By udn.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