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的賴先生雖然工作節奏快,強度大,但他依舊很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沒有高血壓、糖尿病和肥胖。然而,在近期的體檢中,他被查出了血脂異常。他的總膽固醇(TC)爲6.4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4.62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1.09mmol/L,甘油三酯(TG)1.06mmol/L。這讓他異常緊張,擔心自己的血脂高會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很多人在體檢時,被檢查出“血脂異常”就十分緊張,因爲高血脂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之一。在血脂體檢報告中,有兩個檢測指標是決定心血管疾病的分水嶺: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一般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比作“壞膽固醇”,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則是“好膽固醇”。像賴先生血脂體檢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爲4.62mmol/L,已經明顯超過了標準數值。

  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後,在某些情況下它會鑽入動脈血管內皮,形成斑塊,堵塞血管,引起心絞痛、腦梗死和膽固醇性栓塞性腎病。不穩定斑塊就像“定時炸彈”,在某些誘因如劇烈活動、情緒激動或吸菸等情況下“引爆”破裂,形成急性血栓,導致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研究顯示,如果沒有“壞膽固醇”的參與,其他危險因素很難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及後續的嚴重疾病。值得注意的是,“壞膽固醇”的升高常沒有任何症狀,很多患者直到因病入院都還被矇在鼓裏。

  有“壞膽固醇”就有“好膽固醇”。“好膽固醇”指的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約佔總膽固醇的30%。它就像血管清潔工,將多餘的膽固醇轉運出動脈,運回肝臟分解,醫學上稱爲“膽固醇的逆向轉運”,這種膽固醇多些更好。這一過程可減少脂質在血管壁的沉積,起到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

  血脂檢查項目的各項指標,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載脂蛋白A、載脂蛋白B和脂蛋白(a),共7項指標。需要提醒的是,甘油三酯(TG)過高時尤須引起警惕。因爲甘油三酯輕、中度升高都可能增加冠心病的發病風險,極度升高(≥13.1mmol/L)時可能會引起急性胰腺炎。

  當拿到血脂體檢報告單,我們如何判斷自己的血脂是否符合標準?可按照《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訂版,下簡稱《血脂指南》)的一級預防人羣血脂適合水平和異常分層標準進行對照。在新指南里,做了一個很重要的更新,強調“一級預防”。一級預防針對的是一般人羣。

  在一級預防人羣血脂合適水平和異常分層標準這張圖表中,可以看到增加了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非-HDL-C),這也是近幾年來國際上逐漸被採納的一個指標。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心血管病危險度的一個有力的預測因素,可以預測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這個指標對於中國人來說更加適宜。有調查發現,我國成年人高甘油三酯血癥比例特別高,在10%以上。如果一個人處於高甘油三酯血癥的狀態下,他的膽固醇會被明顯地低估,因爲很多膽固醇顆粒就存在於甘油三酯顆粒裏。所以,醫生在解讀血脂化驗單的時候,如果發現患者的甘油三酯高於3mmol/L以上,不應去解讀其膽固醇,而是去解讀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要科學合理地解讀個人血脂是否異常,是需要分人羣而定的。在《血脂指南》中,是依據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發病風險的高低,將人羣分爲極高、高危、中危、低危,判讀他們的血脂指標數值(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值)也各不相同。

  過去,常常把高血壓叫作“無聲的殺手”,其實,血脂異常更像是“沉默的殺手”,因爲它都是以心梗、腦梗爲首發表現。世界衛生組織也強調,有近一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心梗、腦梗作爲首發症狀。因此,定期檢測血脂是非常有必要的。

  從防治角度來說,建議:20歲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測1次血脂;40歲以上男性和絕經後女性,每年至少進行1次血脂檢查;缺血性心血管病患者以及其他高危人羣,每3~6個月測1次血脂;因缺血性心血管病住院的患者,入院時或24小時內要檢測血脂。

作者:上海第九人民醫院心內科 李寶駱 陳 侃

《談醫論症話健康》第三輯刊用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