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職業原因,經常會問及他人「你的離職原因是什麼?」,有客觀的,比如公司倒閉、裁員等;也有主觀的,比如與上司不合,適應不了公司加班等等。

在和朋友聊天中也會探討另一個問題「在公司待了這麼久,你有哪些成長和收穫?」,多數的回答是碎片化、點狀的信息呈現。

對於以上兩個問題,自己也在思考,是否能在下一份求職過程中,很坦然的說自己的離職原因是由於「公司目前提供的平台和承擔的工作,無法滿足自己的下一步職業生涯發展」;回顧一段工作經歷、一個季度的工作甚至一個月前的自己時,是否能清晰的說出自己的成長、改變和收穫。

對於第一個問題的坦然回答,要建立在對第二個問題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基於自己職業生涯規劃,以綜合素質提升為主線,通過不同工作場景歷練,提升、完善自己的競爭體系。在每一次離職或跳槽時,都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麼,有什麼,缺什麼,知道現在的工作(做的事)能給自己帶來什麼?本文基於筆者自己的思考,闡述一下對於成長的理解,以及如何通過工作促進自己成長。

一、成長評價的四個維度

(一)專業知識的厚度

專業知識是職場競爭力的基礎屏障,並非苛求大家成為一個專業學者,做大量的知識存儲,而是想闡述一個觀點,職場中你與別人交互的基礎就是你的專業,常說的「做事專業,做人靠譜「就是這個道理。試想如果業務經理在和你探討關於薪酬3P理論時,作為HR的你卻不知道是什麼鬼時,你的業務會怎麼看你。

目前多數企業的內部分工都是按照職能進行劃分,設置了諸如:市場、人力、財務、銷售等部門,不同的崗位,甚至同一崗位不同階段所需的核心知識也不一樣。因此首先結合企業的實際場景提煉出崗位所需的核心知識/技能,並做出優先順序排序;其次盤點自己的知識儲備,確定初始基準線,明確差距與不足。然後通過日常工作實景,鏈接專業知識,不斷增加專業知識厚度(相關內容筆者在後期文章《個人知識體系建設》有詳細介紹,敬請關注)。

(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招聘信息上常會看到「有經驗者優先」這樣表述。其背後的邏輯是,有經驗的人掌握了一套處理這類問題的工具和方法,強調的是【經驗的可複製性】、【能力的可遷移性】

工作5年的HR和才畢業的人力資源本科生,大家在知識儲備的上可能相差無幾,但在知識應用場景上一定有很大差距,已有的知識儲備,相當於你的工具和彈藥,如何使用工具解決問題是職場競爭力的核心屏障。

解決問題的能力筆者細分為:問題識別能力和方案制定/工具生產能力。

首先要能看見問題,意識到這是個問題。一方面需要紮實的知識儲備,一方面需要敏銳的業務洞察力,只有兩者兼備時,才能透過表象,挖掘、澄清背後的問題,通過深入的思考,看到平凡工作背後的價值。

在識別出問題後,需要對問題進行分析求解,重心是方案制定和工具生產。

面對一個問題,你的解思路和應對策略是什麼,制定的方案是否適用,效果如何,這個方案對應產出的工具是什麼?要能夠通過一次一次個性案例的解決過程,抽象凝練出具有可複製性的普適經驗。不僅要對成果進行總結積累,比如各類工具表單、規章制度,也要對過程進行梳理總結,通過全視角回顧復盤這些案例,才能做到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如果僅僅是對最終的結果或者輸出的文檔進行保存,對後續工作開展也無濟於事。就像大多數人離職時會把原單位的制度表格拷貝一下,但到下一家單位時,遇到問題時,依然毫無頭緒。你需要知道當時解決問題的場景,而不是記住那個公式和套路,只有這樣才能不斷豐富自己案例場景,持續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工作習慣

把工作習慣作為成長評價的一個維度,主要是基於筆者自己成長的經歷,筆者職業生涯的轉折就是從被前Boss逼著,罵著養成【總結提煉】和【寫作】的工作習慣開始。

至今還記得第一次看到前Boss電腦中關於工作和知識的梳理,帶來的衝擊感,「這也許就是人家拿百萬年薪的原因吧?」。對待同樣問題,由於思維密度和思考深度的不同,呈現的差距可能是天壤之別。也就是從那時起,開始有意識的進行工作習慣和方法的學習,通過對工作的總結提煉梳理成文,更加系統的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通過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梳理成文,讓自己的回答更有邏輯和深度,而不是撲街的應激回答。「文章是寫給自己看的,要真實,寫自己的心得體會、心路歷程,不要指望著教導別人,因為大多數人只是看看熱鬧。」

建議大家在每一份新的工作場景中,都有意識的去尋找、發現身邊夥伴好的工作習慣,虛心請教,持續完善探索出適合自己的工作習慣,這一定會讓自己受益終身。

當然好的工作習慣和方法千千萬萬,可能這些大道理你也都知道,但如何推開那扇門,讓自己認識到「那確實是個好方法,我要用「,著實不易,可能你也需要類似筆者當時那種當頭棒喝的衝擊感,才能讓自己覺醒。

(四)處事心態

【穩】-遇事不慌亂,不焦慮。

困難、複雜的事處理多了,處事的心態就會平和許多。筆者第一次因為勞動關係糾紛出庭時,緊張不安,如坐針氈,在經歷了大大小小近20起類似事件後,從容肯定不可能,但少了些緊張和焦慮,不會因為這一件事無心其他工作。常和小夥伴們溝通:「對於一件事最壞的結果,只有在你的承受範圍之內,就放手去做」,同時對於不在自己控制範圍內的事,也不用過分焦慮,因為你能力有限,控制不了事情的進展,焦慮也於事無補。

二、成長復盤的五個步驟

知曉了成長評價維度後,如何通過工作促進自己在各個維度上的精進提升,筆者建議從以下五個步驟,循序漸進夯實基礎。

筆者非常認可的一句話「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對於成長的復盤梳理不要在頭腦中進行,因為你無法呈現演進的過程和改變的內容,每次回想時,都和第一次回想的情形差不多,要將復盤可視化,通過文章、圖表進行呈現,核心是留痕和持續迭代。

(一)選取典型

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事無巨細的進行復盤,首先我們要基於成長評價的四個維度,對遇到的工作場景進行分類,然後根據呈現出的典型意義進行篩選。這裡要建立自己的衡量刻度,怎麼定義典型?筆者篩選典型復盤案例的維度:

  • 空白區域:之前沒有思考過,處理過的;
  • 借鑒性:其他人或其他工作場合也會遇到類似場景;
  • 衝擊感:這件事的結果或處理方式,帶給自己的不同視角的認知;
  • 案例庫:可以用來佐證理論知識某一觀點的工作;

(二)規範呈現

採用統一框架- STQAR對案例進行提煉呈現:

  • S:背景是什麼
  • T:目標是什麼
  • Q:面臨的問題有哪些
  • A:採取了哪些行動
  • R:結果如何

(三)自我剖析

站在自己的視角對事件進行分析回答,這裡要注意回答的真實性,做到實事求是,不要誇大自身的影響力,要敢於否定自己的過往。用今天的眼光和能力去審視昨天的做法,努力從昨天的行為中學到對未來有用的信息。

  • 造成這樣的結果的關鍵因素有哪些(決定性因素、間接因素);
  • 這些決定性因素是否可以複製/避免;
  • 自己在其中的角色是什麼?起到了什麼作用;
  • 個人因素與企業自身因素對結果的影響程度如何;
  • 通過這件事對自己有哪些啟發和思考;
  • 這件事的解決思路在其他類似企業中可行嗎;

(四)眾人審視

與他人交流,突破自身局限,接受眾人審視,通過不同視角回答以下問題:

  • 造成這樣的結果的關鍵因素有哪些;
  • 這些決定性因素是否可以複製/避免;
  • 做對了什麼?有哪些是亮點?
  • 做錯了什麼?有哪些待改進?
  • 你有沒有新的思路和做法?

這個時候不要急於爭辯,保持開放的心態,反思自我,集思廣益。

(五)整理歸檔

在統籌各方觀點後,對案例進行經驗總結和工具完善,在做經驗總結時要注意邊界條件設置,將其作為知識體系的應用案例,完善知識體系構建。當再次遇到類似情況時,可以快速的查找的之前的思考的過程和應對方案。

三、持續成長的基礎

靜心,不功利。

與大咖聊天:

我問:「在你職業上升期,做了哪些事或現在看起來受益匪淺的習慣?」

大咖答:「我之所以上升,是因為我從來沒有為上升而做看上去可以上升的事,我的狀態從來沒變,自然而然,清晰自己內心平靜的根源,做該做的事,人生時時刻刻有收穫,不要太功利…」

如大咖一貫秉持的觀點【找尋自己內在的本心】,找到讓自己平靜的根源,做事不要急功近利,靜下心,按照自己的節奏往前走,功做到了,明和利都是順帶而來的附加物。著眼於名與利,得到的未必是成長。

以上是筆者關於成長的一些思考,希望能與你深入探討,持續精進。

PS文中大咖的個人博客:行知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