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9至20日,改革開放40年與語言服務創新發展論壇暨2018中國翻譯協會年會在北京舉行。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翻譯研究院執行院長王剛毅作大會主旨發言,並發布了《2018中國語言服務行業發展報告》

王剛毅從三個方面介紹了《2018中國語言服務行業發展報告》,對語言服務行業40年的發展歷程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回顧總結,對近兩年的發展做了深入分析和報告,並為今後發展提供了前瞻和思考。

▲ 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翻譯研究院執行院長王剛毅

改革開放40年,語言服務發展概況

《2018年中國語言行業發展報告》,這是以服務新時代黨和國家發展大局為方向,以實現新時代翻譯與語言服務業的大繁榮大發展為目標,系統分析了改革開放40年來語言服務行業走過的歷程,重點闡釋了語言服務在促進中外人文交流方面面臨的機遇、挑戰以及發展態勢,為進一步了解和促進行業的發展提供了現實參考和有力依據。

▲《2018年中國語言行業發展報告》

1部產業發展概況

改革開放40年來,國民經濟快速騰飛,我國的各類產業規模和體量不斷壯大,產業體系不斷地完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語言服務作為重要的經濟要素和基礎支撐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語言服務產業經歷了發展萌芽、初具規模、穩定發展、繁榮上升幾個階段。在引進來、走出去的大環境以及大數據、人工智慧的新時代背景下,語言服務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語言服務效率和質量明顯提升,在經濟發展的地位也日趨關鍵。

改革開放以前,翻譯團體大多集中在政府和企事業內部,隨著改革開放深入推進,來自於市場的翻譯需求逐步增多,語言服務逐步從政府、企事業單位單位的內部服務開始走向社會,轉向了社會化、市場化服務。1978年到1991年,是我們語言服務的萌芽階段。經營的範圍包括了語言服務的企業數量,從1980年的16家發展到1991年的767家。翻了48倍。平均年增長率高達43.6%。

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以後,對外開放程度進一步擴大,世界範圍內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很多企業開始採用外包模式。作為典型外包服務性質的語言服務行業在這樣的內外部環境推動下得到了持續增長和長期發展。1992年至2002年是語言服務業初具規模階段,經營範圍包括語言服務企業數量翻了十餘倍,達到8179家。這直接加快了我國走向世界的步伐。

進入21世紀,隨著全球化進程加速和中國國際交流日益頻繁,我國經濟規模上升至世界第二位,從GDP總量意義而言,市場需求急劇增加,語言服務行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實現了各領域的全覆蓋。2003年至2011年語言服務業進入了穩定的發展階段,截至2011年經營範圍包括語言服務企業數量達到37197家,語言服務產業走向成熟,逐步向規範化、標準化、規模化發展,行業總體服務水平和能力再上一個新台階。2008年第十八屆世界翻譯大會在中國召開標誌著中國語言服務產業的影響力開始走向世界,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和認可。

隨著國家「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翻譯的作用進一步得以體現,語言服務產業已經是影響到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2011~2018年,語言服務業進入繁榮發展期,呈現爆髮式增長。截至2018年6月底,經營範圍包括語言服務的企業數量增加到320874家,以語言服務為主營業務的企業達9652家。這一數據相比2016年調研時的72495家,出現了大幅增長,一方面說明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氛圍下,語言服務領域創業投資熱情致使企業註冊出現井噴局面;另一方面說明社會對語言服務的認知度與需求度跨越式提升。這一時期,中國的語言服務企業開始進入全球行業排名的領先位置。

就企業規模而言,根據調研結果,各語言服務企業之間差別很大,既有僱員上千人的較大型企業,也有大量僅一兩個人組成的微型企業。從總體趨勢來看,翻譯服務企業經營規模在不斷擴大,註冊資金小於10萬元的企業數量驟減,註冊資金10萬元到5000萬元之間的企業激 增,佔99%以上。但是,註冊資金在5000萬元以上的翻譯服務企業仍然佔比較小。

就企業性質來說,語言服務企業性質以私營為主,佔比約為93.1%(和2013年相比,漲幅最大的為內資私營企業,內資非私營企業數量有所下降),且主要集中在市場繁榮度及市場需求度較高的東部地區,中部和西部地區企業數量較少,尤其是在北京(2847家)、上海(1290家)和廣州(864家),集中了約50%的翻譯服務企業。從區域分布的變化上來看,和往年相比,西部地區語言服務企業佔比略有 增加,東部和中部語言服務企業佔比有所減少。

語言服務業務類型多樣,雖然仍以口筆譯為主,但已輻射到本地化、語言諮詢、技術研發、工具應用、教育培訓等多領域。其中,法律合同、化工能源、機械製造和建築礦業領域業務最多。語言服務從業者中,全職譯員和兼職譯員比例大致相當,專職翻譯人員平均月收入在5000-10000元之間,勞務派遣類翻譯人員的月薪則普遍在3000-8000之間,語言服務從業者的收入水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從服務類型看,多數受訪企業的主要經營業務是中譯外,為45.5%,佔比最高,隨後是外譯中(38.9%)和外譯外(15.5%)。

具體到語種情況,在中譯外業務中,多數受訪企業涉及到的語種類型仍以英語為主,為97.8%;其次是日語(69.9%)、法語(69.7%)組成的第二梯隊;然後是德語(59.2%)、韓語(54.2%)、俄語(45.5%)組成的第三梯隊;最後是西班牙語(38.8%)、葡萄牙語(34.6%)、阿拉伯語(27.1%)組成的第四梯隊

在營業收入方面,近七成(70.6%)的語言服務企業2017年的總營業收入在500萬元以內。

2學科和人才隊伍建設

改革開放40年來,高速增長的翻譯需求既加速了我國翻譯行業的產業化,也極大推動了我國翻譯教育的發展。從翻譯專業設立,到翻譯專業教學試點和分批發展,再到翻譯教師隊伍建設,以及翻譯實踐與翻譯研究都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和發展,培養學術型和應用型翻譯人才的完整的翻譯教育體系已在我國基本建立。目前,全國設立MTI專業的院校已達249所,設立本科翻譯專業的院校共計272所,主要培養英語、法語、日語、俄語、德語、朝鮮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泰語等9個語種筆譯、口譯兩個方向。招生人數增長迅猛,MTI招生人數由2008年的約350人,發展到現在每年招生超過8000人?截至2018年,全國MTI累計招生約53000人,畢業生約30000人。

翻譯專業教育迅猛發展,對翻譯專業師資素質和數量要求巨大。加強翻譯師資隊伍建設是提高翻譯專業教學的有效途徑。各校重視翻譯教師的培訓、招聘和交流,全國MTI教指委、中國翻譯協會和各省市翻譯協會等團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翻譯教師技能培訓。培訓內容包括翻譯教學方法、口筆譯實踐、翻譯理論、翻譯技術、項目管理等。1997年起,中國譯協設立「全國高等院校翻譯專業師資培訓」項目,21年間,總計舉辦了22期培訓,共有6000多人次的高等院校翻譯和外語教師參加。

積極探索、研究和解決翻譯人才評價工作面臨的新問題,完善翻譯人才評價制度,是為我國不斷深化改革開放遴選更多優秀翻譯人才的重要環節。目前,我國的翻譯人才評價工作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分別是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和全國翻譯系列職稱評審工作

翻譯資格考試的創立和發展過程,也是我國翻譯人才評價體系的創立與不斷完善的過程。2003年首次推出英語試點考試,如今翻譯資格考試已經具有7個語種、3個級別、2個類別共43種考試,初步建立了一套新的社會化、科學化、規範化的國家翻譯人才評價體系。截至2018年上半年,考試累計報名逾82萬人次,有近11.2萬人次獲得翻譯資格證書。

翻譯職稱評審是翻譯人才評價體系的另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翻譯資格考試的推出,使其所涉及的七個語種與翻譯職稱評審實現了銜接,推動翻譯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實現重大突破。國家人社部針對翻譯資格考試的七個語種,先後出台了一系列「以考代評」和「考評結合」政策。

通過考試遴選和職稱評審,優秀翻譯人才不斷湧現,為我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3技術創新驅動行業加快發展

現代語言服務是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下,以現代信息技術為驅動,以傳統翻譯業務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業態。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語言服務行業正在逐步告別傳統增長模式,創新驅動將成為發展的動力之源,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正在為語言服務業帶來無限的機遇和挑戰。新的語言技術革命浪潮已經來臨,技術創新將重塑語言服務產業鏈結構和增長模式,翻譯行業生產力不斷提升,智能化、語境化、可視化、集成化、網路協作化等特徵越來越明顯。

改革開放初期,計算機在我國尚未普及,翻譯技術在行業的應用也並不廣泛。70年代末至80年代,翻譯記憶的概念在國際上逐步確立,並有個別機器輔助工具開始用於商業翻譯,但是在國內翻譯行業還鮮為人知。

90年代開始,隨著語言服務業初步發展,業務領域逐漸增多,翻譯技術和相關的翻譯工具也逐步發展起來。1992年,德國塔多思公司發布了第一套商用計算機輔助翻譯系統Trados,標誌著商用計算機輔助翻譯系統面世。1999年,第一款國產CAT工具雅信CAT面世,標誌著中國自主研發的輔助翻譯技術已經走向商業應用。此後,國內不少企業也陸續推出輔助翻譯系統,其種類日趨豐富、功能也日漸完善。

近十年來,翻譯技術進入繁榮發展階段。人工智慧、大數據、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等技術推動翻譯技術發展,開始出現以機器翻譯為主、結合CAT術語管理技術的人機交互翻譯技術。國內雲翻譯技術發展迅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翻譯平台和各類型的語言服務技術工具,包括機器翻譯、質量保證、語音識別、術語管理等等,未來翻譯技術將在語言服務行業得到更廣泛的應用,極大提升語言服務企業的工作效率。

根據調研結果,語言服務需求方在處理日常語言服務類事務時,比較廣泛地使用翻譯技術,近九成的語言服務需求方均有使用不同類別的翻譯技術工具。排名前三的翻譯技術使用率均高於四成,依次為:1)計算機輔助翻譯(55.4%);2)翻譯質量保證工具(44.6%);3)搜索引擎和桌面搜索(44.2%)。

在翻譯工具或翻譯平台的自主研發方面,四成(44.3%)的語言服務企業具有自主研發經驗。在有自主研發翻譯工具或平台經驗的語言服務企業中,七成(72.5%)的語言服務企業進行了行業垂直語料積累。

以國際視野開展筆譯服務行業認證工作,創新協會標準化建設。2018年,協會依託已發布的標準、行業規範,與專業認證機構共同制定了《筆譯服務認證規範》,並據此由第三方認證機構對翻譯及語言服務企業實施認證工作。這是中國翻譯協會推動實施翻譯行業規劃與標準化體系建設以來,標準應用與成果轉化的重要舉措,是翻譯及語言服務行業規範與管理的歷史性突破,是行業成熟進步的重要體現。筆譯服務企業認證填補了我國認證領域的空白,實現了協會標準化建設的重大跨越,必將進一步規範我國的翻譯服務市場,完善我國服務認證制度,穩步推進國際互認,進而提高我國在制定語言服務認證認可國際規則方面的參與度和話語權。

此外,協會進一步完善了語言服務行業誠信和會員法律諮詢服務平台建設,繼續發揮中國譯協在翻譯行業的專業引領作用。

語言服務發展面臨的挑戰

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和「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為語言服務帶來了史無前例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提出了巨大挑戰。語言服務行業的發展直接關係到中國經濟的全球化步伐和我國國際話語權建設,關係到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語言服務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我國的語言服務能力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具體而言:

1.產業扶持政策有待加強。作為典型的現代服務業,語言服務產業本身是一個微利行業,如果沒有相關扶持政策,很難做大做強、快速發展。

2.行業定位不明確,相關政策與發展環境欠缺,行業的戰略性作用尚未受到應有的重視

3.高素質人才嚴重匱乏,語言服務市場供需脫節。語言服務人才培養方案與社會發展需求不匹配。語言服務教師的實踐經驗和業務能力欠缺。翻譯專業學生垂直行業知識匱乏,對語言服務行業了解不足,實踐能力不強。

4.行業規範和標準尚未形成體系,行業組織發展還不夠健全,行業頂層設計缺乏明確方向

5.創新投入不夠,行業信息化建設缺乏後勁

語言服務發展的前瞻和思考

中國語言服務業應適應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求,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實現行業的跨越式發展。

1提升語言服務行業的戰略性地位,加強頂層設計

以服務國家發展需求為目標,堅持語言服務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發展服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促進全面對外開放、建設與綜合國力相適應的語言強國提供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堅持語言服務為國家對外交流工作大局服務、為行業服務、為社會服務,促進國家的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和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引領語言服務行業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加強行業頂層設計,推動語言服務立法,加強語言服務行業研究和智庫建設,對國家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對策和建議。

2推動學科建設,不斷優化人才結構

推動語言服務相關學科的建設。理清培養思路,完善培養方案。培養語言服務人才需要堅持以國家、社會、企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從培養單一的語言翻譯人才轉移到培養語言服務人才上來,從培養學術理論人才轉移到培養實踐性和應用型語言服務人才上來。

加強實踐型和專業化語言服務教師隊伍建設,不僅從高校引進人才,還要積極從行業中引進人才,鼓勵教師參與社會和企業項目實踐。充分重視和培養好一批實踐型、複合型、專業化語言服務師資隊伍。

加強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戰略。調整當前單一的口筆譯人才培養方式,在重視和保持口筆譯人才培養的基礎上,重視翻譯管理和語言技術人才培養,鼓勵政策向多元化、多學科生源傾斜。重視「一帶一路」語言人才培養。

創新政產學研協同培養機制。政產學研協同培養是語言服務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貫徹和落實政產學研協同培養的關鍵是充分發揮企業和高校的積極性,形成政府提供政策和環境、高校和企業深度持續合作的新機制。研究界應總結各種有效的合作方式,將研究成果應用於語言服務人才培養。

完善語言服務人才評價制度。進一步提升翻譯資格考試在用人單位的影響力。加強考試的國際互認工作。強化對非通用語種的人才評價。

完善高端翻譯人才培養規劃,切實發揮在高端翻譯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中的引領作用,繼續推進翻譯人才隊伍建設和產學研結合。

3不斷加強行業創新意識和能力

加強對語言服務投入,加大技術創新在產業中的驅動作用。通過各種政策、資金支持,加強語言服務信息化基礎建設,加大對語言技術研發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實現語言技術和產品的多元化發展,推動語言技術產業的發展和創新。尤其是在當今「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在大數據、人工智慧、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加大投入,讓中國企業能夠自主研發適應新時代翻譯需求和契合大數據時代背景的翻譯技術。

同時,在學科建設方面,加強各高校的翻譯技術學科及師資建設,逐步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技術課程體系。

堅持服務創新、技術創新與體制創新相結合,推進信息技術在語言服務創新中的作用。積極拓展語言服務的新領域、新模式和新供給。比如,發展多語言技術;打造新業態、生成新的產業鏈;加強語料庫建設、AI技術、實現資源共享等等。

4加強行業規範,促進行業標準化建設

逐步建立比較完備的語言服務標準化體系。這幾年,中國譯協在語言服務標準、語言服務質量標準、語言服務價格標準、語言服務企業認證等方面作了大量努力,但目前缺乏行業准入標準、從業人員認證及分級標準、新型產業模式和類型規範等,語言服務標準化尚未形成體系。這要求我們加強語言服務標準領域的國際合作,積極同國際行業標準接軌。

健全行業誠信體系建設,完善語言服務行業誠信信息發布平台建設。包括:制定和實施行業職業道德標準,逐步完善行業自律管理制度;加強維權投訴曝光預警機制,大力推廣面向全行業的誠信信息平台,推動語言服務質量的改進和提升;定期表彰符合行業規範和標準的機構及個人;積極完善語言服務行業認證體系,繼續推動企業開展語言服務認證工作,加強服務方面的標準認證,規範語言服務市場。

2019年,我國將迎來建國70周年。伴隨共和國70年的光輝歷程,新中國翻譯事業不斷發展壯大,也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當前,我國已進入新時代,正處在國民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時期,這也是中國同世界深度互動、向世界深度開放的關鍵時期。語言服務行業應因時而動,順勢而為,以改革促進創新、以創新驅動發展,積極為國家經濟文化等領域擴大對外開放,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成果,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出更大貢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