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雨,人們向上天祈求降雨。

這件事,在靠天吃飯的古代,那是非常常見的活動,人力不能及,只能祈求神明降雨。

它是一種宗教活動,還是一種常見的民間活動,更是一種無奈時“死馬當活馬醫”類型的活動等。

不管是怎樣的活動,不管是怎樣的方式,不管是誰去求雨,只要是凡人,就很難做到。

有時候做到了,那是天真的要下雨了,大自然的緣故,不以人的意志力爲轉移。

求雨在現實中,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是極難做到的事情,概率幾乎爲零。

即便是現代的人工降雨,也還需要大自然形成了降雨的基本條件,人們補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條件才能做到。

就算是神話中,只要是凡人求雨,也難做到。

其他的神話不多提了,就提大家最熟悉的《西遊記》吧。

書中求雨的現象很多,可真正求得雨來的只有車遲國的三大仙,其他地方求雨,最終都是孫悟空幫忙才求得雨來。

車遲國三大仙爲何能求得雨來?跟孫悟空一樣,他們通神了,所以能做到。

真要凡人求雨,那還真是做不到。

《雍正王朝》,不是神話小說,可有個人卻真的求來了雨。

說感動上蒼,不太現實,但作者還是那麼寫。

目的,不是宣揚迷信,而是告訴大家一個道理,要做個好人,要做個正直的人,做官要做好官。

年羹堯在西北打了大勝仗,還朝授封,可他居功自傲,竟然不把皇帝放在眼裏。

針對這件事,朝中大臣分成了五類:

1、不想管

有些大臣是混,混一輩子,有了資歷就能升官,國家如何,他們不太關心,只關心自己什麼時候升職加薪,所以年羹堯再怎麼壞,他們也不管。

不管,也還有一個原因,他們清楚自己不管,還是有其他官員管的。

2、看熱鬧

與雍正帝處處作對的“八爺黨”成員,都是看熱鬧,等的就是雍正帝出醜的那一天,等的就是雍正帝倒黴的那一天,等的就是怎樣消滅雍正帝嫡系大臣的那一天等。

這樣的他們,當然不會管。

3、不敢管

有些官員,沒有背景,沒有功勞,官階也低,人微言輕,他們不敢管。

這部分官員又分爲兩類,一是會跟着敢管的大臣後面加把勁的官員,另一部分是因不敢管久了,變成了不想管的那類臣子。

4、尋找時機

有些臣子,內心很是着急,可皇帝又喜歡年羹堯,並且也沒表態,他們也不敢說。

由於內心着急,所以想着趁着某個機會說。

像張廷玉、十三爺等都是這類。

4、敢管

這類臣子不多,就連拜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張廷玉也是憋在肚子裏,想管卻沒機會說。

極少敢管的臣子,幾乎都是諫臣,其中最突出的一位是孫嘉誠。

孫嘉誠看到了囂張跋扈的年羹堯,去找雍正帝,說:“今年春,直隸山東久旱無雨,根據名臣于成龍推的易理,京師久旱應是朝中有奸臣,奸臣是年羹堯。”

雍正帝說他胡說八道,藉着天象攻擊功臣。

孫嘉誠接下來說:自古奸雄功臣哪個沒有功勞,曹操若是沒有蕩平張角、橫掃諸侯,也不可能當上漢相。年羹堯西北大捷是功勞,但功勞是耗盡了皇上的心血和天下的財力獲得的,國庫前所未有的空虛,可年羹堯以圍攻叛軍之名,揮金如土,草菅人命,死在他手裏的朝廷命官多達數十人,就連一省的巡撫也是說罷就罷,其行爲跋扈殘忍令人髮指,先前沒有參他,是因戰事吃緊,想着等戰事結束之後,他會收斂,可他變本加厲,進京之時百官跪迎,而他卻在馬上視而不見,大殿之上還說出大軍只知道軍令不知道皇上的狂悖之言,其不臣之心昭然若揭,並且結黨營私,一張保薦的名單光司道一級的官員就有上百人之多,被大臣們稱之爲“年選”,這樣的人不是奸臣,誰是奸臣?朝廷有這樣的奸臣,當然會降下旱災。

孫嘉誠的話,一點不假,他與于成龍一樣,只是藉着天象提醒皇帝而已,並非藉着天象攻擊。

他們是忠臣,只有奸臣纔會藉着天象攻擊其他大臣,忠臣會借天象,但談不上攻擊,只是警醒皇帝。

年羹堯的確已經開始走上“曹操”的路,一旦他布好局,天下的官員三分之二都是他舉薦的,那雍正帝就是傀儡了。

雍正帝也清楚這一點,可你年羹堯是他器重的人,又立下了大功,不滿足這樣的大臣,就會冷了其他功臣的心,所以雍正帝必須滿足年羹堯。

雍正帝無奈,因爲他要處置年羹堯之事只能暗中進行,所以跟孫嘉誠說:你說乾旱是因朝中有奸臣,那你這個功臣就到午門外跪着求雨去吧。

當時什麼天氣?烈日炎炎,別說雨,就連一絲風也沒有,否則孫嘉誠跪在那裏也不可能大汗淋漓,差點被熱暈過去。

孫嘉誠聽了雍正帝的話,真去了午門外求雨。

他當然清楚求雨之事不太可能,但他還是要去,因爲那是諫官的風骨,寧可死,也要諫言,十三爺問他是不是想做龍逄比干,孫嘉誠說他們兩位是千古忠臣的楷模,言外之意是自己沒那麼高尚,成不了那樣的千古忠臣,但自己也還是要諫言,因爲自己是諫官,是忠臣。

龍逄,指的是關龍逄,夏朝宰相,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名相,歷史上第一位以死諫君的忠臣;比干,帝辛的叔叔,王室重臣,因敢於直言勸諫,被稱爲“亙古忠臣”。

孫嘉誠,當然不可能成爲龍逄比干那樣影響力巨大的千古忠臣,但書生認爲,他已經走上了那兩位敢於直言勸諫的名臣的路了,假如他有機會活下去,也會成爲內閣成員之一,成爲敢於諫言的千古忠臣也是極有可能的,最起碼也是大清第一諫臣。

午門求雨,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可能,蒼天真的下起了雨,孫嘉誠的話應驗了。

可惜的是,雍正帝爲了限制年羹堯,把孫嘉誠派去西北,後者被年羹堯殺了。

書生想:孫嘉誠被年羹堯殺的那一天,西北也是狂風大作,下起暴雨的,因爲忠臣被害,蒼天都會流淚。

午門求雨,從科學的角度去看沒有任何可能性,但從人心的角度去看,絕對可能,因爲諫官風骨感動上蒼。

淋在孫嘉誠頭上的不是雨,而是“淚”,蒼天的淚,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是蒼天對清官的眷顧,是蒼天對諫官的稱讚。

歷史所寫,不是宣揚迷信,而是想說:

做個清官值得,能對得起良心、對得起老百姓、對得起身上的官服、對得起頭頂的官帽、對得起手中的權力。

注:本文部分來自互聯網圖片很難覈實明確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繫書生刪除!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