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汀塔蘭蒂諾(Quentin Tarantino),好萊塢導演,美國獨立電影的代表人物。

昆汀的電影,的確不是寫實主義,也從不遵循既有的電影風格,包括所謂視聽語言的框架。就拿他的著名作品《無恥混蛋》來說,好端端一部刺殺希特勒的英雄片,卻用了一句髒話做片名(Inglourious Basterds) —— 刺殺希特勒的敢死隊員,都成了無恥混蛋!而整部電影進程中,所有血戰、刺殺的驚險場面,更是在輕鬆、唯美的鏡頭下、音樂里、乃至演員非正常的表演中,完成的。所以,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昆汀的風格,那就是:另類、意外!

比如,在酒吧,敢死隊員被德軍官兵識破那場戲,三隻手槍對峙的危急情境下,三個人仍是面帶笑容地談判,旁邊一桌人在有說有笑地打牌,背景音樂也是輕鬆的藍調。然而瞬間槍聲驟起、所有人互拿槍支對射;又在瞬間槍聲戛然止住,十幾具東倒西歪的屍體中,就只剩下了一個活人!

門口外,布拉德皮特沉穩、淡定的腳步聲、說話聲,反倒讓揮槍亂射的德軍戰鬥英雄先軟了下來......

這種寓動於靜、同時又寓靜於動的大起大落式、逆轉式表現風格,就是昆汀的暴力美學 —— 令觀眾在猝不及防間,被暴力地捲入一個暴力的世界、又在瞬間被丟回現實中!

顯然,昆汀所遵循的電影理念,並非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而類似於布萊希特流派 —— 與觀眾間離式的引導與交流。而昆汀所拍的也不僅僅是電影,而是電影藝術。

更為著名的《被解救的姜戈》中,昆汀將他的暴力美學,演繹到個人的巔峰境界。

本人其實不是很喜歡昆汀的這種表現風格 —— 反轉、驚詫之後,看不出對主題應有的烘托,反倒貌似淡化了主題、沖淡了觀眾對暴力、血腥應有的反思。

至於昆汀電影里獨特的時間軸 —— 既非正敘、也非倒敘,而是階段性地打亂、穿插、糅合一起,看一遍《低俗小說》,就會有直觀的認識。

英國導演蓋伊里奇執導、傑森斯坦森參演的《兩桿大煙槍》,對這種敘事方法的運用,似乎更為嫻熟一些,效果也更好一些。當然,《兩桿大煙槍》拍於《低俗小說》之後,蓋伊里奇必然是受到昆汀的影響,才拍出這樣一部電影。


昆汀的電影更多地講述了黑幫小人物的生活,這些小人物大都是作姦犯科之人,是行走在善和惡交匯點的邊緣人,迫於生計在底層社會摸爬滾打,犯罪對於他們來說只是一種謀生的手段,而暴力是他們的武器,玩世不恭是他們的共性。

他並沒有對這些人物進行好人都好、壞人都壞的臉譜式塑造,而是按照對待普通人的標準去看待他們,展現普通小人物的魅力,同時也表現了他們為人處世的價值觀。在大多數觀影者心目中,黑幫片都是以男性為主人公,弘揚的是男性「救美」、「俠義」的陽剛之氣,諸如美國的西部片和中國的武俠片。

男性才是俠義和暴力的化身,女性更應該是暴力的反對者或受害者,在影片中只作為男性主人公的戀人等附庸形象而納入影像系統。但在昆汀後期一系列的影片《傑基?布朗》、《殺死比爾》系列中,影片卻是以性感的女性為主人公,女性成了暴力的執行者,她們吸毒、走私、殺人,這打破了昆汀前三部影片中一直構造的男性世界。


昆汀·塔倫蒂諾的電影風格是暴力美學,以血腥、暴力加一點情色見長。他的電影風格獨創,充滿了個性的思維,充滿了精彩的對白和黑色諷刺的幽默感。而一半是魔鬼的昆丁·塔倫蒂諾從來不掩飾自己內心對世界獨特的看法,他的影片表現了一種對現實醜陋的高度概括,並將其強化到我們觸目驚心的程度。

他電影特點可簡述為:對白、暴力、解構、好配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