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

導讀: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認為,如果國家引導企業轉到中小城市,則不一樣了,「中小城市有就業崗位了,消費水平低,更容易生活下去,農民工會願意去。」

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

該《決定》提出,要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具體而言,要創新人口管理,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

對此,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認為,如果國家引導企業轉到中小城市,則不一樣了,「中小城市有就業崗位了,消費水平低,更容易生活下去,農民工會願意去。」12月13日,肖金成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如何看待國家即將召開城鎮化會議,公布新的城鎮化發展規劃的作用,如何看待新的城鎮化路徑,以及如何看待直轄市,以及各地新提出的省會城市群,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了肖金成。

《21世紀》:國家近期召開城鎮化會議,將出台新型城鎮化規劃,到底什麼是新型城鎮化?

肖金成:現在提新型城鎮化有一個時代背景:過去認為城鎮化就是搞城市建設,把城鎮化和城市建設的概念混淆在一塊了,認為提高城鎮化水平就是提高城市建設水平,提高城鎮化質量就是提高城市建設質量,這是認識上的偏差。現在提新型城鎮化就是糾正過去認識上的偏差。我們現在說的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逐步提高城市人口的數量,減少農村人口的數量。

第二是過去的城市發展比較粗放,不集約,佔用了很多耕地,浪費了很多土地,現在我們提出要集約用地,建設低碳、智能、綠色、宜居的城市。

第三,過去發展城市,沒有考慮如何帶動農村,沒有實現城鄉統籌,造成嚴重的城鄉分割,形成城鄉二元結構,我們現在要實現城鄉統籌發展,促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所謂新型城鎮化大體包括以上三個方面。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就提出城鎮化是人的城鎮化,當時城鎮化的本質被掩蓋了,造成一種印象:所謂城鎮化就是造城,就是圈地。

其實城鎮化的本質特徵就是人的城鎮化。城鎮化應該是集約的低碳的城鎮化,是城鄉統籌的城鎮化,所以應該全面準確認識城鎮化。

《21世紀》:新型城鎮化對經濟長期發展有什麼影響?

肖金成:城市人口的消費三倍於農村人口的消費。城鎮化水平提高是有利於擴大消費需求的。

一方面城市消費水平比較高,一戶農民從農村轉移到城市,掙的錢基本上都花掉了,比如服裝消費,電子產品消費,文化產品消費,這在農村是很少的。所以城鎮化有利於促進消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增長。

第二從消費結構來看,農村的消費主要是住房的消費和節日消費,農民工長期在外地,掙的錢寄回家裡,攢起來幹什麼,就是蓋房子。但是從城鎮化的趨勢來看,這些房子以後可能就浪費掉了。如果全家進城的話,他蓋的房子就沒有用了。農民在農村的節日消費,主要是農產品消費,主要是喝酒吃肉,而文化消費、服裝消費、日用工業品的消費佔的比重較低,進城後也會改變。因此城鎮化水平會提高消費水平。

企業需要向中小城市轉移

《21世紀》:農民工市民化,農民的養老要轉到城市,此外,還需要大的基礎設施配套,這需要很多的資金?

肖金成:農民進城如果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樣的福利待遇,政府要增加支出這是肯定的,作為城市居民,就應該和其他市民享受同樣的待遇。因此農民進城務工居住,政府要花錢。但是不能說因為政府要花錢就不讓農民進城。

比如說養老保障問題,實際上並不是政府來花錢,實際上養老保險金是農民工自己和所在企業交錢,是自己為自己保障,並不是政府出資為農民保障。農民在年輕時進城務工把一部分錢交給政府建立養老保障基金,企業再出一部分資金,不會增加政府的壓力。

第二個問題——住房。第三個則是基礎設施投資問題。不能說農村人來了增加了交通擁堵。農民工大部分都買不起車,所以農民工增加後,不是說城市道路就要按照算術、幾何基數上升的。不是說,增加一萬人就要多修一條路,就要多建一個污水處理廠,所以說農民進了城基礎設施就要成倍擴大是不對的。

《21世紀》:多年來說要控制大城市,鼓勵農民到中小城市去,但就業機會主要在大城市,農民工不願去沒有就業機會的小城市,這個矛盾怎麼解決?

肖金成:大城市基礎設施完善,產業高度聚集,提供了很多就業崗位,服務業發達,工資待遇和收入水平比較高,所以人們還是希望到大城市去。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有2條,一是根據級差地租,設定土地使用稅,市中心和郊區不同,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不同。這樣一些低附加值的產業就會從大城市轉移出去,轉移到中小城市。中小城市的就業崗位多了,人就往那裡去了。

農民工到城市來是為了找工作,找不到工作能呆得下去么,能活得下去么?所以首先要提高中小城市的吸引力,必須要進行產業的轉移。中小城市有就業崗位了,消費水平低,更容易生活下去,農民工會願意去。

第二政府要逆向選擇,比如說中等城市、小城市的基礎設施要完善,財政體制要改革,轉移支付要更多地向中小城市傾斜,現在我們的財政體制對中小城市沒有很好的支持政策,所以中小城市的基礎設施太不完善,所以企業不願意到中小城市去。

要雙管齊下,一是財政體制要改革,基礎設施要完善,吸引企業去中小城市,二要通過級差地租,即通過提高大城市的成本,促使企業向中小城市轉移,這是比較有效的辦法。

直轄市造成區域差距

《21世紀》:現在大城市的人口規模標準要變,賦予同人口和經濟規模相適應的管理權縣改市,這會使得很多城市的地位提升嗎,比如增加副省級城市數量?此外還需要增加直轄市嗎,目前中部和珠三角還沒有?

肖金成:城市就是城市,不能城市大了就該賦予高的級別。行政區就是範圍,不能說有多大經濟規模,多大的人口,就要提高級別。老子就是老子,兒子就是兒子,不能兒子長大了,就要成為老子的老子。

比如城市規模大了就要變成直轄市,實際上城市與區域有關係。你那個城市直轄了,和那個區域就分割了?這是人為地搞區域分割。所以我說我們的行政區劃存在很大問題,有的地方「小馬拉大車」,有的地方「大馬拉小車」,行政級別和行政區劃完全是兩個概念。所以我不太贊同根據經濟規模或者人口多少來確定行政級別。

直轄市本身就是計劃經濟的產物。比如說,如果天津不直轄,河北就不會這麼落後。因為天津直轄了,行政區域就被切割了。而且我們的行政壁壘又這麼嚴重,所以說直轄市是計劃經濟的產物。

改革行政區劃,應該從城市帶動區域發展的角度來調整,而不是說誰搞大了,就把級別提高了,這助長了我們唯GDP論英雄的不良風氣。城市一直轄,所有的幹部都提一級,這平等嗎?你這個城市直轄了就提高級別,別人沒直轄級別就不能提高。我們不能再把這個不合理擴大化、普遍化。

(編輯 孫小林)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