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細的紅線劇照

《細細的紅線》——史上最真切的陣地戰

  詹姆斯·卡維澤是一名內斂的男演員,但是為我們國內廣大觀眾熟知的名字確實另一個,李四叔。原因是來自於熱播的美國CBS製作的電視劇《疑犯追蹤》中飾演JohnReese,音譯里瑟,讀音類似。這位外形英朗,舉止優雅的中年男人,迷倒了不少少男少女,故得到了如此本土化的名稱。現在回頭來看其出道名片《細細的紅線》,更有一番別樣對比。

  《細細的紅線》是反常規、反慣例、反類型的,甚至是不算引人入勝的電影,所以只是叫好,獲得柏林影展金熊獎的榮譽外,還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影片;但是並沒有叫座。不過並不耽誤李四叔於1999年獲得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最有前途演員提名。這個時候的李四叔,依舊青澀年輕,正如電影中的列兵維特,一個典型的理想主義者,雖然剛剛踏入職業旅程,但是始終在逃離,維特只是一名普通的列兵,從踏上瓜島開始就是在準備離開,他不想讓自己記憶中的凈土成為世俗之地,但是正是這個全連的「逃兵」在關鍵時候拯救了陷入困境的連隊,自己孤身引開了追逐他的日本搜索隊,並陷入重重包圍。在身陷囹圄還想做最後一斗時,被直接射穿心臟,倒地身亡,自己孤獨的葬身在叢林中。成為了整個瓜島戰役中的5800名喪命美軍中的一員。

  正如電影里描繪的那樣,靜謐的熱帶叢林,山巒起伏的高崗,沾滿鮮血的如人高的茅草,這一切隨著男主角的晃蕩漂移的第一人稱視角展現出來的瓜島,但是隨著支援炮火的怒吼,還有魅一般若隱若現的日本兵,敵人凌厲的機槍子彈貼著你的頭頂迎面掃來的時候,歡迎你來到瓜島,一個日美兩國碰撞的血肉磨房。隨著鏡頭的上下起伏和演員沉重的呼吸聲,讓我們彷彿置身於這漫山遍野的長草中。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最初不過是美軍在1942年籌劃的在太平洋上一次小型登陸戰,隨後日軍為奪回島嶼而逐次增兵,並在海上、陸地、空中展開了空前的爭奪,從而演化成了日本與盟軍的決戰。雙方歷時半年多的爭奪,均損耗了大量的戰艦、飛機,而日本的人員傷亡也遠超美軍。最終,日本因無力進行消耗作戰,而選擇撤軍。美軍最終完全佔據瓜島,爾後奪取了索羅門群島,最終是整個南太平洋地區的制海權,美軍因此開始進行戰略反攻。瓜達爾卡納爾是中途島之後日本的再次失敗,也是日本從戰略優勢走向劣勢的轉折點,從世界範圍來看,1942年底盟軍在瓜島的反攻和勝利,與同時期的斯大林格勒會戰、阿拉曼戰役一起,成為同盟國進入戰略反攻階段的開始

  瓜島戰役對於美軍來說也是一場非常值得紀念的戰役,對於以美軍為主的盟軍來說,心理上的勝利如同軍事上的勝利同樣重要。在一個雙方對等的戰場環境下,盟軍擊敗了日本最好的地面、空中和軍艦部隊。瓜達爾卡納爾後,盟軍面對日本的軍事人員沒有原先的恐懼和敬畏。此外,盟軍對太平洋戰爭最終的結果,大大地樂觀起來。

  而幾位日本政治和軍事領導人,包括星野直樹、永野修身和河邊虎四郎,戰爭結束後不久即表示即瓜達爾卡納爾島是戰爭決定性的轉折點。河邊說:「至於轉折點[戰爭],當積極行動停止,甚至變成被動時,我覺得,就是在瓜達爾卡納爾島。」可見如此一場慘烈的戰役對於雙方乃至戰爭的天平都有撬動平衡的作用。

  說完瓜島的意義,在回頭說電影,《細細的紅線》在結構、情節、氛圍、空間造型諸方面都沒有一般類型片所具有的「經典編碼」。作為一部反大片式好萊塢類型片的電影,它有別於任何戰爭片,導演在敘事上的獨創性顛覆了好萊塢模式,以一種貌似鬆散、混亂的敘事來完成導演特倫斯·馬利克對人物心理現實的描繪以及作者本身帶有形而上意味的哲理反思。

  《細細的紅線》畫面唯美,低沉的旁白多過對白,很少的戰場對峙卻更讓我感受戰爭的殘酷,以及戰爭帶給人類撕心裂肺的苦痛。但是每一個看過的人都都會在腦海留下沉沉的印象,記住這條細細的紅線如何維繫著無數無辜的戰爭受害者。....。。幸福與痛苦,生與死,有時距離你就都是那樣的近,中間只隔一條細細的紅線,你能做的,就是勇敢的向前。

  這部片子看得很累也非常鬱悶,但是窒息之餘,更讓這根《細細的紅線》勒在我的腦海中。(作者署名:小浪)

(新浪軍事)(編輯:SN118)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