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款APP怎樣做到1.6億用戶》收穫很大,尤其是整篇文章的邏輯十分清晰,貫穿一個產品的大半輩子。現整理如下:

1.創業app如何找到剛需?

做產品首要目的是滿足用戶的需求,而找到用戶的痛點和滿足他們的剛需則更決定了一個產品的成敗。找剛需有兩種方式: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指從宏觀上,從大方向上去尋找。例如:PC時代,我們以電腦的使用場景去尋找用戶的剛需,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則以手機的使用場景去分析用戶的剛需。

自下而上指用戶在一個具體的場景下,我們去分析他們的需求,並以用戶的角度去體驗產品,去思考產品是否有黏性,用戶喜不喜歡產品。

2. 如何通過用戶需求的強度、廣度、頻度,來開發你的產品?

分析用戶需求的三個維度為需求的強度,需求的廣度,需求的頻度。

需求的強度就是指該產品是否滿足用戶的剛需,是雪中送炭還是錦上添花。

需求的廣度指的是產品滿足的是大多數人的需求,還是小部分人的需求;如果滿足的是小部分人的需求,那是否有可能逐漸的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擴大使用人群。

需求的頻度指的是用戶使用產品的頻率,一般來說是以高頻使用低價值的產品帶動低頻使用高價值的產品。

3. 一個平台產品上線時,先做用戶還是先做內容?平台型產品如何找到天使用戶?

產品冷啟動時面臨一個很重要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即先做用戶還是先做內容。對於產品初期,要吸引用戶就要有優質的內容,而內容有用戶消費才會刺激作者創造,這像陷入了一個死循環。需要明確的是優質的內容是最重要的,可以通過一些渠道導入優質內容,引入一些大V,同時在前期用戶不足的情況下,發動員工做用戶去激勵這些優秀的作者,鼓勵他們產生更多的優質內容,然後不斷進行推廣傳播。

傳播效果最好的一個方式就是發展天使用戶即種子用戶。天使用戶包括兩類:一類是能生產內容的人,如主播、作者;一類是能帶來大量用戶的人,如大V、主播、明星。產品推廣早期對這些天使用戶進行細分,一對一溝通,細緻服務。規模化之後要對產品的用戶發展路徑有一個清晰的規劃,用戶群要有層次,逐層發展。

4. 在主流渠道推廣APP的具體做法是什麼?

主流渠道推廣APP的做法有:應用商店,網路平台,手機預裝,公眾號文章等。

應用商店的推廣包括IOS平台和Android平台,我們要搞清楚不同平台的應用商店的排名規則。蘋果商店的排名依據產品描述的關鍵字、下載量、活躍量和自傳播量;安卓應用商店則要了解他們不同的政策和砸錢,但砸錢也要使用正確的方式,產品初期按下載量付費,當積累到一定的用戶之後按時間付費。

網路平台和公眾號文章則類似於廣告,付費方式有按點擊量、下載量、激活量等。

手機預裝是在手機中預裝軟體,但這種推廣方式效果並不是很好,可以先安裝一定量,通過反饋的數據來決定是否進行進一步的軟體預裝。

推廣前最好有一個產品的監控平台,並建立一套定義產品核心行為的指標體系,對推廣的情況進行數據檢測,一方面可以防止推廣商做假,另一方面也可以對不同渠道的效果進行評估從而選擇優秀渠道推廣。

5. 如何打造一款爆品APP?從產品定位到營銷推廣如何做?

這篇文章雖然沒有說明如何打造一款爆品APP,但文中卻給出了打造一款優秀產品應該具備的因素,值得借鑒與學習。從立項前的用戶需求分析和產品開發分析,到小規模內測,到產品冷啟動,到測試迭代,再到營銷推廣,這些步驟涉及了早期產品的方方面面,也是至關重要的每一步,而這每一步、每一個階段都要有明確的唯一目標,這樣才能聚焦。

做營銷要針對不同的產品特性定製方案,如今的產品類型主要有社交類、媒體和內容類、電商類和O2O類。

社交產品一般通過社媒引爆一個話題,讓產品成為話題,但這種做法不確定性很大。

內容和媒體產品則通過優質內容來吸引用戶,通過主播帶來大量用戶。

電商產品獲客難,傳播難,需要砸錢,但也能賺錢,需要控制獲客成本。

O2O平台前期純砸錢,吸引用戶和生產者,培養用戶習慣,中後期收割。

附上全文思維導圖,僅供參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