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門吳舊地,蟬盡草秋時。」在唐代詩人苗發的送別詩中,「盤門」作為蘇州的代稱,成了寄託離別愁思的象徵物。時至今日,物是人非,城池依舊是那座老城池,城牆卻不復當年,幸而盤門依舊。

蘇州古城可追溯到春秋時期,漢代則奠定了位置所在,盛唐時一度發展到「郛郭填溢,樓閣相望」,五代時改為磚砌,宋代的蘇州城更被譽為浙西路「城池之最」——著名的南宋《平江圖》碑就反映的是當時的蘇州城。元初「既定江南,凡城池悉命堙毀」,之後重建,明清時期又經歷多次修葺,直到1958年,除盤門、胥門、金門及數段殘垣外均被拆除,其中盤門,不僅是蘇州現存保存最完整的城門,也是現存唯一保存完整的古水陸城門。

盤門位於蘇州城西南處,古運河之畔,為吳門八門之一,古稱蟠門。門上曾懸有木製蟠龍,以示震懾越國,又因其「水陸相半,沿洄屈曲」,得今名。現存城門為元至正十一年(1351)在原址上重建,瓮城為至正十六年張士誠增建。明初、清初和晚清都曾進行過修繕。現存的盤門與《平江圖》碑所繪,方位相符,總體布局和建築結構基本保持元末明初舊觀,水陸兩門南北交錯並列,總平面呈曲尺形。陸城門分內外二重,二門之間設有「瓮城」,可藏卒數百,以備突然出擊之用。水城門和陸城門緊相毗連,亦磚石結構,分內外二重,縱深24米,前後分置水閘和木柵,現僅存門臼等遺迹,兩門之間有暗道通向城樓。水陸城門均設有臣大的閘門,古代用盤車提升或關閉,可控制往來行人與船隻,便於設防守城池。瓮城西南處正面有「盤門」城額,北城有登城坡道,城上築有垛牆,沿外牆置馳道、射孔、炮洞、閘口及絞關石等防禦設施,兩側城垣至今保存完整。

盤門於1982年入選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入選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014年6月,包括盤門、寶帶橋、山塘歷史街區、平江歷史街區、吳江運河古纖道,以同河道自身的江南運河蘇州城區段,連同全國其他26座城市的58個遺產點一同打包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較早、規模最大、線路最長、延續時間最久的運河,被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委員會在《國際運河古迹名錄》中列為最具影響力的水道。

(文字及照片均為司圖博行原創,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