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考觀護人對我來說還是很模糊的夢想,為了瞭解未來與我相遇的孩子,我開始閱讀一些相關書籍。

本篇會隨意紀錄閱讀時的啟發與摘錄。


undefined

我在少年中途之家的日子——一位少年保護社工與觸法少年的生命故事 /林邵宇

一如本書副標,這是一位少年保護社工的實務經驗,我對少年事件處理流程只有國中公民的深度,

閱讀本書時,我建議以其附錄為經緯,先了解司法處遇及其安置場所,會比較能在腦海中勾勒出這份工作的樣貌。

我很欣賞作者不以樣板式的感人事蹟來譁眾取寵,甚至坦言一度失去擔任社工的勇氣。

光是看到序與楔子,字字溫柔,便知道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

這讓我想起當實習老師和初任代理老師時,最掛心永遠是那些眼神裡有傷的孩子、家庭破碎卻努力苦撐著的孩子

偶爾搭公車經過商圈,望著一個個青少年的背影,也會想著這個背影會不會是那個吸毒輟學的孩子?

感覺自己的努力只是徒勞,甚或是自責「不夠努力」。(也曾經有學生跟我說「其實你也沒做錯什麼啊,用不著這樣!」)

未來我會在哪裡呢?少年保護工作不是司法的處罰觀,也不是我習慣的教育觀,而是要為這群孩子和環境間搭起橋梁,成為一個協調者。

*我與少年的相遇,都帶著各式的想像與期待

*觀護人要傳「觸法調查報告」請社工評估安置輔導的可能性

*少年隨口敷衍觀護人「絕對要改過自新」也是很常見的

*可以去看司法院〈歷年少年與兒童犯罪原因報告〉

*安置輔導的執行面與立法期待有非常大的落差

*讓少年心中覺得:不要再辜負那些期待的眼神

 

摘錄句如下:

「其實,他們在現實的權力結構中本來就不平等,不平等的關係要如何建立起信任感?雙方又該如何將自己『安置』在一個刻板的機構當中?身線邊緣化的絕境少年,本來就對自我價值產生相當大的負面感受:自卑、反社會心態、邊緣人的標籤......,但到了安置機構,這種尊與卑得不對等關係,依舊千絲萬縷地綿言而至,這到底是幸還是不幸?」

「你終於擺脫那些沉重的包袱,找到可以發洩情緒的方式了。」(不討好、不以道德譴責,沒有太多諮商技巧)

「江湖這玩意兒很像直銷,成功的人很多,失敗的卻更多」

「我每次做案時都特別害怕......出錯受懲罰是應該的,我才不怕,我最怕的是別人看我的眼神......所以,現在我只想做好人。」

「當他成為觸法少年時,很多人就忘記他身為少年的『本質』,而認為他應受『矯正』,而非享有『權利』。」

「(飛行少年)的原生環境中,他所接觸的角色模範是侷限的」(方向錯了,就會有截然不同的結局)

「曾經有過不同經歷的孩子,有辦法透過安置輔導再回到一般社會嗎?」

「無論基於何種觀點的質疑,都不該與自以的承諾以及專業信仰有所悖離」

 

對我來說很新奇的「少年觀點」

 

安置輔導很像山寨板的少年觀護所——你說把它當「家」?一個有很多規定的家?!我笑了!

雖然他的年紀比我大一點,生活經驗卻單純到有點好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