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叫做:「路線錯了,知識越多越反動」。做企業家同樣如此:「路線錯了,企業越大越危險。」

什麼叫路線?也就是發展的方向,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次路線之爭,比如說,早期是發展根據地?還是搞城市暴動?是打游擊戰運動戰?還是打陣地戰?是北上,還是南下?是獨立自主?還是依靠國外力量?

不要小看路線,路線的選擇,往往代表著你對實際情況,對未來的一種判斷,可以決定未來的命運。歷史終將證明你的路線。

前不久,聯想元老、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又站出來講了自己的老東家,他在北大光華新年論壇上直言聯想的路線錯了。路線錯了的結果就是,聯想作為中國科技企業的老大哥,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卻在幾十年後輸給了後起之秀華為。

倪光南表示,華為聯想這30年來猶如龜兔賽跑,在1988-1995第一階段,聯想的「技工貿」勝過了華為的「貿工技」,在1995年,聯想銷售額67億元,是華為的4.5倍。

從1996-現在第二階段,華為的「技工貿」勝過了聯想的「貿工技」,2001年,華為銷售額超過聯想,截至2018年12月22日,聯想市值81億美元,據估值華為價值已超4000億美元,二者差距接近50倍。

「貿工技」和「技工貿」確實是兩條截然不同的路線,但倪光南院士更點出了本質的問題——企業的股權問題,對科研人才是否尊重的問題。

聯想當年的崛起,可以說完全依託了中科院的人力和財力支持,聯想的前身,就是中科院創辦的計算機所辦公司,中科院計算機所投入了130名骨幹科研人員,帶著上億元的知識產權,此外還有場地、設備、計算機所的商譽和信用擔保能力,這才有了聯想創業的強大基礎。可以說,聯想是在國家力量的強力推動下成立的,是一家全民所有制的國企,並不是來自於某個人的創業神話。

聯想發展的第一桶金,也來自於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科研人員的偉大創造,倪光南院士在1985年,就設計研發出了「聯想式漢卡」和微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並且在1988年開始研發晶元,到1993就研發出五個ASIC晶元,實現了產業化。

倪光南發明的「聯想式漢卡」,前三年就為公司創造了1200多萬元利潤。在聯想式漢卡的10年壽命期中,總共銷售出16萬套,利稅上億元。就連聯想這個名字,也是來自於當年的「聯想式漢卡」。

在最初的時候,柳傳志對倪光南非常尊重,經常公開說:「倪總才是我們公司的靈魂,他是1,我們都是後面的0。」

到了1994年,柳傳志以一張200字便條否決了倪光南力推的「聯海微電子設計中心」以及程式控制交換機項目之後,聯想和科研人員之間的關係就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倪光南和所有的科研人員,不再是聯想的核心了。

最終的變化發生在2000年,聯想實行了一次股權改制,原本聯想的股權分配如下:科學院佔20%,計算機佔45%,員工佔35%。股改之後,科學院佔65%,計算機所變成0。

這次股改是採取了MBO方式,由「員工持股會」,用所謂1.5億未分配的利潤,購買了全部國有資產。這裡的問題在於,不但這1.5億不足以買下35%的公司股份,而且這些利潤本身也是國有資產,如何可以拿來購賣國有資產?但這個對於聯想所有的操作也不算大問題了,畢竟還有用負債的香港公司收購國企聯想的神操作。

這個股權改制最大的問題,就是拿走了所有科研人員的股權,計算機公司的股權變成0,全部歸到「中國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下面,這就去掉了計算機所所有科研人員的知識產權。聯想股改的最後結果——聯想的高管們一夜暴富,而計算機所科研人員的知識產權一夜之間被剝奪。

當年倪光南被掃地出門,對外講是因為「貿工技」和「技工貿」之爭,其實是因為他在1994年舉報香港聯想上市,有侵吞國有資產的嫌疑,最後董事會開會決定,請倪總工離開,他走的時候,作為這個公司的二號人物,居然沒有半點股份。

華為的股權分配,就相當重視科研人員的知識產權,任正非是公司的創始人,原本佔有80%的股權,但現在,任正非的股權只有1.01%,華為雖然是一家民營企業,但卻是一家員工全體持股的企業,華為的宗旨就是「財散人聚」,任正非作為公司的創始人,僅僅保留了1%的股份,他將剩餘的股份跟其他員工共分享,捨得給錢給股權,這才激勵了華為的科技人員們不斷創新,企業才有了強大的凝聚力和戰鬥力。華為有著全中國第一的研發投入,產出了7萬多件專利,就連高通和蘋果也不得不購賣華為的專利,這就是重視科學技術和知識產權的好處。

任正非曾說過:「不要把我想得多麼高尚,我要是當初選擇做房地產,地是我跑關係拿的,款是我找門路貸的,風險主要由我承擔,我為什麼要把股權分給大家?華為是科技企業,要更多的聰明人,有理想的人一起做事,所以就只能一起抱團,同甘共苦,越是老一代的創業者和高層領導幹部,越要想到自覺奉獻,只有不斷地主動稀釋自己的股票,才能激勵更多的人加入到華為的事業中一起奮鬥……」

柳傳志卻走了一條完全相反的路線,最初的時候,柳傳志作為聯想的是總經理,股份是0%。但在聯想股改後他的股權不斷增加,以至於達到了15.9%,成為了中國科技產業頂級富豪,而聯想的普通員工和科研人員,卻沒有得到股權激勵。這在倪光南看來是不合理的。

這就是倪光南後來一直說的——聯想最大的貢獻,就是造就了一大批億萬富翁。香港股東們發財了,聯想的高管們發財了,但是普通科研人員卻沒有得到任何利益分配。

柳傳志前一段時間曾經感慨,大意說華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膽略出色,眼光超前,敢於在形勢不明朗的時候就大力投入到科研上去,而聯想走的是比較穩妥的路線,一步一個腳印,先用貿工技把市場吃下來,把錢賺到手,再去搞科研。

我是覺得,柳老前輩完全說反了——華為的路線根本不算激進,從技術研發做起,兼顧服務和經營,一步一個腳印,這才是做企業的王道。華為和聯想對比,不是龜兔賽跑,倒像是郭靖和楊康之間的對比。

論天資、論出身、論資源,郭靖都不能和楊康相比。郭靖天生質樸贛直,心思不靈巧,師父是江南七怪這樣的市井之徒。而楊康是大金國六王爺的小王子,天皇貴胄,不但得到長春子丘處機做師父,還有桃花島的高徒梅超風教他九陰白骨爪,還有歐陽克、彭連虎、沙通天、這一群武林宗師在身邊幫忙。

結果呢,郭靖從來不求助於外力,天資不好,那就死磕,別人練一遍,他練十遍,專心研究,打不過,也從不逃跑,而是「加把勁」!終於打動了洪七公、周伯通等絕世高手,得到了真正的「科學技術」。郭靖還是個武痴,沒事就自己鑽研,自己發明創造,他能夠融會貫通,把降龍十八掌,打出剛柔並濟的效果,最後成為天下一流的大高手。

反觀楊康,雖然人聰明,天賦好,資源多,但急功近利,太依賴外力,從不想著提升個人實力,捨不得個人的榮華富貴,對完顏洪烈認賊作父,甚至還和自己的恩師丘處機決裂,逼死自己的父母楊鐵心和包惜弱,下黑手捅死歐陽克,過河拆橋,對所有人都只是利用,一心想上趕著西毒叫爸爸,結果只能是悲劇。

在聯想看來,搞科技就是簡單地做生意,後來的楊元慶為什麼能夠崛起?就是因為他對「貿工技」路線理解得比較透徹,執行得也比較到位,他在當年聯想和渠道商的博弈中,做得極為出色,甚至可以拋開渠道商,直接把生意做到了一線去,吃下了政企採購的巨大份額。但是他們沒有想到,重視科研的華為,居然可以厚積薄發,在新的時代一舉成功,做到了世界第一的通信設備商,世界前三的手機生產商,華為和聯想,無論是產品、服務還是口碑,都不能同日而語了。

鄧小平同志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聯想真正的路線錯誤,就是對科學技術不夠尊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