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日15時51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標誌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在軌運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國家之一。

需要說明的是,「張衡一號」衛星不是來直接預報地震的,但可以監測電磁異常積累典型震例,研究地震電磁電離層信息特徵及機理,研發地震電磁電離層前兆信息提取方法。初步建立全球電離層和地磁場模型,研究地球系統各圈層相互作用及其效應。

根據計劃,「張衡一號」衛星的主要數據產品包括地球電場、磁場分頻段波形和頻譜數據,地磁場矢量數據和總強度數據,電離層等離子體原位電子、離子溫度和密度數據,電離層電子密度層析成像數據,電離層高能粒子通量和能譜數據,全球7級、中國6級以上地震的電離層擾動震例研究數據,地磁場、電離層模型及相關科學研究產品等。

張衡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是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等,他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等。由於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

這顆重要的電磁監測衛星被命名為「張衡一號」,是致敬和紀念古代地震學家張衡,也是表達像張衡一樣積極探索地震活動規律,傳承張衡為代表的中國古代科學家群體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精神內質。


是為了紀念我國著名科學家家:張衡

張衡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製圖學家、文學家、學者。在公元132年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動儀。為我國的地震學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聯合國天文組織把太陽系中1802號小行星名為 張衡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