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   在河南中牟縣城東北2.5公里。現有官渡橋村,因傍官渡水而得名。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官渡之戰」即在此。據《中牟縣誌》載:「林櫃坡,在中牟縣東北一十里,曹操駐兵官渡,引河水於地中,覆之土,灌袁紹軍處。」林櫃坡距渡1.5公里。距官渡3.5公里許,有一村莊名草場,因當年曹操在此存放糧草而得名。官渡10公里外霍庄村,村西有一荒崗,荊棘從生,傳是袁紹屯兵處,故名袁紹崗。官渡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   【打虎亭漢墓】   在河南密縣城西約6公里,綏水南岸台地上。東西兩墓並列,高大的土冢相連,猶如土山。西墓龐大,用磚石築成,分七室,總長25.16米,寬17.28米,中室高4.88米。墓室南有斜坡墓道,長25米。墓底鋪煤,厚0.5米。墓內畫像石刻豐富,雕刻具獨特風格。墓門正背兩面刻有鋪首銜不和珍禽異獸組成的圖案。前室頂部則為蓮花和菱形方格組成的藻井,壁上刻有大幅迎賓圖。東、南、北三面耳室刻繪庖廚、烹飪、車輛、饋贈、宴飲等。東墓與西墓毗鄰,結構近似,唯形制略小,壁畫全系采繪,有車騎出行、舞樂百戲宴飲、相撲等,線條漢暢,栩栩如生,五色繽紛,琳琅滿目。後寺郭三座漢墓,在打虎亭東北2.5公里,墓室結構和壁畫內容與打虎亭墓基本相同。   【石窟寺】   在河南鞏縣城東北約8公里的大力山下。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建。原名希玄寺,宋代名十方凈土寺,清改今名。東西魏、北齊、隋、唐及北宋,相繼在此鑿窟造像。現存五窟、二百五十六龕、七千七百四十三尊佛像和數十篇題記。石窟呈方形,有中心柱,柱四周鑿龕造像。窟頂雕支條分格或平棊。佛像臉型方圓,衣紋疏朗,鄉呈靜態。第一窟門內兩側雕「帝後札佛圖」,其餘三壁雕佛像和佛傳故事。壁腳雕神王、怪獸和伎樂人。「帝後禮佛圖」分三層六組,每層比丘和比丘尼作前導,後為皇帝、皇后和侍從,前呼後擁,反映了皇室的宗教活動。構圖簡練生動,為我國現存浮雕中較完整的傑作。   【杜甫故里】   在河南鞏縣老城東1公里的南窯灣。此地背依筆架山,前臨廣闊沃野,東泗河經此注入洛水。唐代大詩人杜甫(712—770)即誕生在筆架山下的一孔磚砌窯洞里。杜甫的曾祖父杜依藝曾任鞏縣令,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詩人,杜甫少年時代即在此度過。這裡土地富饒,山川壯麗,哺育了詩人的成長,陶冶了詩人的品格。1962年杜甫故里經過修葺,恢復了原貌。郭沫若為「杜甫故里紀念館」題額。   【宋陵】   在河南鞏縣西村、芝田、孝義、回郭鎮附近。北宋九個皇帝,除徽、欽二帝被金所虜囚死漠北外,均葬此。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太祖趙匡胤之父趙宏殷的陵墓由開封東南遷鞏,共為七帝八陵,附葬皇后二十餘個。陪葬宗室及王公大臣,如寇準、包拯等墓三百多座,形成龐大的陵墓群。邙嶺起伏,蔚為大觀。八陵為,永安陵,趙匡胤的父親趙宏殷的陵墓;永昌陵,太祖趙匡胤的陵墓;永熙陵,太宗趙靈的陵墓;永定陵,真宗趙恆的陵墓;永昭陵,仁宗趙禎的陵墓;永厚陵,英宗趙曙的陵墓:永裕陵,神宗趙頊的陵墓;永太陵,哲宗趙煦的陵墓。陵墓建制基本相同,都有較大的陵台。陵台四周有神牆,四角有角樓,四牆中間設神門,東、西、北三神門外各有雕獅一對,南神門外神道兩側排列著雄偉壯觀的石刻群,有宮人、將軍、大臣、客使及石獸、石柱等。氣度豪放,威武壯觀。現永昭陵和永厚陵的陵區已修建為宋陵公園。   【鐵生溝治鐵遺址】   在河南鞏縣老城西南29公里。鐵生溝村群山環抱,礦藏豐富,南側為一處規模較大的西漢冶鐵遺址,東西長約180米,南北寬120米,總共21.600平方米。遺址周圍斷崖上,裸露出不少煉渣、礦石未、燒土和黑灰。在冶煉場附近的南北兩山上,發現有漢代採礦場的遺迹。冶煉場西南3公里的羅漢寺和西北的羅泉、北庄均發現有採礦井和巷道。1958—1959年發掘,在2.000平方米範圍內,挖出煉爐十八座,其中有長方形煉爐、圓形煉爐、排爐、低溫鍊鋼爐、反射爐及熔爐和鍛鐵爐各一座。還有海綿鐵鑄造坑、藏鐵坑、配料池等。出上了各種鐵制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兵器等一百六十六件,以及大批的陶制生活用具和銅錢。從出上的煤塊、煤餅和煤渣看,我國西漢時期即已用煤冶鐵。特別經過對出土鐵器的金相分析,發現西漢時已有球墨鑄鐵,在國際上已引起高度重視,對研究我國古代冶金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