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天前,選秀節目《青春有你》正式落下帷幕,“偶像”震起的滔天巨瀾與愛的失語在一代男女的心裏互相照映,儼然成爲這個世代的心靈景觀。

三天前,《萌芽》雜誌官方微博發佈“新概念”20 年青春正好視頻,彷彿互文般,不可避免地誘發了另一個世代關於“偶像”二字的回憶——

第一屆一等獎獲得者韓寒,第三、四屆一等獎獲得者郭敬明,第三屆一等獎獲得者張悅然。

這些鍍過金子顏色的姓名何等閃耀。在那個社交媒體與交通皆不發達的日子裏,他們以籤售的萬人空巷登過新聞頭條,他們讀者的忠誠令新書未上市既已脫銷……

而“哪個心懷夢想的高中生沒有動過投稿新概念的小心思呢?”,這又是另一個層面上的“青春有你,真好”。

回觀今天,倒並不消極,反而更多的感覺可貴。

多元化閱讀環境當前,報刊雜誌靠拼封面博藝人流量,電子閱讀器借“蓋泡麪,面更香”另闢蹊徑營銷,我們還擁有願意對實體書建立信任、願意將金錢與時間投入於其中的讀者朋友,實在是值得問一句“不亦樂乎”的事情。

在這個推崇平價大牌的今天,我們爲老朋友們選出如下幾冊小書,他們不僅小巧輕便、易於手持與攜帶,助你在窗口、車廂閱讀的造型錦上添花。並且不設閱讀門檻,全年齡段適讀。

重要的是,他們皆定價於 20 元左右,即使你全 all 打包,也不過是一頓火鍋的價格。

1.

“朋友,想上北大嗎?”

——?

“我不允許有大學生沒讀過這本書。”

“本科過的渾渾噩噩,如果能重來,我必須第一名讀這本書。”

——!

若不是因爲讀者的短評如此吸睛,世上可能又要多一本被題目與封面耽誤的高分好書。

《十九札》是北京大學教授朱青生解答自己的學生提出的關於學習疑問的記錄,信的寫作歷時 4 年,共 19 封。

信內針對的問題涵蓋內容以口語化語言簡述就是,《十九札》是年輕人迷茫的 Q&A 箱——什麼是大學?怎麼讀大學?可以講講學士論文規範和碩士嗎?

甚至連近期在網上引發討論的“如何科學閱讀、外語值不值得學”,教授在回覆中都有非常詳細和真誠的講解。

更珍貴的是,除卻在信中可以見識朱青生老師的博聞廣識、理性的哲思,他溢於紙面的熱忱和耐心展示了中國教師之神采,令所有求學者動容。

via 豆瓣 下同

如果說“北京大學用爲通選課教材,多所高校選作新生必讀”的名頭還讓你觀望,那麼讀過的人皆稱“相見恨晚”是不是足以鞭策你的行動力?

別讓好書和你本應擁有的更好人生等太久。

《十九札:一位北大教授給學生的信》

朱青生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後浪出版公司

2013-11

19.00 元

2.

前幾年,網傳“多位作家遭封殺,其作品列爲禁書”成爲新聞,儘管後有澄清報道,但名單中被點名的諸位作家和作品仍受到不同程度的關注。

在樑文道與九把刀等對於大陸讀者來說較爲知名的作家當中,余英時的姓名顯得有些陌生——他是誰?他的作品爲什麼傳言“被出版社回收”?

余英時,安徽潛山人,1930 年生於天津,1950-1955 年就讀於香港新亞書院及新亞研究所,師從錢穆先生。1956 年至 1961 年就讀於哈佛大學,師從楊聯升先生,獲博士學位。

曾任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教授,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現任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余英時領取唐獎漢學獎

余英時治學自史學起,後達至中西、古今貫通,其對儒家思想及中國道統文化的現代詮釋自成一體。他的中、英文著述多達數十種。

研究論著不免專業,但如果想要了解余英時或其思想,我們推薦閱讀下面這冊小書。因着更接近入門,它更注重於梳理和基礎。

《人文·民主·思想》

余英時 著

海豚出版社

2013-8

12.00 元

本書節選自 2010 年 5 月臺灣時報出版社出版的《人文與民主》一書。該書選萃余英時先生寫於 1980 年代後,關於人文與民主議題的文章,以人文篇、民主篇與思想篇勾勒一代知識人的思想精華。

本書代序爲余英時先生獲克魯格獎時所做演說的中文譯稿,正文選了三篇文章:《“國學”與中國人文研究》、《人文與民主——在“餘紀忠講座”上的演講》、《中國思想史研究綜述——中國思想史上四次突破》。

閱讀本文,你將從字裏行間讀到一位知識分子的時代哲思,一個學者的學術責任擔當,一個對國家歷史文化了解的歷史學家情懷。

3.

對於美的求索是人類一生的命題,小到女生追星化妝、男生看車選擇手錶都是個人審美的實現。

到底什麼是美?如何建立真正的審美?

我們推薦這本大牌平價美學入門書:

《跟大師學國學:談美》是美學家朱光潛先生以書信形式爲青年所寫的一本美學入門書,順着美從哪裏來、美是什麼以及美的特點等問題層層展開,提出了美學研究的理想目標——“人生的藝術化”。

朱先生以一種對老朋友的語氣娓娓而談,將他對藝術與人生關係的深刻體悟滲透在質樸清新的文字中,“引讀者由藝術走入人生,又將人生納入藝術之中”(朱自清語)。全書最後呼籲人們“慢慢走,欣賞啊”,認爲“欣賞之中都寓有創造,創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賞”。

書後收錄朱先生的《近代實驗美學》一文,供讀者參考。

《談美》

朱光潛 著

中華書局

2010-8

15.00 元

下面這冊書名氣之大,小到中學語文課本註釋,大到被國學大師們反覆推崇,甚至爲古代言情網絡小說所摘抄。

所以,你怎麼還沒讀過?

——《人間詞話》

晚清民國時期,東西方文化會通碰撞,人文學術勃興,名家輩出,產生了一大批大師級的學者,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他們的著述,歷經歲月洗磨,至今仍熠熠生輝。

《人間詞話》是中國古典文學批評里程碑式的作品,集中體現了著名學者王國維的文學、美學思想,精義迭出。書中提出了具有完整的理論結構和豐富內容的“境界”說,向來極受學術界重視。徐調孚先生的校注本被認爲是最爲完備的《人闖詞話》版本,至今仍不失爲一本很好的普及性讀物。

書後收錄了葉嘉瑩先生《〈人間詞話〉的基本理論——境界說》一文,供讀者參考。

《人間詞話》

王國維 著 徐調孚 校注

中華書局

2009-6

15.00 元

美學如何投射、應用於生活?

讀者說:看看周樹人的書吧——但這句不是魯迅說的。

《藝術與生活》收錄二十一篇,是作者唯一的長篇論集,“文章比較地長,態度比較地正經”,可以說是作者日後思想的奠基之作。

這本書的很多觀點對於中國新文學的發展都極具建設性,其中最要緊的一篇便是《人的文學》,胡適說:“這是當時關於革命文學內容的一篇最重要的宣言。……周先生把我們那個時代所要提倡的種種文學內容,都包括在一箇中心觀念裏,這個觀念他叫做‘人的文學’。”

文中,作者劈頭說道:“我們現在應該提倡的新文學,簡單的說一句,是‘人的文學’。應該排斥的,便是反對的非人的文學。”末後說道:“我們偶有創作,自然偏於見聞較確的中國一方面,其餘大多數都還需紹介譯述外國的著作,擴大讀者的精神,眼裏看見了世界的人類,養成人的道德,實現人的生活。”可以說周作人用自己一生踐行了上述精神。

《藝術與生活:周作人自編集》

周作人 著 止庵 校訂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11-1

20.00 元

4.

我們曾在《6 個毛姆冷知識,四分之三喜歡女人,四分之一喜歡男人》裏介紹過雙性戀作家毛姆——說來既好笑又荒唐,他生前大費苦心隱瞞的事情,他輔一閉眼,就被最近親的人拿來賣錢。

對毛姆來說,寫作是他的主業,談戀愛也是他的主業:" 從十五歲到五十歲,我一直在談戀愛。"可以說非常硬核了。

特別是 70 歲那年,他對一位 17 歲的英俊男孩心生熱戀,並感慨愛情的滋味太好,叫他一嘗再嘗。

毛姆的愛情大師發言可太多了,多到可以整理一個情種發言 bot。

毛姆到底是什麼寶藏啊?讓我們再一次走進毛姆。

《毛姆人生隨筆》

[英]毛姆 著 劉文榮 譯

文匯出版社

2018-2

19.80 元

本書主要從毛姆的三部作品:《總結》、《作家筆記》和《觀點》中選譯,所選篇目(題目系譯者所加)均爲毛姆對人生(尤其是對他自己的人生)的思考與感悟,寫得頗爲隨意而又極爲真摯,故稱爲“人生隨筆”。

5.

中學時節選的課文意猶未盡,未好好通讀的經典一網打盡。下面是外國文學經典重讀時間。

《西西弗神話》

[法] 阿爾貝·加繆 著 杜小真 譯

商務印書館

2017-5

15.00 元

《西西弗神話》是法國著名作家加繆的一部重要的哲學論集,被人稱作是存在主義的封篇之作,它以如詩的語言,提出了與人的生命息息相關的一個個命題,即人生存在的荒謬感。

加繆在書中一層一層地剝離人生虛幻的外衣,將其荒謬的本質赤裸裸地揭露出來。然而荒謬不是絕望,因爲看穿幸福的同時也就看穿了痛苦。對於西西弗來說,地獄死神都算不了什麼,他纔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人類的激情和鬥志沒有什麼能夠阻擋。回到幾千年前的奧林匹斯山巔,你會見到滾石上山的西西弗正愉快地唱着歌兒,不知憂煩,不問明天。

因此,加繆曾在 獲獎演說中說他不信神,但他仍然崇拜一個聖徒,仍然要跪在一個聖徒面前祈禱,這個聖徒就是加繆筆下的西西弗。

此外不得不提加繆小說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異鄉人》,堪稱 20 世紀整個西方文壇最具有劃時代意義最著名小說之一,“局外人”也由此成爲整個西方文學-哲學中最經典的人物形象和最重要的關鍵詞之一。

《異鄉人》

[法] 阿爾貝·加繆 著 張一喬 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2

28.00 元

最後一本經典重讀是我們的老朋友。

它講述了一個漁夫的故事。古巴老漁夫聖地亞哥在連續八十四天沒捕到魚的情況下,終於獨自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但這魚實在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盡,被他殺死了綁在小船的一邊。在歸程中,他再遭到一條鯊魚的襲擊,最後回港時只剩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而在老聖地亞哥出海的日子裏,他的忘年好友一直在海邊忠誠地等待,滿懷信心地迎接着他的歸來。

但因爲是老朋友,我們一直按照既定的經驗閱讀它。在“海的女兒”被熱議時,它也被重新翻出。

有人說,讀海明威,就像在讀一個寂寞又頑強的自己。有人說,海明威的作品讀不進去,實在辛苦,並沒有感受到經典閱讀的意義。

《老人與海》的閱讀對你有着怎樣的影響呢?

《老人與海》

[美]海明威 吳勞 等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8-6

20.00 元

6.

通過閱讀尼采瞭解我們自己。

19 世紀德國三大思想家:馬克思,佛洛依德和尼采。他們都是無神論者,認爲相信神乃是人的懦弱和盲從的表現;他們都對傳統觀念以及現存價值提出過震撼性的挑戰,企圖將人類從陳規陋習的思想囚籠中解救出來。(英國學者 J.P.史丹)

作爲頗有爭議的哲學家,近百年來,後世對尼采的評論譭譽不一。出於對自己成就的認可,這位目空一切的天才和瘋子寫了自己的傳記,讓後人得以理解他的學術軌跡和人生歷程。

《瞧,這個人——人如何成其所是》

[德] 弗里德里希·尼采 著 孫周興 譯

商務印書館

2016-4

18.00 元

在這本書裏,尼采以自己的主要著作爲線索對自己的思想主張加以描述,因而這本書爲尼采本人及其著作提供了某些心理學和傳記性的材料。尼采在書中嚴厲地抨擊了道德、靈魂、精神、自由意志和上帝。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