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黃蜂》中賣萌的青蔥小弟,到後來成長為擎天柱麾下的得力幹將、《變形金剛》系列的高人氣角色和靈魂人物。

「大黃蜂」實現了人生道路上「質」的飛躍。

對於「大黃蜂」而言,成長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變型」。

或許經歷煎熬,或許遭遇磨難。

但他用「變型」鑄造而出的勇氣和智慧,一次次將敵人打倒,一次次將困難克服,從而獲得新的成長。

同時,也書寫了一段足以載入史冊的英雄事迹。

《大黃蜂》是目前唯一一部,還原了G1時期(1984年版《變形金剛》第一季動畫劇集)「飛機-汽車-機器人」的「三變金剛」模式的變形金剛電影。

從2007年第一部《變形金剛》上映,這個系列就開始了為期多年的制霸之路。

11年間,邁克爾·貝憑藉著對CG特效的運用和動作場面的把控,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票房奇蹟。

然而,從《變2》到《變5》,誇張無度的視效、虛張聲勢的場面,以及沉悶乏味的劇情,讓這個系列電影的口碑一路下滑。

邁克爾·貝把自己一手締造的「變形金剛」系列口碑帶入了低谷,似乎所有人都想來點「新鮮感」。

靈活帥氣還帶點小頑皮的性格,大黃蜂一直是汽車人里的人氣王,也是整個電影系列的金字招牌。讓他為全新的電影宇宙打前哨,再合適不過。再加上前期的精準宣傳,賣相不錯的《大黃蜂》具備了足夠的天時和地利。

此次,《大黃蜂》作為奈特首次執導的真人電影,不僅寄託了他作為「變形金剛」粉絲的情懷,同時也讓他面臨著如何把這個故事講出新意的挑戰。

從預告片來看,這部電影以全新的視角和風格在講述大黃蜂的前傳故事。導演塔拉維斯·奈特也為該系列帶來的愛與尊重,為之注入了面向新一代觀眾的新活力。

相信看過的人都深有體會:《大黃蜂》把故事核心放在了查莉和大黃蜂建立感情上,再具體一點,是兩個孤獨靈魂的相遇、相知、相守、相望。

查莉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美國青少年形象,單親組合家庭、性情躁動不安,把「擁有一輛屬於自己的車」視為成年禮,在設定上與重傷失憶、忍辱負重的大黃蜂天然相吸,兩人產生羈絆可謂水到渠成。

影片中大黃蜂的角色「屬性」異常豐富,對查莉來說,他同時兼具了朋友、戀人、寵物乃至部分父親的身份,如果非要用一個詞來概括定義的話,那就是「家人」。

令人在意的是,電影在塑造大黃蜂「暖男」和「萌寵」形象方面有些「走火入魔」,大黃蜂不小心把家拆了的一場戲尤為明顯。

雖然從主線作用來說,這場戲是為了造成大黃蜂暴露位置、觸發霸天虎追擊,但「額外加戲」的意味太重了,如此膽大妄為的做法註定會引來毀譽參半的結果:喜歡的人會覺得大黃蜂實在太萌了,皺眉頭的人則會認為影片畫風越走越偏。

在我看來,《大黃蜂》最值得稱道的還是開場+中段的賽博坦之戰,絕對是是影片的重頭戲,這幾段雖然不長,但卻是最令人興奮的部分。

擎天柱、艾爾西、千斤頂、救護車、震蕩波、聲波(機器狗)等博派和狂派的經典人物悉數登場,視效、音效、動作都很不俗,而且還足夠還原,僅憑這點便值回票價。

可惜的是,受限於電影預算成本,《大黃蜂》里這種規格的動作戲並不多,除了大黃蜂初到地球擊敗「閃電」外,影片多數時間都缺乏像樣的「場面」,反派塑造也只集中在了霸天虎斥候「粉碎」和「反射彈」身上。

此外,影片邏輯經不起推敲的地方也有不少,比如閃電拷問大黃蜂未果後,第一反應居然是先摘聲帶再去虐殺,兩個准成年人潛入准軍事基地如入無人之境,順利來到了霸天虎刑部大牢外,而伯恩斯探員和他的手下沒一個守在鮑威爾博士身邊,等別人完事兒後趕回來時,「趙喜娜」下的命令是直接炸門……

事實上,影片中類似這樣「刻意」製造矛盾衝突和戲劇效果的痕迹有許多,像是查莉因為無法走出失去父親的陰影一直懼怕跳水,最後為了完成她下水營救大黃蜂(沒有實際意義只有象徵意義)的一跳。

套路和手法理論上都不錯,只是使用效果實在難以恭維

作為一部描述情感羈絆的作品,影片把握好了「發乎情,止乎禮」的分寸;作為一部軟性重啟「變形金剛」系列的商業片,影片的表現相當不錯,但也稱不上優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