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劇透慎點!

黑鏡 潘達斯奈基:中文流程圖

大概就是基於劇中《潘達斯奈基》這本書中的平行世界作為結構,發展出一個五種走向結局的故事。

個人認為形式大於內容,不像以往黑鏡劇集會講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潘達斯奈基》更加註重觀眾對劇情走向的選擇,五個結局就牽扯到更多的問題了。可以當成一個90分鐘的遊戲,刷幾遍選擇什麼選項都看自己了。

把大概的劇情走向和選擇畫了個圖,

其中有不少部分是重複到讓你不得不選其中一個選項的,整體感覺十分不錯,有種單機遊戲的感覺。特別是《潘達斯奈基》書和遊戲還有交互環節融合的很好,片中還有兩個彩蛋:第四季的Metal head 和第二季的白熊符號

我只寫了選項,具體劇情沒有詳寫:

補充:來自 @Elton Qiu

官方真結局應該男主是在診療的時候死了(控制他的人(即觀眾)在男主回到童年時選擇和母親一起坐上火車,等於穿越到過去殺死了自己)

這個根據我在回答中畫的圖可以看出,這個結局是被指向次數最多的。可以認為是編劇有意讓觀眾選擇到這個結局。並且只有這個結局不會再給你返回或其他選項。

真結局的意思就是,男主角在第一次診療的時候就講述了他的母親,並沉浸在了自己的傷痛中,然後在沉浸過程中觀測者(即看片的人)改變了過去的選擇,選擇了跟母親一起坐上必死的那班列車,死去了。他在那個時間節點抹殺了男主自己的存在,所以之後的故事發展都不存在,在故事第一次診療回憶起母親的時候就直接死掉了。因為你(看片者)是唯一觀測者,你所觀察到的就是事實,就是量子坍塌,那麼過去的男主角死了和現在的男主角的故事產生了悖論,所以從他告訴觀測者他母親真相的時候他就死了。最後staff以後出現廣告牌:朋友,永遠沒有未來。然後他聽的音樂就是那個迷宮,一切都是機器的聲音。他的世界即迷宮

-------------------------------------

又想到關於維度空間的問題,低維度空間是無法看到高維度空間的,就是說只能看到比自己存在的維度更低的維度,而片中的你要比男主高一個維度,在無數個平行維度空間中,每個你在每一秒做出的事情都不同,而且平行空間是不會有交集的。(所以就這個問題就拍出了很多科幻片)

這集黑鏡真的很深刻,大家是真心給它打的差評么?如果是真的,我感到脊背發涼

你們看不懂么???劇情已經從黑鏡中蹦出來了!那些對這一集黑鏡瘋狂批評的影評人,我認為你們中圈套了!!!

這一集《黑鏡》簡直太厲害了,你們難道都沒有發現嗎?

這幾天終於把《黑鏡:潘達斯奈基》刷完了。之所以看得如此滯後,是因為我沒有第一時間科學上網跑去申請Netflix的賬號,而是退而求其次手動找的搬運資源。

作為一個「盜版用戶」,我在此向各類資源大佬表示深深的感謝,也為自己的「不勞而獲」表示常規性的內疚。畢竟,以我目前的生活和工作環境而言,科學上網的同時還能保持優良網速滿足緩存,同時有錢和卡支持我國際支付,同時觀看的時候不快進刷遍所有結局……真的很難。

這幾天,最新的黑鏡特別版差評不斷,看評論,大都說它「互動式體驗,形式大於內容」,「無聊」,「觀看體驗不好」,「劇情太差」。正兒八經的鐵粉尚且評論如此,作為一個「盜版用戶」兼「影評不專業戶」的我不知該懷疑自己的觀影品味下降了呢?還是應該竊喜旁人沒有看懂本劇的深意。要知道,黑鏡系列從始至終,都是在討論科技進步於人性碰撞時的考驗。雖然有幾集表達了樂觀的看法,但更多時候,黑鏡的主旋律是都是悲觀的。有人還說第四季轉手NetFlix之後,黑鏡劇情不像過去那樣深刻了。但我認為,之前的作品即便何等深刻,也都是僅僅把故事建立在擁有「未來科技」的世界基礎上。之所以可以肆無忌憚地討論,是因為劇中的那些技術,實際上還沒有完全實現。對於還沒有完全實現的東西自然可以暢所欲言。而這一集,《黑鏡》讓我真的感受到了一種脊背發涼的悲觀。故事設定雖是1984年,但是,站在那樣的時間點討論30年後的未來,便是在講我們的當下。如果有觀眾覺得劇情部分太過簡單無腦,那麼你要知道,真正複雜的那部分劇情,就存在於這個讓你選擇交互劇情的現實世界。如同劇中的鏡子可以穿越時空連接虛實一樣,劇情看似缺失的另外一半,其實在發布的同時就已經通過屏幕穿越到了當下!!!也就是說,當下的世界已經成了黑鏡劇情之一!!!Bandersnatch,英語中的意思就是想像中鏡子里的猛獸。這個背景想必有很多大佬已經解釋過了,現如今原先在鏡子中里的猛獸已然穿入現實,就說你怕不怕(正如劇中這個鏡頭)

我為什麼害怕?對有著豐富編劇經驗的製作團隊而言,什麼是好劇情,碼過無數字的作者肯定要比觀眾更清楚。因此,我不相信,這麼一群高水平的編劇會堵上自己和Netflix公司的未來瞎丁丁寫。如果最終決定這樣寫,必然有什麼不能反駁的理由……果然,刷完大部分的壞結局之後,我找到了這個理由:

————————————劇透預警——————————————————————

這一集《黑鏡》,已然打破了第四面牆,通過屏幕這一面黑色的鏡子,刺入了當下的現實世界,鏡子的虛擬面是十分簡單的劇情:

《潘達斯奈基》的小說作者,文學世界的創作者,在創作互動式小說的過程中,精神崩潰殺死了妻子,作品口碑急轉直下。——1984年,男主人公斯蒂芬,遊戲世界的創作者,承諾在聖誕節在創作遊戲的過程中,精神崩潰殺死了父親,結局看似多,但無非主要有那麼幾種:要麼作品流產,要麼因為劇情單薄而受到差評,要麼交付之後完成作品但家破人亡。——2018年《潘達斯奈基》的新編劇,就是劇情里里慘死/失蹤的程序員科林的女兒,試圖復原作品,也瀕臨精神崩潰的邊緣,而這部作品,就是你看到的的黑鏡視頻。

讓我們來看鏡子的現實面

銜接上文情節——終於,《黑鏡》特別放送在NetFlix平台於2018年12月28日發布(同樣是在聖誕節前後,同時,28日是人類歷史第一部電影放映的日子),新穎的觀眾互動式觀影,作為互動式的用戶可以在平台上操控主人公與其穿越式互動。但是因為劇情太過簡單等等原因,這部《黑鏡》廣受影評人詬病,作品口碑便急轉直下。這幾天看著一直崇拜的劇集在豆瓣的評分從原來的9分神壇上一路下滑到7,爛番茄從100%到70%。不得不說,這情節甚至就是黑鏡故事輪迴的本身。也就是說,《黑鏡》的故事還在繼續!!!我在想,面對這幾天《黑鏡》口碑急轉直下的趨勢,如果我是一個沒有看破人生的編劇的話,心情想必也是如同男主角斯蒂芬在得知自己心血得到苛刻「測評人」的差評之後一般極度複雜……說不定還要發願——「勞資要再寫一次!」

讓我脊背發涼的是,觀察本劇在各大網站上接受到的差評言論,與劇中苛刻的測評人用的詞語,幾乎也做到了一一對應!!!

對比一下現在對本劇的評價()

(也許截圖不清楚,可以到各大評論甚至是本話題評論下面多看看)你們發現什麼了么?簡直一毛一樣!!!

也就是說,作者完全知道這樣的作品在發布之後會招致什麼樣的評價!這簡直就是故意的嘲諷!這也印證了作者在最終交付作品的結局時,「五分」對白里的那段話:「做完了,交付了,全完事了。我之前一直想給玩家太多選擇(但是這也會導致作品無法完成),所以我回頭去除了許多選擇。現在他們以為有自由意志,但其實結局是我來決定的。」

編劇做到了,他不僅控制了玩家的選擇,還控制了玩家的評論,甚至是市面上的所有評論!甚至把評論的內容都幫觀眾/影評人們提前寫好了!影評人看似「自由」的評論,其實仍舊在編劇的魔咒之下!也正因為觀眾的互動過程和影評人的無限抨擊,成為了補全完整劇情的最後一塊拼圖。

而這部分真實世界的劇情,不僅完整,還比屏幕內的那部分劇情選擇還要複雜和精彩得多——因為,接下來的劇情完全就是你的生活。無法回退,而且不可控!

——黑鏡的世界再也不是對未來的擔憂,而是「令人擔憂的未來已來」……

無意中竟然還發現類似的新聞,看來,《黑鏡》故事在「看似簡單」的互動式觀影之後,劇情仍舊在現實生活中運行……

《黑鏡》主演因負面言論退出推特:為心理健康考慮_娛樂頻道_鳳凰網 《黑鏡》主演因負面言論退出推特:為心理健康考慮

一旦讀懂編劇的警示之後,再回顧這部《潘達斯奈基》就很讓人感到十分害怕了

黑鏡,就是指我們現代科技給我們造就的眼前的這塊屏幕。回頭看鏡子里(我們的屏幕)的那部分劇情,真的是簡單劇情么?

這劇情的路徑簡直就是現實中編劇製作本劇時的所有內心鬥爭……如同浸潤在鏡子中時,鏡面會自然而在地產生對稱影像。

可以看出,本劇設置的劇情與當下生活之間充滿著對應,如同那對稱的影像:

1.編劇為了出作品幾度瀕臨崩潰(劇中的男主角為了完成作品也是這樣)。

2.總幫倒忙,甚至說不定還會監控你,煩人到恨不得殺了他但殺了會坐牢的產品經理(劇中男主的爸爸也是這樣),影片的結局就是兩個人之間只能活一個23333。

3.言辭和品味都相當苛刻的觀眾和影評人(對應劇中的遊戲測評師惡評百出)

4.只會給你deadline的NetFlix公司老闆(對應遊戲公司的老闆),聖誕節必須發售,最多拖一兩天。

5.編劇不忘擔憂一下當下開創新模式的NetFlix公司(對映著一旦有什麼閃失例如拖稿/員工罷工/銷量差勁/甚至員工吸毒……說不定就會破產的遊戲公司)

6. 以之前NetFlix旗下的各種神劇為代表,雖不完美,但哄的好苛刻觀眾,擁有人生巔峰的作品們——也可能指先前的黑鏡系列(對應那個優秀但似乎看透紅塵走上人生巔峰的的天才程序員科林的作品)

編劇的內心路線想必和故事中男主角的想法類似:

1. 創作過程中要想做出面面俱到的互動體驗,工作量複雜度將會指數級增加,必然引發作品整體癱瘓影響劇集拍攝。

2. 如果無限制地增加二元選擇,會讓觀眾和製作團隊同時瀕臨精神崩潰,掉到所謂的「洞里」。

3. 任何一項細微改動都要花費大量時間,NetFlix公司(對應劇中的遊戲公司)等不到作品發出,劇本就會流產。

4. 所以,劇情線路到最後只好儘力簡化,方便你我他。(這也是為什麼有許多選擇其實並不會改變劇情走向)

5. 退而求其次,完成任務為主,至於故事線的豐富度,差一點就差一點,犧牲了故事的複雜度才能完成作品。

6. 反正你們觀眾這麼苛刻,之後看到了必然會失望地打低分。

7. 為了證明上面一點,我連你們要怎麼罵我我都全寫好了。

8. 要想達到理想的5分狀態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你要付出慘痛的代價。告訴那些吹毛求疵的人,沒有什麼是完美無缺的。

編劇即表明了作品的意圖,也表達了自己創作過程的心路歷程。一箭好幾雕。

除此之外,電影劇情還鑽出了屏幕!

寫到這裡,我突然倒吸一口涼氣:看著那些不知道多少在電影發布日之後試圖「打」出完美結局的觀眾。那些抱怨劇情簡單,陷入劇情循環黑洞的觀眾。那些毫不客氣給出極度差評的觀眾。那些試圖領略所有結局的觀眾。看似在自由發表意見,但都無一例外地陷入了作者的控制中。

這是本集的內核,即對數字生活影響現實世界的擔憂已經到來,那黑鏡中的怪獸已經在我們之中……

有多少人,內心一直都有一個如此「看似簡單」的人生目標——實現自己的小理想,最好實現財務自由,然後讓全世界給他一個「簡直完美,無可挑剔」的評價,即便評價的條件是如此苛刻與殘酷。這些年,成功學引導著一個又一個的年輕人向自己的目標「奮鬥」,不惜一切代價的「奮鬥」,到頭來卻丟掉了最重要的「人性」。

作者試圖告訴我們,達到那個「簡單目標」,幾乎是不可能的,生活中有太多看似無關緊要的選擇讓我們改變自己最原始的初衷。即便有些人達到了目標的一部分,魚和熊掌依舊不可兼得。要麼接受零分,享受自己的安寧生活,或者接受五分,把自己搞的支離破碎。尤其是,做出選擇之後,又有多少人會對另一個選項不能釋懷,恨不得可以回到過去,通過另一個「不一樣大」的選擇來活出一個「大不一樣」的人生。《黑鏡:潘達斯奈基》用看似2的n次方種路徑和n種BadEnding試圖告訴我們生活的真相。有很多選擇,即便在修改之後,人生也僅僅是「不大一樣」和「一樣不大」的區別而已——細節雖有不同,但結果沒有太多的變化,甚至會更遭。只有擁抱自己的不完美,就不會沉溺於各種選擇以至於不能自拔或解脫。

現在的互動式(現代時間軸的截圖)娛樂方式鋪天蓋地,看似都符合我們「自由選擇」的內心需求,但殊不知自由之下便是設計者的圈套。人類長期接觸電子產品,大腦便逐漸被程序性的二分法馴化,太多的「確定性」讓我們認為這就是世界應該有的樣子。看不到鏡子後面的那個怪獸,久而久之我們就習以為常。生病一定可以治好,表白一定有回應,付出一定就會有回報。但這不是真實世界的常態,數字化的世界畢竟最終也無法代替真實的世界。生活也並不是簡單的二分法,這個世界,沒有那麼多的必然,一切皆有可能。達到目標的路會存在,但絕對不與看似自由意志下人為設定的那條路徑完美重合。實際上,影片本身的互動方式也把答案隱含其中……如果十秒之後不做任何選擇,那麼系統自動會給你選出最好的觀影方式,雖然有些彩蛋需要多刷幾遍。但第一次就妄圖「控制全程」,反而不會讓你有完美的觀影體驗。越是急於追求完美結局,就越容易在無限的輪迴折磨中越陷越深,按劇中的說法就是掉到了「洞里」,是一件極度可悲的事情。公交車上的二叉樹標誌(白熊里的那個標誌)後面寫的是no future(沒有未來),編劇借用這樣的方式提醒著觀眾,緊盯著二叉樹是看不到未來的。

這一次,我慶幸我看的盜版是系統默認版,免於編劇帶來的無限輪迴懲戒,吃豆人一般的無限地獄之苦。我更不敢評價電影,我只能反思我們,更多的是反思自己……


??這是一篇非常抽象的影評。

請看完影片再來看。

不然你就浪費了幾分鐘上大號的時間。

就像劇中科林對經典遊戲《吃豆豆》的描述一樣,《黑鏡:潘達斯奈基》整部作品也是一個暗喻。

你看上去有自由意志,可以選擇吃豆的路線,可你每次走完這個迷宮,又進入下一個迷宮。世人看來這是愉悅的消遣,可它的本質是一個絕望的牢籠。

大概台詞不記得了,大致如此吧。

《吃豆豆》映射的是人類社會,你從底層一個階層一個階層爬上來,滿足每個階層對應的最高慾望,進入到下一個,繼續「攀升」,你收穫了財富,名望,尊嚴,找到了自我。可也只是在別人設計好的迷宮裡繞圈子罷了,你所得到的是掌控者想讓你得到的,你的自我是掌控者幫你挖掘的,你所有的也是其端到你盤子里的。

在別人的引領下認知到的自己,是真我嗎?

在牢籠里找到的一方伸展空間,是自由嗎?

在戰亂中苟且安居於一寸凈土,是和平嗎?

我想,在這些詞前面加一個「相對」更為貼切。

《黑鏡:潘達斯奈基》想表達的就是相對這個詞,給人類的限制。

人追尋的只有相對自由,相對和平,相對幸福,而時間的存在還給人以極大的限制,一切美好都會隨著時間的流動而變質。時間會帶來終點,會帶來我們必然但又突然的死亡

這是我們所理解的世界,這是現實。

在絕對死亡面前,似乎一切都很難尋找到意義,但這個死亡是絕對的嗎?並不一定,《黑鏡》中科林就堅信我們所理解的死亡只是相對死亡,對於我們這一世來說,是死亡,但對於我們的下一世,前一世的死亡是新的開始。

劇中的科林,站在食物鏈頂端,他的驕傲與孤獨感被描繪得淋漓盡致。剛進公司的時候我們有兩個選擇,一是交給公司團隊去做,二是自己solo。在選擇了二之後,主角明顯得到了科林的欣賞,科林認為主角跟自己是一類人。在主角到他家裡兩人磕嗨了之後,科林把所有的思考所得一股腦塞給了涉世未深的主角。

主角哪想過這些東西,腦子裡都是亂麻呢,肯定是無法消化理解那麼龐大而抽象的信息量的。但這有關係嗎?科林認為他理解自己就行了,這個理解也是個相對理解

堅信相對死亡論的人會如同科林一樣戰勝對死亡的恐懼,對下一世抱有期待。他帶著巴特勒來到陽台,他想向主角證明平行世界的存在,他也想證明相對死亡論的成立,於是他跳下去了。跳下去之前對主角說:我會證明給你看!

留下主角一臉懵逼。

可真正得到答案的只有他自己,也許他並不想向主角證明什麼,他只想滿足自己的求知慾。或許他就像《吃豆豆》里的通關者,已經成了人生贏家,有了財富,名譽,伴侶,後代,卻依舊被困在時間牢籠里。也許是他想打敗時間的執念太深,讓他篤信相對死亡論,於是,他跳了。

跳下去,他就可以打敗時間,

跳下去,他就可以衝出牢籠,

跳下去,他就可以把主角嚇尿了。

在另外的故事鏈里,他沒跳,但也去給主角送人頭了,主角二愣子就怕這種一根筋。不殺他,他繼續享受這一世;要殺他,他體面走向下輩子了!主角腦容量還不如當時的電腦內存呢,你來這麼一出主角得死機了,剩下的遊戲也做不了了啊!

不開玩笑了,草草結個尾,

我們雖然不再是巴特勒的控制者了,但我們是自己的控制者呀!在我們不滿足於現狀,即將為慾望付出代價的時候,我們可以按下按鈕,讓自己

滿足相對自由,

享受相對富足,

擁抱相對美女,

體貼相對帥哥,

知足吧您!


轉載: @Mandelbrot

從概率上來看,我們生活在一個虛擬世界的可能性極大。

假設真實的宇宙中存在一些真實的文明,給以一定的時間,他們會發展出足夠的計算機技術來運行高度逼真(至少對我們而言)和複雜的虛擬宇宙。出於種種目的,如科學研究,娛樂,他們可以啟動大量的虛擬宇宙。我們可以把它們稱為1級虛擬宇宙。

假以時日,虛擬宇宙中會產生新的智能生命(自發產生或由設計者創造)。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虛擬智能生命也會有足夠的計算機技術來運行他們自己的虛擬宇宙。我們可以把它們稱為2級虛擬宇宙你也許想到了電影《第十三樓》(異次元黑客)里的情節。然而還沒完,虛擬宇宙的等級可以一直延伸下去,到3級,4級。。。 隨著等級的延伸,虛擬宇宙的數量呈指數增長。

真實的宇宙只有一個(不考慮平行宇宙),虛擬的呢,理論上是無窮多個。你可以把自己看成所有宇宙(真實宇宙 + 虛擬宇宙)所有智能生命的一個隨機樣本,然後來思考你的宇宙的真實性。結論只有一個:

你住在真實宇宙的概率接近於0。

一些可以觀察的證據:

1. 軟體不可能有無窮的精度,所以」物質無限可分「是不可能的。我們的宇宙有長度的最小極限:普朗克長度,時間的最小極限:普朗克時間。

2. 雙縫干涉試驗中,觀察者影響實驗結果。

-------------------------

虛擬宇宙理論研究進展

美國物理學家詹姆斯 蓋茨(Sylvester James Gates)稱他在超弦理論公式中發現了帶有自動糾錯的二進位代碼。這是他的原話,具體含義不清楚。但是他確認,不是」像「,而是」就是「計算機中用的二進位代碼。

他是奧巴馬的科學顧問。

哈佛大學的哲學家Nick Bostrom發表論文,從邏輯的角度分析我們很大可能生活在一個模擬的宇宙。基本觀點:以下三個命題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

1. 人類很可能在達到「超人類」階段前滅絕。

2. 任何一個超人類文明都極不可能運行大量人類進化歷史的模擬。

3. 我們幾乎肯定生活在計算機模擬中。

簡單地說,如果人類不會很快滅絕,達到了科技高度發達的「超人類」階段,他們很可能會用計算機模擬自己的歷史進程。我們很可能就生活在這一一個模擬中。詳細推理見本文開頭。

看到這裡,你在想什麼?是」為什麼我不在一個有魔法的虛擬宇宙「還是」不要拔掉插頭「?


想要表達的主題是選擇與控制

劇中有這樣的三句背景音

你是被控制的是個傀儡

你只是不停的選擇罷了

為什麼不開始殺人呢

我們給主角做選擇,我們控制著主角,而網飛控制著我們,無論我們怎麼選最後的結局早已經被網飛預定為悲劇,這在觀眾一次一次努力的想給主角最好的結局,和主角一次次努力的要把遊戲做好中體現出來,相信大家發現無論怎麼選都是悲劇的時候心態和主角一樣奔潰,最後我們仔細想想其實觀眾也是這個劇的一個角色,我們和主角有過交流,主角知道我們的存在,只是觀眾是沒有被攝影機拍下來的劇中角色,我們再回頭看開頭的三句話,原來劇情一直是按這三句走的,也就是說網飛在劇演到一半的時候就把劇情完全劇透了,觀眾雖然能作為一個可以與主角互動並被主角感知且推動劇情的角色,但觀眾也是被網飛玩弄於手掌之中。

其實這集一點也不黑鏡,反而特別像9號秘事,尤其像9號秘事劇中劇那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