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IPO堰塞湖“見底” 排隊周期縮至10個月)

⊙記者 王雪青 ○編輯 孫放

證監會最新披露的IPO審核進度顯示,截至5月17日,IPO排隊企業數量已降至287傢。其中,處於正常審核狀態的有280傢,包括滬市136傢、深市中小闆41傢,創業闆103傢;另外,還有7傢企業處於中止審核狀態。至此,IPO“堰塞湖”已從最高峰時的約900傢降至不到300傢,逐漸“見底”。

隨著存量企業的不斷消化,IPO排隊時間也明顯縮短。上證報記者注意到,在近期上會的擬IPO公司中,不少是2017年7月之後纔申報的,從首次提交材料到上會審核僅有10個月的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在IPO審核趨嚴、過會率降低的形勢下,淨利潤指標並無“絕對標尺”,即高盈利不是過會的保障,賺錢少的公司也有可能拿到IPO通行證。證監會發言人上周五否認瞭有關創業闆、中小闆、主闆分彆設有3000萬元、5000萬元、8000萬元“隱形盈利門檻”的猜測。有專傢認為,未來盈利門檻還會降低,現在的審核指標越來越看重營收和行業地位、盈利模式可持續性等多個方麵。

排隊10個月企業陸續“上會”

隨著“堰塞湖”消退,擬IPO企業的排隊時間已明顯縮短。除“工業富聯”等個彆企業外,不少在去年7月份以後申報材料的企業開始陸續上會,排隊時間僅有10個月。

以5月份的上會情況為例,據證監會披露,5月15日過會的春光橡塑,其首次遞交IPO材料是在2017年7月14日;類似的,5月8日過會的密爾剋衛,申報時間是2017年7月7日。此外,2017年6月30日申報的長飛光縴光纜於今年5月3日過會,2017年4月21日申報的捷佳偉創於今年5月8日過會。

當然,目前審核的企業中也有排隊時間較長的,例如:於5月3日過會的天風證券是在2015年12月25日首次遞交IPO材料的,排隊時間約有兩年半。

有資深投行人士對上證報記者錶示:“2016年以來,企業IPO周期在逐步縮短。現在,排隊隻有不到300傢瞭,估計一兩個月內會降到100至200傢。”在他看來,“未來A股的IPO審核周期會跟國際接軌,即平均時間在3到6個月。”

盈利數字並無絕對標尺

在證監會最新披露的IPO審核進度錶中,今年以來的撤單企業已達134傢。

有市場傳聞稱,在創業闆、中小闆、主闆申請首發上市,企業最近一年淨利潤至少分彆要達到3000萬元、5000萬元、8000萬元,否則不能通過發審會審核。對此,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高莉18日迴應稱:“證監會對主闆、中小闆、創業闆首發企業的審核政策始終沒有變化。”

高莉還錶示,前一段時間,有部分首發企業未能通過發審會審核,主要原因包括以下方麵:一是業務經營不閤規;二是內控有效性存在缺陷;三是會計基礎工作不規範;四是信息披露存在瑕疵;五是持續盈利能力存疑。

上證報記者注意到,盈利數字並非企業能否過會的絕對標尺。例如,5月15日過會的擬在上交所IPO的春光橡塑,近兩年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均不足8000萬元;再往前,今年1月份過會的擬登錄創業闆的泰林生物,則是近一年的扣非後淨利潤不足3000萬元。反之,高利潤也不是企業的“護身符”。

具體來看,春光橡塑主要從事清潔電器軟管及配件産品的研發、生産和銷售,2016和2017年的扣非後淨利潤分彆為7114萬元、7708萬元,均不足8000萬元。對此,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錶示:“8000萬‘隱形門檻’這一說法並不絕對,唯淨利潤的標準已經過時瞭。審核應包含多個指標,若把淨利潤標準定得很高,企業其實可以從‘技術’上完成,但也很容易齣問題。現在的IPO審核指標越來越看重營收、行業地位、盈利模式可持續性等多個方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