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我是弗洛伊德

人格結構模型(本我、自我、超我)中的一部分,最初嬰兒只有本我(一個為所欲為的,追求快樂滿足的個體),逐漸的,在本我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之下,自我形成了(它負責以現實的原則滿足本我慾望)。之後,為了更好的適應外界現實,掌握社會規則,在父母的教育之下,在自我中進一步分化出超我。

超我具有對自我進行觀察、批評、監督、反思等功能,遵循道德原則,力圖使自我不斷追求完美與至善。超我不僅包含道德良心部分,還包括理想自我,即個體渴望達到的理想目標。

超我形成之後,它凌駕於自我之上,借罪惡感、內疚感(當達不到道德要求時)和羞恥感(到達不到理想自我的目標時)來管理自我。另外,超我同本我一樣,也是非理性的,它強迫自我不是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去認識(缺乏現實主義的態度),而是按照主觀上的要求去強迫現實適應它。超我越是具有病理性,脫離現實的情況更明顯。

一個女生暗戀某老師多年,經常給他寫信,可惜的是,這些信都是石沉大海,杳無音信。一個現實主義的人能夠清晰的認識到,這段感情沒戲,不如放棄,但這個女生則以「從一而終」、「堅持到底」之類的戀愛教條,多年來一直寫信。這樣的感情不但不令人感動,反而讓人討厭,因為它遠離了現實,顯得一廂情願。

來做心理諮詢的來訪者,大都會有一個比較嚴苛的、僵化的,甚至施虐性的超我,在這個超我的管控之下,本我的慾望被壓抑得死死的,不得不尋找旁門左道去滿足,自我也被它不斷地鞭策,只有處處討好,委屈求全的份。這容易導致現實中的受挫和碰壁,不過,苛刻僵化的超我仍然不屈不撓,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因此,這些人遇到問題時喜歡死磕到底,不懂得靈活變通。

苛刻僵化的超我往往是導致抑鬱、性壓抑、強迫行為、社交焦慮,以及害怕他人評價、承擔不必要的責任、心理不夠靈活背後的重要原因。在心理諮詢中,對超我進行工作,讓它變得有彈性和溫度,是非常重要的內容。

在弗洛伊德看來,超我形成於俄狄浦斯期(3-6歲),是兒童解決俄狄浦斯衝突後的產物,通過對父親的認同,形成禁忌與道德感,並放棄俄狄浦斯願望(即亂倫願望)。不過關於這一點存在爭議,有些精神分析師認為在前俄狄浦斯期(一般指0-3歲)通過內射父母形象形成了超我的前驅物。綜合這兩種觀點,我們可以認為超我是複雜的,既有內射的古老的嬰兒期施虐性客體形象(經過嬰兒自身攻擊衝動的投射),也有在俄狄浦斯期形成的反思性的高水平功能。

超我形成於俄狄浦斯期,這意味著,在這個階段與性有關的生活事件,如性引誘、性虐待、手淫、過多的性幻想等,以及父母過度嚴厲和拒絕的態度,容易導致孩子形成病理性的超我。過早的性活動既讓孩子快樂,又讓他們害怕(內疚),逐漸形成苛刻僵化的超我。

一個女生在幼時曾經被親戚性騷擾很多年,她非常痛苦,但不能對父母說(因為她知道說了父母也不會相信),一直默默獨自承受痛苦,這段經歷形成了她病理性的超我。她本以為自己受過性創傷,應該不會有性快感了,但青春期後她發現,自己有性快感,還經常手淫。這讓她感到非常罪惡,覺得自己很噁心。為了緩解罪惡感,她幻想著再一次被性虐待,她不相信自己真的能獲得重生。(案例來自知乎某網友的提問,經過加工)

女孩之所以不相信自己真的能夠過上美好的生活,之所以懷念以前被虐待的經歷,一部分原因,她有一種強烈的被懲罰的需要,只有被懲罰了(比如被虐待,或者過上糟糕的生活),才能緩解病理性超我的影響。假設她過上了美好的生活,那麼,她會不斷地被一些可怕的幻想左右著,時時處於擔心憂慮之中,甚至發展出了抑鬱症。

除了幼時性經歷的影響外,父母過度嚴厲的教育,過度關注孩子,對孩子快樂的壓抑,過多的批評和要求等,也容易形成苛刻僵化的超我。這是一些「過度教養」型的父母,他們對孩子當下和未來的個人成就有著嚴格的要求,過度捲入孩子的生活。這些父母本身就是苛刻僵化的超我狀態,在潛移默化中也把這個超我傳遞給了孩子。

本我與超我之間,自我與超我之間的激烈衝突是導致神經症形成的原因。當超我變得具有包容性和現實主義,無意識的超我成分更多地被自我覺察,那麼超我與本我之間、超我與自我之間的張力變得更具彈性,一個人的內在狀態就會有健康的轉變。

那麼,如何緩解苛刻僵化超我的影響?如何讓這個超我松馳下來?

一是在心理諮詢過程中去談談幼時的生活事件(很多跟性有關),體驗和理解那些情感,認識到這件事情對個體信念、行為、態度方面的影響(他們往往會有一些奇怪的倫理教條)。這個過程能夠緩解內在的張力,讓壓抑的情感得到釋放。

不過,病理性超我往往會阻礙這個過程的發生,在心理諮詢中表現為阻抗,如不能說,說不出來,或者非常理性的說,說出來就脫落等。由於潛在的內疚和罪惡感,甚至隨著治療的進行,情況反而越來越差,這被稱為「負性治療反應」。所以,這需要較長的等待與耐心,直到來訪者能夠打開自己,放下諸多非理性的信念。

二是認識到苛刻僵化超我在現實生活中的存在,增強對自身態度、行為的覺察,這相當於一種自我分析。比如,一個人認識到在人群中緊張的原因,來源於怕自己不夠坦誠,而後者來源於那種「對所有人都應該坦誠」的教條,當他意識到這個教條的問題所在,那麼就更容易放下它的影響。

第三,超我僵化的人往往生活也比較僵化,圈子小,接觸少,性壓抑,有時會憤世嫉俗,由此導致新的關係難以進來,排斥新的生活體驗,顯得古板守舊。那麼,超我僵化的人應鼓勵自己多參加活動,認識新的人,多接觸社會,緊跟潮流,經歷挑戰。潛移默化之間,他人更有彈性的超我會逐漸影響其內在狀態,內在的靈活性就能得到提升。

我們會驚訝的發現,那些幼時父母管得很嚴的,有諸多禁忌的,被過度關注的孩子,雖然會有不錯的學歷、體面的工作,但往往聽話、順從、害羞、自卑,不敢表現自己。反而是某些幼時父母不太管的,甚至放養式的人,雖然受到的教育不多,甚至沒考上大學,但卻充滿活力,敢想敢做,富有人格魅力,並取得不錯的成就。因為後者的超我是有彈性的,他們的個性是釋放的,不會受到那麼多條條框框的束縛,敢想敢做,充分尊重內心的願望。

為了防止孩子形成病理性超我,父母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性探索、性願望,採取理解和引導的寬鬆態度;另一方面,父母要擁有自己的快樂生活,千萬不要把生活的意義只寄托在養育孩子身上,否則,容易製造出壓抑的、不快樂,被諸多心身癥狀困擾的孩子。

相關文章:

俞林鑫:在公眾場合總覺得大家在看著我並感到緊張——來自精神分析的理解?

zhuanlan.zhihu.com圖標俞林鑫:寧可天下人負我,不可我負天下人——為什麼我總是承擔了過多的責任?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

更多文章,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俞林鑫心理工作室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