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總共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其中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由於資源、地理位置、政策、產業結構等諸多原因,各省經濟發展水平也各有差異。那麼我們就根據基本能反應出各省富裕程度的人均GDP盤點一下,除了港澳台地區哪些省級行政單位經濟發展狀況比較好,以及基本狀況和經濟特點。

?第十名、內蒙古

內蒙古全區常住人口為2528.6萬人,城鎮人口1586.2萬人,鄉村人口為960.4萬人,城鎮化率達62%。去年實現全年GDP16103.2億元,人均GDP達到63786元。

內蒙古位於我國北疆,橫跨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區,是我國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總面積在全國省級行政單位中名列第三位。內蒙古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的省市區之一。其中2005年內蒙古GDP總量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與京津冀、東北、西北經濟技術合作關係密切,是京津冀協同發展輻射區。

內蒙古農業資源、畜牧業資源、森林資源、水和水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礦產資源、煤炭資源十分豐富,素有「東林西鐵,南糧北牧,遍地是煤」的美譽。工業以資源型工業和傳統工業為主,主要有焦炭、天然氣、風力發電、鋼鐵、載貨汽車等工業。同時內蒙古近些年旅遊業也在大力開發,蓬勃發展。

第九名、重慶

重慶全市常住人口為3075.1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970.68萬人,城鎮化率為64.08%。去年全年GDP為19500.27億元,人均GDP達到63889元。

重慶,簡稱巴和渝,別稱山城、渝城、橋都、霧都,是我國四大直轄市之一,也是中國國家中心城市、國家超大城市、國際航運中心、國際溫泉之都,國務院定位的國際大都市,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金融中心,以及藝術、通信、科技、文化、教育等中心,中西部水、陸、空型綜合交通樞紐。

重慶自1997年成立直轄市後,形成了電子信息、汽車、裝備製造、綜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費品製造等千億級產業集群,農業農村和金融、商貿物流、服務外包等現代化服務業快速發展。重慶擁有國家級新區——兩江新區、渝新歐國際鐵路、兩路一寸灘保稅港區、西永綜合保稅區免簽口岸。重慶市西南地區工業最集中、最發達的省級行政單位。

第8名、山東

山東全省常住人口為10005.83萬人,城鎮化水平提升迅速,城鎮化率為60.58%,去年有280萬農業轉移人口獲得市民待遇。去年全年GDP為72678.2億元,人均GDP為72851元。

山東,從北向南分別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四省接壤,泰山是境內最高點。山東大陸地區的保守與豪情,又兼具沿海地區的開放與豁達。生物資源種類多、數量大,地方特產形成諸多知名品牌,被稱為「北方落葉果樹的王國」,山東是全國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重點產區,素有「糧棉油之庫,水果水產之鄉」之稱。山東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勝利油田是中國第二大原油產區,山東原油產量佔全國13。

山東海岸線長達3000千米,沿海港口密度居全國之首,海運發達,開發黃河三角洲工程和建設「海上山東」是山東兩個跨世紀工程。有23個縣(市)進入全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行列,財政收入過億元的縣(市、區)發展到29個,青島建有保稅區,外商投資企業眾多,外貿業發達,境內工業以資源型、傳統工業為主。

第七名、廣東

廣東省常住人口11169萬人,城鎮人口達7801.55萬人,城鎮化率為69.85%。去年全省GDP為89879.32億元,人均GDP為81089元。

廣東省,是中國大陸南端沿海省份,被劃分為珠三角、粵東、粵西、粵北四個區域,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世界上大都會和大都市區之一。通行粵語、客家語、閩語,廣東是中國人口最多,社會、文化最開放的省份,還是中國第一經濟大省,是中國經濟規模最大,經濟綜合競爭力、金融實力最強省份。擁有廣州、深圳兩個超大型國際城市。

廣東外國人士已達上百萬,經濟實力佔全國的八分之一,超越新加坡、台灣和香港。廣東是以製造和第三產業為主的經濟強省,走在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前列。地區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居民儲蓄存款、專利申請量、稅收、行動電話擁有量、互聯網用戶、貨物運輸周轉總量等連續十幾年領先其他省份。製造業具有食品、紡織業、機械、家用電器、汽車、醫藥、建材、冶金工業體系。

第六名、福建

福建省常住人口3911萬,去年全年GDP為32298.28億元,人均GDP為82976元。

福建省,是中國著名僑鄉,與台灣源遠流長,台灣人中80%祖籍福建。九成陸地面積為山地丘陵地帶,被稱為「八山一水一分田」,福建是中國四大林區之一,森林覆蓋率居全國首位。福建旅居世界各地華僑約有1088萬人,約佔全國華僑人數的1/3。

福建原油經濟基礎較薄弱,上世紀80年代以來,執行改革開放政策,合理利用僑資和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先後建立廈門經濟特區、馬尾經濟技術特區、沿海開放區和台商投資區。經濟發展迅速,形成一個由食品、紡織、造紙、服裝、家用電器等輕工業和冶金、電力、煤炭、造船、電子、化學、建材及森工等中野組成的工業體系。

第五名、浙江

浙江省常住人口5667萬人,去年全年GDP為51768億元,人均GDP為92057元。

浙江省是吳越文化、江南文化的發源地,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典型的山水之南、魚米之鄉,被稱為「絲綢之府」、「魚米之鄉」。浙江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省份之一,民營經濟帶動經濟發展模式,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浙江經濟」。連續二十多年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國第一。

浙江漁業發達,海洋捕撈量居全國之首。工業基礎較好,以輕工業、加工製造業、集體工業為主。鄉鎮企業發展居全國前茅。浙江外向型經濟,外貿行業發達,全方位對外開放,科技研發實力雄厚。擁有眾多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度假區、經濟開放區等多層次梯度開放格局。

第四名、江蘇

江蘇省常住人口為8029.3萬人,去年全年GDP為85900.9億元,人均GDP達10.7189萬元。

江蘇省得名於「江寧府」和「蘇州府」,人均國土面積在中國個省區中最少,人均GDP居中國各省首位。轄江臨海,扼淮控湖,經濟繁榮,教育發達,文化昌盛,擁有吳、金陵、淮揚、中原四大多元文化,與浙江、上海、安徽、山東接壤。地區生產總值居全國第二位、世界第六位,人類發展指數(HDI)、人均GDP和人均GNP均居全國第一位。

江蘇自古以來是中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工業門類齊全,支柱產業包括機械電子、石油化工、紡織、食品、輕工、建材工業等。傳統優勢產業為紡織和食品工業,也是中國重要的農業區。江蘇GDP超過瑞士、土耳其、印尼、加拿大。省內經濟差距比較明顯,蘇南發展程度遠高於蘇北地區,蘇南地區經濟水平長期位居全國前列。

第三名、天津

天津市戶籍人口1049.99萬人,常住人口為1556.87萬人,呈較少趨勢,去年全年GDP為18595.38億元,人均GDP為11.94萬元。

天津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環渤海地區經濟中心、首批開放的沿海城市,全國先進位造業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夏季達沃斯常駐舉辦城市。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為中國北方第一個自貿區。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排第5位。

天津有渤海和大港量大油田,是國家重點開發的油氣田。天津市北京通往東北、華東地區鐵路的交通咽喉和遠洋航運港口,有「河海要衝」和「畿輔門戶」之稱。對內腹地遼闊,輻射華北、東北和西北13個省市自治區,對外面向東北亞,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沿海開放城市。

第二名、上海

上海常住人口為2418.33萬人,去年全年GDP為330133.86億元,人均GDP為12.46萬元。

上海,有「東方巴黎」的美稱,中國第一大城市,是中國大陸的經濟、金融、貿易、交通、科技、工業、會展和航運中心。上海創造和打破了中國世界紀錄協會多項世界之最、中國之最。上海位於長江口,擁有中國最大的外貿港口、最大的工業基地。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眾多歷史古迹,也是一個閃耀全球的國際化大都市。

上海GDP居中國城市第一,亞洲第二。上海港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是一個良好的濱江濱海國際性港口,與江蘇、浙江、安徽構成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為世界6達世界級城市群之一。上海工業產值佔全國的十分之一,主要以輕工業、重工業、冶金、石油化工、機械、電子工業為主,其他還有汽車、航空、航天等工業,張江高科彙集了大量的高端製造業。

第一名、北京

北京市常住人口為2170.7萬人,去年GDP為28000.4億元,人均GDP為12.9萬元。

北京,舊稱燕京、幽州、北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國家中心城市。中國政治、文化、交通和國際交流中心,經濟、金融的決策和管理中心。北京市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擁有六項世界級遺產,國際著名旅遊景點眾多。北京將在2022年承辦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將成為全球首個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舉辦過冬季奧運會的城市。

北京是中國第三產業最發達的省級行政單位,經濟增長率居全國前三。2008年,北京城鎮、農村居民的恩格爾係數分別為33.8%和34.3%,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標準,北京已達到「富裕型」社會。北京是北方重要的金融和商業中心,包括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內的主要商業銀行以及國家開發銀行等政策性銀行和人壽、人保等大型保險公司。北京擁有30家世界500強企業的全球總部,成為「第二大世界500強總部之都」。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