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但凡有人、有利益、有生意的地方,就少不了營銷。

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歷史中,名人的自我營銷早已成為歷史趣談,從姜太公釣魚的自我炒作到諸葛亮「三顧茅廬」的飢餓營銷,再到「三碗不過崗」絕妙廣告無不顯示古人在營銷上的絕佳創意。

事實上,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每一個絕佳的營銷事件和營銷廣告的背後,都少不了對人們心理的研究和分析,唯有攻心才能戳到用戶的痛點,只有戳到了痛點,才能算是有效的營銷方式。說道攻心營銷,不妨來看看下面這四大營銷原理:

1、損失效應

損失效應利用的是人們的害怕失去的心理,即讓人們意識到如果不採取行動我們將會失去什麼,這種害怕失去的心理比得到同等價值的東西對人們的激勵作用更大。

因為在人類的潛意識裡,失去等於滑向未知的恐懼,而得到是具有預見的安全性,相比之下恐懼更能引起人們的緊張心理,起到刺激作用。

如「超高人氣基金,你值得擁有!」和「超高人氣基金,錯過悔三年!」

哪個更能讓你感到緊張,想進一步了解?很顯然,後者更能刺激人的情緒。

2、目標趨近效應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我們越是趨近某個目標,越是願意不惜一切代價去完成它,這在心理學上就叫做目標趨近效應。

比如我們在比賽時,越是接近終點就越疲憊,卻越不願意放棄,為的就是不願意將前面的付出付諸東流。

想要利用這一心理進行營銷,我們就要明確自己的產品在消費者的目標實現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可以為他實現目標提供怎樣的幫助,並列舉他之前的付出的努力,以提醒他已經付出的機會成本。

例如:你連日加班,苦熬數夜,終於想出了完美的策劃方案,卻因為沒有一個完美的模板進行展示,此時某網站上有正合心意的模板,需要開通會員,此時你還會猶豫么?

3、從眾心理

不難發現,從眾心理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在各大購物網站中,消費者往往趨向於選擇銷量最多的產品,更容易相信別人的判斷。如,在購買書籍時,我們會瀏覽最熱書單;購買服飾時,會瀏覽最流行品牌和款式;在看電影時,會選擇最高評分和最熱電影······

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相信大多數人的選擇肯定是正確的,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不願意成為不合群被孤立的人。

那麼對應的營銷行為就可以從我們所處的群體出發,如:某音樂APP推薦欄目顯示,您的好友正在收聽XX歌曲;某購物平台推薦,您的好友購買了XX商品······

這樣的營銷方式,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用戶對產品的信任度,更容易激發消費行為。

4、互惠原理

營銷領域的「互惠原則」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強制」或者「引誘」的手段給予目標受眾一定的好處,讓其產生負罪感——即「感覺不好意思」,進而發生彌補型消費行為。

經常逛商場的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如果導購員十分熱情,以化妝品為例:導購員根據你的皮膚狀況詳細進行推薦,試用,並提醒你使用時的注意事項和方法,順便還為你化妝容,如修眉等等,可能還有些導購員會普及護膚小方法。

在享受這一系列熱情服務後,消費者很難做到不買點什麼再走,因為在潛意識中,我們會因為在享受別人付出時沒有進行回報而感到愧疚。

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營銷方式,每一種營銷方式背後都離不開對人類心理的深入探究和分析,以達到最大程度的誘發消費行為。以上這些消費者心理,只是眾多消費心理學中的一葉扁舟,而要真正做好營銷,系統性的研究消費者心理學是必不可少的。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