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身上總貼着一些標籤:堅韌、遠見、知人善用……

但有時企業家們也少不了另一個共性:愛吹牛!

華爲初創時,任正非說:“華爲將會成爲中國最大的通信企業。”如今華爲通信產品總收入位列全球第一。

互聯網泡沫前,馬雲說:“阿里巴巴未來要成爲市值50億美金的企業。”現在這個目標已經超一百倍的完成。

清空所有資產,馬斯克說:“用十分之一的成本發射載量最大的火箭。”今年,整體計劃已經到了最後階段。

將時間拉回所有豪言都只是荒蕪的時候:

華爲的員工拿着用打白條方式發的工資充滿疑問:“公司該怎麼活下去?”

阿里巴巴連個正經的辦公室都沒有,馬雲開會說出這話連掌聲都小了。而馬斯克則是一度被稱爲騙子,航空界的知名人士甚至說馬斯克的項目愚蠢至極,他正在從內部毀掉美國。

這些吹牛成功的企業家究竟做了些什麼,讓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成真?

1

任正非,不回頭的決心

在2011年的內部講話中,任正非以“不回頭”三個字作爲結尾。

翻開華爲的發展歷史,也的確是在通信領域一去不回頭。

至於華爲是什麼時候宣佈走向這條道路的,應該有兩次,一次是任正非對自己說的,一次是任正非對別人說的。

什麼時候對自己說的,時間不得而知,而對別人說的時間是在1993年。按餘承東回憶說:

1993年曾經有一段時間,華爲都發不起工資,任老闆給我們打白條,說我們會成爲中國最大的通訊企業,我們當時都笑話,怎麼可能,我們都活不下來。

對於那段時間的華爲來說,沒錢確實是個問題,但是任正非看的是技術上的突破,1993年,華爲已經在交換機的技術上有所突破,開始從倒買倒賣走向自產自銷。

華爲迅猛的發展沒有持續多久,從2001年開始,華爲陷入內憂外患之中。

先是任正非最爲重視的李一男在“內部創業”的過程中“叛變”,創辦了“港灣網絡”。華爲在國內直接多了一個最瞭解華爲的對手。

而後其他通信公司通過挖牆腳的方式,在華爲連人帶資料一齊挖走,霎時間,以技術爲先的華爲在技術研發上停滯不前。

在海外市場,思科走上門來指責華爲侵權,利用本地優勢將媒體的矛頭指向華爲。

這段時期,任正非說他累壞了,總算能夠理解爲什麼那些高管會自殺,自己甚至在夢裏醒來的時候常常哭。

但是無論承受怎麼樣的壓力,在公司的員工面前,任正非總是一如往常,這是他身爲管理者的職業素養。

理清思路之後,任正非做出決定在公司內部成立“打港辦”與港灣爭回國內市場,鞏固核心技術員工防止技術流失,另外組織“應訴團隊”前往海外應對思科的控訴。

在任正非“敢打才能和,小輸就是贏”的指示下,應訴團隊在幾個月的時間將媒體的輿論導向中立,並贏了最後的勝利。

對於技術人員,華爲不僅止住了流失,還將反挖了港灣網絡的一個研發部,最終於2006年完成對港灣網絡的收購。

至此任正非累壞的日子纔算是結束,並在“成爲中國最大的通信企業”的路上一去不回頭。

2

孫正義和馬雲,語不驚人死不休

無獨有偶,同時代中除了任正非,還有孫正義跟馬雲,相比之下,他們更是語不驚人死不休。

1999年,阿里巴巴總人數18人,每個人拿600塊工資,辦公室設在馬雲家裏。

就是這種情況下,馬雲對員工說:“阿里巴巴未來要成爲50億美金的企業!

根據在場的人回憶,這句話說出口,原本熱烈的掌聲霎時就小了。

馬雲說出這話短短一年不到的時間,阿里巴巴就經受了內部資金緊張,外部互聯網經濟泡沫破碎的雙重危機。

那時候,馬雲經過反思才決定裁撤多餘的辦事處和員工,通過開源節流度過寒冬。

之後的馬雲雖然務實,但是目標不變,阿里巴巴在馬雲接連不斷的願景之下,終成現在市值5000億美元的跨國企業。

相對馬雲,孫正義更是誇張。

在公司成立之初,孫正義就站在裝水果的箱子上面,對剛招的兩名員工慷慨激昂地說道:“公司的營業額5年達到100億,10年要達到500億。

兩名員工相對而視,得出“這個人是個瘋子”的結論。第二天,兩名員工連班都沒來上,孫正義成了光桿司令。

後來孫正義兩次創辦雜誌失敗,不僅虧損了有10多億日元,還將自己送進了醫院。

限於當時的醫療水平,孫正義一進去就住了三年半,醫生還說他活不過五年。

這要是換成其他人也許就放棄了,但是孫正義沒有,他說:“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活着的意義。

換成熱血動漫中主角的話,就是我的小目標還沒實現呢,怎麼可能就這樣死在這裏!

也許他真的是主角,住院三年半,平均每天看五本書。爲了調查未來的熱門行業,編寫的資料能疊十米高。

後來對雅虎和阿里巴巴的投資更是使其被稱爲“亞洲巴菲特”。

現在軟銀投資超過600家互聯網公司,所掌握的資金更是遠不止他當初所定下的目標。

3

馬斯克,吹牛的夢想家

在愛吹牛的企業家中,馬斯克可以說是最成功的,也可以說是一個夢想家。

1999年馬斯克創立了Paypal,北美市場唯一的支付平臺,馬斯克將其賣出後獲得了了1.8億美元的收益。

但是很快馬斯克就將自己變成了一個得借錢租房的“窮人”。

我從賣Paypal的交易中賺到1.8億美金。我投了1億美金給SpaceX,7000萬投給特斯拉,又在Solar City裏投了1000萬,我得借錢來交房租。

之所以說馬斯克是一個夢想家,正是因爲他敢傾其所有並且義無反顧。那麼這樣的一個夢想家是怎麼吹牛的?

他說,他要向太空發射火箭,目標只有兩個,載重量比現有所有火箭大,而成本比現有所有火箭低。

當時世界上載重量最大的載重火箭是“德爾塔-4”,但是其平均花費高達4.35億,馬斯克的手上只有一億的投入。

經過一陣市場調查之後,馬斯克決定由自己製造火箭,畢竟市場上的火箭他真的買不起。

然而,在資金、人員火箭都齊了之後,夢想依舊遙不可及。

馬斯克的火箭發射失敗了,截至2008年的經濟危機來臨,馬斯克連續失敗了三次,三次失敗幾乎令他傾家蕩產。

但是失敗並不是最可怕的。

追求夢想的路上,最怕的是連自己崇拜的人都來否定自己。

在三次失敗之後,馬斯克所崇拜的登月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尤金·塞爾南分別指責馬斯克在從內部毀掉美國以及這個項目是愚蠢的,應當立即停止。

馬斯克咬咬牙,終於把這些前行路上的石頭踩了過去。對於他來說,夢想是不可能放棄的。

他說:“我不知道什麼叫放棄,除非我被困住或者死去。

在這樣的意念之下,距離上一次失敗一個月之後,馬斯克終於將火箭發射成功。

正是這次成功,SpaceX獲得了新的資金投入,避免了破產。

歷史性的時刻在2018年2月7日。

世界上載重量最大的火箭獵鷹重型發射成功,耗資僅1.5億,爲上一個“第一火箭”成本的三分之一,而這還沒算上回收火箭二次利用節約的成本。

更令人激動的是,此次完美的對火箭進行了回收,這爲今後航天事業的發展提供新的可能。

而後馬斯克計劃:

5年內將火箭的二次發射時間縮短到24小時;2020年,Hyperloop(超級高鐵)開始運營;2025年,發射火星殖民運輸飛船。

新的航天時代,正在這位夢想家的“吹牛”之間悄然降臨。

4

餘承東,華爲裏最會吹牛的

餘承東在華爲成立後的第六年進入華爲,他最大的亮點莫過於在歐洲將華爲的市場份額從2%提升到30%多。

可自從接管了華爲手機業務之後,他的身上多了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愛吹牛。

就連任正非都調侃:“餘承東是華爲裏面最會吹牛的。

餘承東都怎麼吹牛?

華爲P8銷量只有500萬,發佈P9的時候,他敢說銷量要超過1000萬。

各廠商對2K屏趨之若鶩的時候,他敢說未來手機主流屏幕依舊是1080P。

小米風頭正盛的時候,他敢說單憑子品牌榮耀銷量就要超過小米。

餘承東這麼吹牛,除了華爲手機急需品牌轉型的名氣需要之外,還源自餘承東對自己能力的自信。

由無線領域鑽入消費者業務,餘承東不能說是無所適從,但總有那麼點不熟悉。

爲此,在他深圳南山科技園的辦公桌上,總擺放着市面上最新的手機,有華爲的,也有友商的。對某項功能有疑問時,隨時叫來產品經理討論。

產品線上,他更是大刀闊斧將產線進行精簡,只留下少數幾個品牌,面對不同用戶做到產品精細化。接着不斷地以吹牛的形式將自己的目標告知天下。

然後,P9八個月銷量就達到1000萬,在發佈P10之前銷量突破1200萬。

熱潮過後,國內手機廠商只在少數機型提供2K屏幕版本。

2017年榮耀的銷售量超出小米近300萬,銷售額超出小米近100億。

現在,餘承東還說:“四、五年內,在中國市場上超過三星和蘋果。

5

結語

爲什麼這些企業家能夠自信滿滿的吹牛,而且最終都得以完成?其中這三點最值得我們學習:

(1)

對自己的事業充滿自信

拿任正非、孫正義和馬雲來講,在當時的環境條件之下,要將公司發展成千倍萬倍的規模看似荒誕,卻表現出對未來長遠目標的自信。

在無論企業經歷怎樣的危機,他們從未放棄過。

爲了表達這份自信,華爲內憂外患的時候,任正非再怎麼撐不住了也忍着,到夜裏一個人哭,第二天到公司依舊跟往常一樣。

孫正義成了光桿司令之後,依舊每天精神抖擻地跟妻女說上一聲“我走了”纔到公司。

哪怕身患重病的時候,他依舊堅持學習,時而在醫院裏跟公司的高管討論公司未來的發展目標。

馬雲也是因爲這份自信,跟孫正義談論了阿里巴巴未來的目標不過六分鐘,就獲得了孫正義的投資。

後來公司資金緊張,馬雲也只是停下來思考自己做錯了哪些,而從未質疑過自己的目標是否正確。

先有自信,別人才願意相信你會成功。

(2)

目標與成就掛鉤

身爲世界上首個發明數碼相機的柯達,緊盯着膠片相機市場固步自封,現在只能艱難的依靠情懷重回市場。

曾經,IBM沒有重視起關係數據庫,後來被拉里·埃裏森的甲骨文(ORACLE)公司趕在了前頭。

如果任正非在1994年仍滿足於倒買倒賣交換機,而不是勵志成爲中國最大的通信企業,那今天就不會有以技術見長的華爲。

同樣的,馬斯克當初也完全可以拿着自己的1.8億美元,再次創立新的互聯網公司,可是他沒有,他給自己定下了“用十分之一的成本發射載量最大的火箭”。

現在馬斯克不僅給航天事業帶來了新的改變,還復活了當年破產的“銥星計劃”。

沒有目標而一路狂奔的人,其實什麼都不是。

(3)

用心理暗示激發自己的能力

餘承東接受手機業務的時候,對照了無線業務的成績,要做就做到最好。

他說:“在我餘承東的字典裏,沒有第二,只有第一。

但是華爲手機歷史遺留太多問題,完全沒有知名度,生產線上全是運營商定製的低端機型。

餘承東想拿一把柴刀砍遍滿山柴火談何容易,便是如此,他這才幹脆來個吹牛大法。

在每次發佈會,餘承東都有驚人的語錄。

這讓小編想起一位叫山田本一的馬拉松運動員,他總是將漫長的賽程分解成數個小目標,每次都告訴自己下一個目標不遠,以此激勵自己完成比賽。

華爲手機的目標同樣長遠,餘承東將這長遠的目標分解到每一次的新品上,每次獲得的成功,都化爲動力接着激勵自己下一次進步。

而面對能力與目標存在的些許差距,他也只是說:“求其上得其中,好過求其下而得更差。

不敢激發自己的能力比起沒有能力更可怕的,是將“成功”變成了“可能成功”。

可能會有人覺得,這些企業家高不可攀,我們普通人學不來:“他們吹牛能成,我們吹牛能死。

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在他們吹牛的時候,他們跟普通人有多大區別?

回到那些年,任正非、孫正義、馬雲,不過是一家小公司的老闆,他們也不過是有着一腔熱血的創業青年,他們吹牛不過是因爲他們有着明確的目標。

同樣,餘承東和馬斯克的例子放在我們的身上,不過是能力和目標、夢想間存在差距。

吹牛讓他們的夢想明確的擺在了他們面前,吹牛讓他們更明確地利用自己的能力。

我們並非是像看雞湯似的,看完後打着雞血立志達到他們同樣的高度。

但有所成就的,總是那些充滿自信不斷激勵自己向目標前進的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