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標準建議七項檢查同時檢測。心臟病學小組主席Michael J Wolk博士(威爾康乃爾醫學院,紐約,紐約州)也指出,“展望未來,這意味着在任何給定的情況下,一些檢查會成功,而其它的則會失敗”,Wolk博士補充到,穩定型冠心病診斷檢查恰當使用標準其目的並不是給檢查項目任何特定的排序;相反,是幫助指導患者和臨牀醫生做更合理的決策以改善預後。就此次恰當使用標準,Wolk博士做了以下闡述。

恰當使用標準,有哪些內容?

該AUC文件回顧了運動心電圖、放射性核素顯影、超聲負荷試驗、心臟磁共振成像(CMR)、鈣化積分、冠脈CT血管造影(CCTA)、冠狀動脈造影七種檢測方法及其在不同的臨牀適應證的排序,包括,冠狀動脈疾病體徵、症狀、不同風險水平的患者;事先進行檢查或接受冠狀動脈血運重建的隨訪期患者;計劃行非心臟手術,同時有運動處方或轉診到心臟康復的患者。

每一個適應證對應的每一項檢查,被分類爲是“適用”、“可能適用”或“很少適用”。Wolk 博士解釋,“多模式”AUC與以前的單模式是一致的,儘管一些排序因爲新影像學知識的出現,已經發生改變。同時,與美國心臟協會(AHA)、美國心臟病學會(ACC)公佈的新指南也一致。

哪種檢查項目,在什麼情況使用?

Wolk 博士通過舉例進行了說明,解釋了哪些檢查項目該用,哪些不該用。例如,在冠心病低危的無症狀患者中,七種檢查手段被認定爲“很少適用”。對無症狀血運重建術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兩年內或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五年內)的低危患者也是同樣的情形,所有的檢查手段均不適用,正如Wolk 博士所說,“真正浪費資源”。

他強調,某種適用的檢查與風險水平相關聯。因此,中危或高危的無症狀患者,鈣化積分、運動及壓力檢查手段都可能適用,而CCTA也僅認定在高風險患者中“可能適用”。值得注意的是,有創的冠狀動脈造影仍“很少”適用於所有風險水平的無症狀患者。

不用術語“不恰當”,而選擇“很少適用”反映了寫作委員會制定標準的部分轉換,Wolk 博士說,他相信其真正被媒體和公衆所誤解。選擇“很少適用”反映了證據和臨牀共識不支持在一種給定的模式下使用,但在特定環境下可能會使用——即“當‘如果患者知道結果’的情況下,自覺感覺更好,睡得更香,生活質量更高。因此,在與醫生討論過以後,經過一場知情談話,這些檢查可以做。”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