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朝偉和劉嘉玲的30年

劉嘉玲和梁朝偉的婚姻,一直是香港娛樂圈的一段佳話。

在雲龍混雜、風雲莫測的娛樂圈,能相愛30年始終不移的夫妻少之又少。

他們用實際行動向人們證明了:婚姻的真諦是互相給與安全感。

不做家務,連燈泡都不會換,家裏裝修,拎個箱子就走了,“我是媽媽、總管”。

劉嘉玲曾多次吐槽梁朝偉。

但是如此一個“甩手掌櫃”,卻在劉嘉玲最脆弱的時候,總是第一個出現在她身邊,並且時刻陪伴着她。

1990年,劉嘉玲遭遇綁架,2002年,被綁架的照片曝光,鬧得滿城風雨,說啥話的都有。

梁朝偉立即停下劇組的戲,第一時間陪伴她左右。

當時不懷好意的媒體一直追問梁朝偉,兩個人未來的感情走向會如何?

梁朝偉堅定地表示:我會更珍惜與嘉玲的感情。

困境中不離不棄的陪伴,是一個男人給女人最大的安全感。

哪怕過了多少年,談起梁朝偉,劉嘉玲的第一句話就是:偉仔陪我經過很多風風雨雨。

那劉嘉玲給梁朝偉的安全感又是什麼呢?

梁朝偉這樣說:

無論我們多久不能見面,無論在戲裏我跟別人有多親熱戲,她都信任我和支持我。

無條件的信任和支持,是一個女人給男人最大的安全感。

因爲這份安全感,梁朝偉發誓,

我確定一定要娶她。

這或許就是愛情最美的模樣,困境裏,不離不棄,一起面對;分開時,彼此信任,全力支持。

這就是梁朝偉和劉嘉玲。

其實婚姻就像一場修行,無論多親密的關係,還是在工作中,2個人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難題。

而只有那些攜手經歷過風浪,算的上堅韌的夫妻,才能相互扶持成爲更好的自己,最後收穫彼此的信任、尊重,收穫無比踏實的幸福。

人到中年的愛情——爭吵和冷戰是常態

但並不是每對夫妻都像梁朝偉和劉嘉玲一樣幸運,很多時候,無休止的爭吵和冷戰往往是兩個人婚姻的常態。

上週被老公氣了個半死。

一天,我肚子難受要去上廁所,結果一摸,馬桶墊都是溼的,於是趕快招呼家裏的老頭子:

我要上廁所,咱家馬桶墊是溼的,你趕緊換換唄。

結果,這個“糟老頭”倒好,兩手一抱,往那一杵像棵樹似的紋絲不動:

哎,趕緊的呀,我請來你看戲的?

沒想到我這越着急,人家越端着,還一臉得意的說:

我就不,今兒我把水潑在上面,就是要看你,以後長不長記性。記得上完廁所,要掀馬桶蓋!

記得剛結婚的時候,我媽他們一直對我家很好,連買房的錢都是我媽和我舅給湊的。

但他平時對我家卻很少問,要不就總說工作忙之類的,所以一次都沒去看過。

後來我媽住院,醫院離我家很近,他也不肯去,沒人開車我只能自己走着去。我媽做完手術後,因爲醫生說沒事了,所以就沒去。

誰成想我媽就這麼走了,如果他願意送我,我怎麼能連我媽最後一面也沒見到。

和他風裏雨裏過了30年,一起吃了那麼多苦。

有時我真的很懷疑他是否愛過我?

如果真的愛過,爲什麼連這些雞毛桑蒜皮的小事都不能容忍一下呢?

後來老同學推薦我讀了《14堂課全面提升你的安全感》才發現,並不是人到中年,就一定會因經歷、思想都成熟了,婚姻就會更加安穩、幸福。

很多夫妻到了中年,往往因爲過度自我,很難接受另一半的建議,最終導致兩個人的關係出現信任危機。

一個不問,一個不說,彼此缺乏溝通,就會出現問題。

針對此情況,我建議中年夫妻不要太過劍拔弩張,而要對另一方態度好一點。

要時常想一想以前是怎麼熬過來的,而不是把對方放在敵對位置,彼此都成了仇人。

然後捫心自問,真的沒有愛了麼?

其實很多時候,是我們不願向對方敞開自己,關閉了自己的心扉,然後感覺我們似乎沒有愛了。

人到中年,人不是靠愛過日子,更要靠感恩和知足。多唸對方的好,而不是隻說自己的付出和指責對方。

夫妻倆攜手走完這一生,需要面臨很多問題,沒有哪一對夫妻是一直都很幸福的。

我們應該從矛盾中共同探討如何化解矛盾,而不是互相指責讓矛盾升級。

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感恩自己的伴侶。

人到中年的親情——無比牽掛,但又無可奈何

人到中年,除了婚姻生活一團亂麻,更多的可能是來自內心深處的孤獨和無助。

因爲這個時候,子女基本離開了家去外打拼,家裏只會剩自己和伴侶。

我家只有一個孩子,所以從她一小,我們都對他有點溺愛,比如:

早上吃飯都要端到牀上,然後一口一口喂他吃。

可孩子大學畢業以後,非說要去大城市發展,前兩天她爸和我說:

看兒子的朋友圈,這兩天她好像挺忙的,不過也好,長大了,可以獨當一面了。

但是我卻想:

這麼忙也不知道吃沒吃飯,老吃外賣對身體可不好。

結果一宿一宿的睡不好覺,有一天晚上,我夢見:

閨女身體突然不能動彈,癱在我身邊,我老伴站在一旁乾着急,但是力氣太小,就是抱不動她。

驚醒以後,老伴本來是安慰我,結果後來他也哭的不能自已……

很多時候,對孩子的牽掛,也是我們對晚年生活的一種焦慮,我們迫切希望自己跟孩子建立鏈接,就是希望自己不要被這個時代拋棄。

我一個朋友的孩子告訴我,她當時離開父母,獨自去異國求學也是鼓足了很大的勇氣。

因爲父母就她一個,而且是個女孩,十萬個不放心。

好在,接觸了心理學之後,她知道父母對她的擔心更多的是對未來一種不可控的恐慌。

所以,她後來給自己的父母推薦了一本書。

在她的啓發和引導下,父母的注意力不只是盯在她的身上了,而是慢慢放下了對她的擔憂和期待,把更多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身上。

舉個小細節:

她說自己第一次出國的時候,父母都是哭天抹淚地將她送到機場裏,目送她的背影離開。

而現在父母直接將她扔到機場外,每次還催,趕緊下車,這裏不讓停,小心罰款。

說實話,這個轉變讓她挺開心的。

現在父母沒事就發一些出去旅遊的照片給我,而我卻只能一邊苦逼的加班,一邊吃親媽的狗糧。

其實好的父母不會把希望寄託於孩子,把未來寄託於別人,因爲可以依賴的人,永遠只有自己。

人到中年——更該接納、完善自我

人就這一輩子,說到底就是不斷探索自我,接納自我,進而完善自我的過程。

對自我認知越透徹,越能理解他人,理解婚姻和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