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疫苗的發明,人類有了抵禦疾病的強大武器,許多曾經令人談之色變的疾病被徹底根除了。不管針對疫苗的話題引起如何的評說和爭議,疫苗拯救了數十億人的生命,並使人類的平均壽命延長數十年都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1.天花

天花這種歷史悠久、波及範圍廣、傳染性極強、死亡率很高的疾病,在1977年以後就絕跡了。1980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宣布,天花已在全世界範圍內被徹底根除了。這一切得益於以英國人愛德華·詹納為代表的科學家們所取得的發現,即得過牛痘的人對天花免疫。1796年,詹納為患者注射牛痘疫苗,並稱其為「vaccine」,這也是「疫苗」一詞最早的來源。

2.狂犬病

詹納雖然發明了疫苗,但當時人們還不清楚疾病和微生物的關係,直到法國人巴斯德開闢了微生物生理學研究領域。在巴斯德的諸多貢獻中,最突出的就是1889年發明了狂犬病疫苗,並發展了對人進行預防性接種的技術。他提議使用「vaccination」(意為接種疫苗)這個詞指代所有類型的預防性接種,而不單指接種牛痘疫苗。

3.破傷風

德國人羅伯特·科赫是病原細菌學的奠基人,因發現結核桿菌並證明其病原性而獲得19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他的理論指導下,人們發現了多種病原菌,如他的研究助手日本人北里柴三郎分離出了破傷風桿菌。1890年,科赫的另一名研究助手貝林和北里有一項重要發現:給動物注射少量破傷風桿菌可令其血液中產生一種抗毒素,中和體內的破傷風桿菌毒性;從這些動物身上提取含有抗毒素的血清注射給其他動物,可增強它們對破傷風的免疫力。這就是後來使用的破傷風疫苗的作用原理。

4.白喉

貝林還把他提出的「抗毒素被動免疫」的理論用於對抗白喉,並成功治癒了白喉病人。後來人們又把經過處理的類毒素作為預防製劑,在20世紀20年代後期推廣使用。貝林因為開創白喉的血清療法而獲得於1901年首次頒發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科赫的另一名助手德國人保羅·埃爾利希則因為化學療法而分享19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5.結核病

用於預防結核病的疫苗又稱卡介苗,它是法國人卡默德和介蘭於1921年研製成功的。他們把毒性強的牛型結核桿菌一代代地培養下來,使其毒性降低,喪失致病能力,但仍有足夠高的免疫原性,以進行預防性接種。雖然免疫只可維持幾年,但對兒童的健康成長很有好處。

6.脊髓灰質炎

20世紀40年代,美國人約翰·富蘭克林·恩德斯和助手們利用組織細胞培養技術成功培養脊髓灰質炎病毒,使研究者可以在試管里培養和觀察該病毒,而不是在猴子的腦子或脊髓里。他們因此而獲得195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喬納斯·沙爾克於1953年成功研製出第一種有效的脊髓灰質炎疫苗,它是滅活的,需注射接種。後來,阿爾伯特·沙賓又研發出口服的由減毒性活病毒所製成的疫苗。人類根除小兒麻痹症的機會近在眼前,可是由於個別地區免疫接種工作受到干擾,病毒死灰復燃的情況又有發生。

7.麻疹

恩德斯被稱為「現代疫苗之父」不是沒有原因的,利用組織細胞培養技術可以培養各種病毒,供病毒學家們研製針對病毒的各種疫苗。1954年,恩德斯團隊又成功提取了麻疹病毒,開始研製麻疹疫苗。1961年,麻疹疫苗宣告試驗成功。不久前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接種麻疹疫苗不僅能保護孩子們免於感染麻疹病毒,還能在一定時期內降低其他傳染病的感染風險。

8.黃熱病

黃熱病是第一個被證實由蚊子傳播的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雖然傳播範圍受地域限制,但在歷史上曾給一些地區帶來毀滅性的疫情。起初人們在猴子身上試驗疫苗,進展不大。南非病毒學家馬克斯·泰雷爾發現,小白鼠也可被黃熱病感染,這使得疫苗的研究變得更加容易。1937年,致命的毒株終於演變成為安全無害的黃熱病疫苗,從而終結了黃熱病作為主要傳染病的歷史,泰雷爾也因此而獲得1951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9.乙肝

1963年,美國人巴魯克·布隆伯格首次在澳大利亞土著人的血液中發現抗原性物質——澳大利亞抗原,隨後明確了這種抗原與乙型肝炎有關,他因此而分享了197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發現,使得乙肝疫苗的研製成為可能。在美國人索爾·克魯格曼、希勒曼等人的努力下,乙肝疫苗於1981年獲得使用許可,但這種疫苗是用人的血液製備的。利用基因重組技術生產的疫苗於1986年上市,更加安全可靠並一直沿用至今。由於能減少肝癌的發病率,乙肝疫苗也是第一個癌症疫苗。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