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數據表明,我國現有收藏愛好者達7000萬人。

  國際著名藝評家、雲峰畫苑董事長郭浩滿認為,直到2000年以後,國內收藏家才開始增多,其中禮品市場還佔了相當部分。

  到2003年,市場出現轉折,藝術品投資收藏興起。

  2005年,國內收藏市場出現第一次高潮,一年內上升一兩倍。但是,在收藏熱的同時,造假賣假的暗流開始湧現。除了造假,收藏界里還有大量遊資推高藏品價格的現象,投機成風,專家造假等。

  對於中國收藏行業里的造假成風,中國收藏界的文物鑒賞家、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副主任王立軍深有體會:「目前收藏界贗品、假貨問題非常嚴重,已經到了觸目驚心、慘不忍睹的程度。此前我作為中央電視台《藝術品投資》的專家組成員,曾經參加過三、四十個城市的群眾性收藏品鑒定活動,接觸過數量以十萬計的群眾,經手過約六十萬件藏品,其中贗品達到58萬件以上,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單從玉璽收藏也能看出贗品「猖獗」:2006年至2009年,拍賣行拍出的乾隆玉璽多達100方,然而,事實上,從皇室外流到民間的乾隆玉璽僅3方。

  「其實文物造假、高仿在中國是自古有之的一個產業,但是不可否認,從歷史上來看,當今社會是文物造假、高仿最為鼎盛的時期。」北京東方大學傳統文化學院院長李彥君表示。

  現代造假技術尤為精湛,很能迷惑普通收藏者,即便是專家,也有看走眼的時候。古書畫鑒定專家楊臣彬,1952年開始在故宮博物院工作,一呆56年,專研中國古書畫,即便如此,他仍然不敢說對古書畫鑒定有多麼精通,因為「在這個造假瘋狂的年代,需格外謹慎,這一行水太深」。

  藏家上當受騙,一方面跟收藏者心態不成熟、收藏知識與經驗不足有關,容易被「撿漏」的可能性所誘惑。另一方面,也跟專家或機構的誠信有關。李彥君也認為,相應專家鑒定體系的不完善是導致文物造假形成「產業鏈」的原因之一。在他看來,中國應該建立完善的鑒定專家隊伍體系,這樣才能有效減少假拍賣、假專家等現象。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