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1月16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在各界充滿期待又不無擔憂的目光中正式開業。三年後的今天,情況已截然不同。

  三年間,亞投行成員從建立之初的57個增加到93個,從主要集中在亞洲逐步擴展至全球。這種爆發性的增長在多邊開發機構中並不多見。

  三年間,亞投行累計批准項目投資逾75億美元,為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非洲等6個地區13個國家的基建項目提供了資金支持,覆蓋交通、能源、電信、城市發展等多領域,帶動各類公共和私營資本近400億美元進入相關項目。

  三年間,亞投行日益受到認可。全球主要評級機構紛紛給予亞投行最高信用評級,包括聯合國專門機構和區域開發銀行在內的許多國際發展組織都與其達成合作。歐洲復興開發銀行行長蘇馬·查克拉巴蒂稱,與亞投行的合作關係是該機構與其他國際開發金融機構之間「最友好的關係之一」。

  《日本經濟新聞》評論說,亞投行成立之際外界有多種擔憂,但現在該機構慎重審查投資項目的姿態受到好評。「開業前對亞投行會隨意對亞洲基礎設施項目放貸、中國企業會不斷取得訂單的擔憂,可以說是杞人憂天。」

亞投行做對了什麼?

作為多邊開發機構的「後起之秀」,亞投行之所以能在短短三年內有如此進步,主要得益於兩件事。

  其一,堅持開放共贏,走國際化道路。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原所長陳鳳英稱,亞投行在接納成員上不排外,一國不論大小、經濟發展水平,只要有意向加盟,走完流程後即可加入;在人員招聘上,亞投行面向全球而非局限在成員內部,這在多邊開發機構中非常少見。

  「在國際化方面,亞投行做的是最好的」,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室主任徐秀軍說,一方面,通過吸納不同類型成員,亞投行為有基建需求的融資方和投資方提供了對接平台,對各參與方都是利好;另一方面,亞投行雖然由中國發起成立,總部也設在北京,但並未「特殊照顧」中國利益。

  目前,亞投行貸款項目大多給予了中國以外的成員。中國也未追求所謂「一票否決權」,而是明確表示隨著成員逐漸增多,投票權佔比將逐漸稀釋。

  「這均表明亞投行在實踐中不排他,而是堅持共享、包容、普惠的理念。」徐秀軍說。

  其二,堅持高標準,走創新道路。

  亞投行行長金立群表示,該機構在項目選擇上有三個根本要求:財務可持續;環境保護,項目應有利於改善環境;得到所在地民眾支持。

  徐秀軍認為,亞投行宗旨、目標、職能定位均非常明確,這是取得成功的保證。此外,通過制度創新,亞投行克服了其他多邊開發機構的一些突出問題,如審批流程複雜、效率低下等。更難得的是,亞投行在效率與質量中取得了較好平衡。

  「亞投行借鑒了現有多邊開發機構的成功經驗,也充分吸取了它們機構臃腫、流程緩慢等教訓,可以說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實現了更好發展。」陳鳳英說。

未來仍需加強管理

  分析人士認為,要取得長足發展,亞投行今後需更加註重創新和風險防控。

  陳鳳英稱,隨著國際經貿格局深入調整,亞太地區經濟發展環境在變,基礎設施建設的含義可能也會變。因此,亞投行需不斷創新,更好適應區域新的經濟發展需求。此外,多邊機構最關鍵的問題在於管理,亞投行今後應繼續堅持正確的管理思路和做法,並根據形勢發展及時調整。

  徐秀軍認為,隨著今後業務規模逐漸擴大,亞投行需要在風險防控上加大力度。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