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溪

  昨日,作家王蒙與朝陽醫院睡眠中心主任郭兮恆二人合作出版了新書《睡不着覺?》,以作家與專家的對話形式完成,既是一本關於睡眠的科學趣史,也是一部哲學小品。

  郭兮恆第一次見到王蒙,覺得他“精氣神兒可真不像八十多歲的人”,一看就是睡眠充足、心態好。而王蒙見醫生不爲看病,他“少年失眠、後來喜睡、善睡、嘚瑟睡”,有很多關於睡眠的個人經驗,也有不少關於失眠的見解,正好與睡眠醫學領域的專家探討經驗背後的學問。

  許多年前有一次,王蒙一大早起來就跟老伴嘀咕:“茉莉花茶太厲害了,喝多了,我這一晚上都沒睡着,一分鐘都沒睡着。”誰知道老伴說:“您一分鐘都沒睡着?您可別逗了,您還打呼嚕呢!”王蒙大惑不解,開玩笑說是不是夜裏家裏進賊,把他的睡眠偷走了。

  睡着的時間和對睡着的感受是兩個概念。王蒙所說的是對睡眠的感受,這樣的感受經常會誤導醫生對患者睡眠時間以及狀態的判斷。有些人總感覺自己整晚都沒睡着,也經常會因此感到焦慮,就會想:我昨晚一夜都沒睡,今天我怎麼工作啊?怎麼學習啊?於是很容易像王蒙這樣,把對睡眠的錯誤感受轉變成一種緊張的情緒。

  郭兮恆在臨牀遇到許多失眠病人都有這種困惑:明明覺得自己一晚沒睡着,可是睡眠腦電圖監測顯示,其實睡了好幾個小時。怎麼回事呢?睡覺’跟‘睡覺的感覺’是兩回事兒,有的人就容易對睡覺的感覺出現錯誤的判斷。”郭兮恆解釋,在臨牀當中恰恰是有些所謂失眠的病人,總認爲自己睡得不夠,總認爲睡得不多,甚至是認爲自己沒有睡,其實很多都是錯覺——他們的實際睡眠時間比他們的感受要長得多。

  年紀輕輕就失眠?

  1948年,王蒙14歲,考上了河北高中,就是現在的地安門中學,開始嘗試集體宿舍生活。一宿舍12個小夥子,“一會兒這個開始磨牙,一會兒那個開始說夢話,還有打呼嚕的、放屁的……”折騰得王蒙幾宿都沒睡着,面色很難看。老師擔心他是肺結核,讓他去醫院檢查。王蒙跟醫生說自己失眠了,醫生把他轟出去:“你纔多大啊你就失眠?!去去去,別在這瞎耽誤工夫,去好好查查該查的。”

  自此,王蒙就開始關注起了睡眠,睡不好太難受了!“我最重要的養生經驗可以說是:以睡爲綱,身心健康,以睡爲大,睡不着也不怕。”年輕時睡不好的王蒙,身體、氣色都不好,區委書記都指着他說:“這孩子活不長。”“當時看我身體狀況,那區委書記估計我都活不過30歲。”王蒙一聽可嚇壞了,“30歲就死了,您別價呀,這忒冤了,來這人世一趟,30歲就走了?打那以後,我對睡眠、對健康,沒有不在意的地方。”

  王蒙少時的這種情況用專業醫學術語解釋叫“由環境變化引起的睡眠障礙”,可那時醫院哪有睡眠科室呀,沒醫生幫他分析這些。依郭兮恆分析,雖然有些人在嘈雜的環境中也能呼呼大睡,但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對睡眠環境要求是比較高的,而且老年人對睡眠環境的要求往往會更加苛刻。

  對此,王蒙的經驗是:千萬別給自己心理暗示,不允許自己說“今天環境不好,我沒法睡”,這種語言必須革除;相反,要自我安慰“能睡一會兒是一會兒,靠着旮旯兒也得睡”。

  一次,王蒙開會到夜裏兩點,騎自行車回家路上就睡着了,只睡了幾秒鐘,差點摔在路邊。“我就想告訴那些苦於失眠的人,一定要相信在這個世界上,睡覺是件很簡單的事。”後來王蒙還得過疼痛難忍的“纏腰龍”——帶狀皰疹,沒法躺下睡覺,就斜靠在椅子上睡,慢慢練就了怎麼都能睡的功夫。

  失眠是個僞概念?

  王蒙對失眠的反思很有趣,在他看來,“失眠”是嚴重的、神經兮兮的、毒素超標的詞。這個詞給人造成一種錯覺:這可是個大問題。實際上,人不可能總是睡得香甜,一段時間因爲各種原因造成“睡眠障礙”是很正常的。換句話說,是“失眠”這個詞語,而不是這件事,“造成了人生的歪曲、痛苦與麻煩”。

  王蒙以前的祕書對付失眠有個妙招——不承認什麼失眠不失眠,只承認有時睡得好些深些,有時睡得差些淺些,把失眠在一定程度上看成是睡眠的一種形式。儘管王蒙覺得這個想法有點牽強,但頗有心理治療、心理暗示的作用。“我現在也有睡不好的時候,但是我睡不好的時候,就在那兒歇着。”王蒙說,睡覺的本質是休息,一時睡不着,但躺着、眯着,都是休息。

  這種想法很有趣,不過現在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認爲,只有“深度睡眠”纔是有效的睡眠,所謂的“眯着”並不能使大腦得到真正的休息。

  用醫學來分類,失眠分爲“原發性失眠”和“繼發性失眠”,很多人的失眠是暫時的,可能由於身體其他部位的不舒服或疾病等導致。失眠很多時候並不是一種病,而是其他問題所表現出的症狀。郭兮恆認爲失眠不能草率下結論,更不能全都靠吃安眠藥解決,而是要先找出“病根兒”。

  失眠大都是焦慮?

  目前的研究表明,精神和心理問題是引起失眠症的首要因素,在失眠病人的發病原因中佔60%以上。現代社會壓力大、節奏快、競爭激烈,許多中年人的失眠是因爲焦慮、思慮多或過於亢奮導致的。城市裏睡不着的人羣確實比農村多,白領人羣中睡不着的比藍領人羣中的多,追求完美的、比較優秀的人有睡眠障礙的也偏多,女性失眠的患者要比男性的多。

  爲什麼每次躺在牀上都很難靜下心來?郭兮恆用現代醫學研究解釋:人在清醒的時候交感神經興奮,睡覺時迷走神經興奮。有的人上牀後交感神經還興奮,強烈地抑制了迷走神經興奮狀態,使人難以平靜下來。

  郭兮恆多年治療失眠的經驗告訴他,影響睡眠的第一情感因素就是焦慮,表現爲左思右想、憂心忡忡。很多找郭兮恆看病的睡眠障礙的病人,進診室先拿出十幾張CT,各大三甲醫院同一個部位的檢查,這種病人一眼就知道存在焦慮的傾向。郭兮恆接待過各種焦慮的患者,嚴重失眠的患者可能會發展成嚴重的焦慮,最後成爲嚴重抑鬱或者雙向情感障礙,有人甚至產生暴力、發生犯罪行爲。

  “世上最惡劣的就是嫉妒心、害人心,他有他的條件,你嫉妒也沒用。一個人應該有意識地心齋,閒暇的時候乾點兒自己有興趣的事,不羨慕發財的人,告訴自己你該得的你也得到了。他一個月賺300萬,你一個月賺3000,但你也沒吃虧啊。”王蒙覺得想睡好首先要心態好,“先睡心,再睡眼”,心不靜很難入睡,“莊子、孟子強調靜,水靜的時候你可以把水面當成鏡子,但是水動的時候你永遠看不到水裏的自己什麼樣。”

  做到心如止水並不容易,郭兮恆的個人體會是“轉換思維內容”,白天醫院裏出的事兒再大都不想,回家和愛人聊點別的。王蒙也有類似的經驗:晚上跟老伴正說着閒話呢就睡着了。第二天說起這事,老伴兒問他:“你爲什麼不聽人講話就睡着了?”王蒙靈機一動說:“是因爲你說的我都同意!怎麼說得這麼對呀!想的跟我都一樣,我還搭什麼話茬兒啊?真是知我者莫過我老伴也!”

  要不要吃安眠藥?

  王蒙有好多睡眠不好的朋友,卻無論如何也不吃安眠藥,因爲他們認爲吃藥會讓人變笨,還會傷元氣,更怕吃藥成癮。同時,他周圍也有不少人吃安眠藥吃了一輩子。比如作家茅盾從上大學時就開始吃安眠藥。季羨林老先生更厲害,季老還健在的時候,誰去拜訪他,他就對誰說:“你們凡是睡得不好的,就回去吃安眠藥,我也是吃了七十多年了,一天都沒斷過,但我活了90多歲。”王蒙感慨,您看他老人家有那麼大的學術成就,也沒有像人們怕的那樣,原來是天才,吃完安眠藥變成傻子啊。王蒙雖平日不吃安眠藥,但每次出國需要調時差時,他都會痛快服下安眠藥,倒頭大睡。一次去古巴參加會議,他不小心因爲多吃了一次安眠藥,還鬧出個“烏龍”。

  “安眠藥就是用來幫助失眠患者快速入睡的,特點是起效快,藥勁消得也快。藥物從嘴裏到胃裏,再到吸收後發揮作用。”在郭兮恆看來,安眠藥要因人而異、因病而異,根據醫生的處方服用,既不必恐懼用藥,因有些許副作用就堅決抵制,也不能盲目依賴,熱衷接受藥物治療:“入睡困難的用短效藥,維持睡眠困難的用中長效藥。還要考慮每位病人的年齡和身體狀況。”安眠藥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也可以長期服用。

  讀過這篇文章且有相關困擾的讀者,筆者建議去醫院進一步諮詢專業醫師,爲身心健康獲得科學指導。

  視覺中國 供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