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生活大爆炸》最終集將於5月6號播放的消息一經曝出,就引發了許多朋友的感嘆,“這部陪了我們十多年的美劇最終要落下帷幕了,捨不得劇中的每個角色”,而其中呼聲最高的可能就是謝耳朵。

其實,早在第一季播出時,就有人根據謝爾頓在劇中的表現分析他可能是阿斯伯格綜合徵——一種較輕的孤獨症羣體中的一員。而這兩天,網上也有很多關於孤獨症的討論,那麼究竟什麼是孤獨症呢?

孤獨症是什麼?

世界上最早有關孤獨症的描述來自美國精神病學家利奧 · 坎納和奧地利精神病學家漢斯 · 阿斯伯格,時間分別是1943年和1944年,兩人提出了孤獨症是先天的這一論斷

不過目前大衆對孤獨症還是存在兩個誤解,一是孩子之所以會有此症,跟父母的品德有關係;二是受各種影視作品中“孤獨症天才”形象的影響,大家多認爲孤獨症羣體有着某些特殊的才能。

其實1969年,美國精神分析學家布魯諾 · 貝特爾海姆就在他創作的《空虛的堡壘》一書中質疑了孤獨症的成因,他認爲,那些“冰箱”一樣的母親對其子女的狀況應負有責任。根據他的理論,孤獨症是後天形成的。

但如今這一理論已經被證實是錯誤的,孤獨症的形成更多的是遺傳學與神經生物學方面的原因,而非父母的責任

除此之外,孤獨症羣體並不都是“雨人”,在他們之中,有人創意十足、富有同情心、智慧超凡且風趣幽默,但也有人面臨着比電影中所描繪的場景更位嚴峻的身體、感官和智力挑戰。

因爲孤獨症並不是單一的診斷,而是一種譜系障礙,有不同的程度。嚴重的可能生活無法自理,輕的,則可以正常生活。

數據顯示,每一百五十個新生兒中就有一個有孤獨症譜系障礙。但是在法國,只有20%的孤獨症兒童會進入學校學習,在中國,這個比例更是隻有10%左右。而事實上,入學接受教育對孤獨症羣體來說不可或缺。

阿斯伯格綜合徵是什麼

如上文所說,阿斯伯格綜合徵是一種較輕的孤獨症,沒有語言障礙或智力障礙。

1944年,奧地利精神病學家漢斯 · 阿斯伯格首次描述了阿斯伯格綜合徵:這個羣體往往智力正常,與人交流卻存在障礙,有時過於敏感。就像謝爾頓一樣,他們只能明白言語中字面的意思,卻很難理解其中隱含的意義以及相對應的肢體語言

《生活大爆炸》中就多次出現這樣的場景,當朋友們勉強同意謝爾頓不通情理的要求時,謝爾頓只聽到無奈的Yes,直接過濾了對方的咬牙切齒。而陌生人被他整得哭笑不得後,抱怨的一句:“你瘋了嗎?”謝爾頓則會很嚴肅地回答:“我沒有瘋,我媽媽帶我去醫院看過。”

但是因爲阿斯伯格綜合徵常與其他問題相伴而生,如注意力缺陷綜合症、焦慮症、躁鬱症、睡眠障礙、抑鬱症、學習障礙等。而這些症狀往往導致醫生一葉障目,從而忽略了阿斯伯格綜合徵的可能

阿斯伯格綜合徵羣體是怎樣的?

很難理解暗示、比喻和其他社會準則。

阿斯伯格綜合徵患者在成長過程中會建立他們的“詞典”,其中的詞彙會一點點豐富起來,但他們始終很難理解雙關語以及與之相對應的肢體語言,這也就導致他們常常很難聽懂別人的要求,不管是上學時還是進入職場之後。

法語習語,意爲這次考試太簡單了。

對某些興趣過於偏執

阿斯伯格綜合徵羣體在談到他們感興趣的事物時非常專注、非常興奮,可能會滔滔不絕地說幾個小時。例如有的人着迷於電池,會抱着電池睡覺;有的是爲農場設計屠宰間。而對於謝耳朵來說,一談起火車,就別想讓他停下。

“孤獨症患者”並不真的喜歡孤獨

孤獨症羣體並非都像隱士一樣想過離羣索居的生活,他們也喜歡和他人接觸。不過他們只喜歡和有限的個別人,尤其是和他們有共同愛好的人聚在一起。

自帶敏感體質

噪聲、氣味、來自別人的身體接觸都可以成爲“敏感源”。

除此之外,他們還可能會不斷重複地做某一件事。

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說謊。

他們喜歡遵循禮儀和慣例,對任何意外都會感到焦慮。

我們要如何與他們相處?

看到上述的這些特點,你會發現,孤獨症羣體們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他們只不過是遵循着另外一套人生規則的普通人而已。而只要你尊重每個生命個體的特點,不輕易judge別人,你就可以和任何一個普通人相處得很愉快

文中插畫、參考資料均來自《孤獨患者》一書,除了關於孤獨症的知識之外,作者朱莉 · 達什還以自己爲原型,爲我們講述了一個女性阿斯伯格綜合徵——瑪格麗特的真實故事,並且採用漫畫的形式,生動、優雅地將一個不同的世界帶到了我們眼前,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一讀。

《孤獨患者》

[法]朱莉 · 達什 | 著

[法]卡羅琳小姐 | 繪

萬潔 | 譯

2019年3月 未讀 · 文藝家 出品

編輯 = 鏡子

圖片來源 =《孤獨患者》、 GIPHY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