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直視下大汗腺摘除術治療腋臭

金石峰,郭澍,張欣

腋臭是多汗症和臭汗症的統稱(1978年,M Inaba) ,自青春期發病,有顯著的遺傳性(1983年,賴榮興)。主要表現為腋部異味,部分患者合併腋部多汗,其嚴重程度因人而異。因妨礙社交並造成心理負擔而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要求治療者日益增多。腋臭的治療方法與術式繁多,大致可概括為保守療法和外科治療,但至今仍未找到一種被普遍接受的方法。通過手術方法去除大汗腺組織,仍是公認的根治腋臭的最佳方法。

方法

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雙臂外展。用亞甲藍標記腋窩中央皺褶切口線及腋毛邊緣線外1.0cm, 0.5%利多卡因 1∶40萬腎上腺素行局部腫脹麻醉。按設計切開3~5cm,沿脂肪層潛行分離達術區標記線,翻轉皮瓣,直視下剪除大汗腺(暗紅色粗大顆粒狀組織)及部分脂肪組織(女性要求去除腋毛的患者,可同時剪除毛囊),沖洗,止血,留置負壓引流,逐層縫合。術後10d拆線。

病理檢查 ①患者選擇:隨機選取3例患者,其中1例為要求二次手術的患者。患者均知情同意。②取材方法:以腋窩中央皺褶為中心,梭形切除窄條皮膚,深達脂肪深層,直接送檢,為術前組;剪除大汗腺後,沿創緣切除窄條皮膚送檢,為術後組。二次手術患者,先梭形切除原手術瘢痕,再沿創緣切除窄條皮膚送檢。③病理研究方法:切取標本後,常規HE染色,鏡下觀察。

圖1 腋臭手術前後對比a.術前 b.術後1個月

討論

腋臭的確切病因尚不明確,一般認為與大汗腺分泌功能異常有關,即大汗腺分泌物經細菌作用後,產生不飽和脂肪酸及氨等物質發出的臭氣。腋臭多於青春期起發病,女性常見,與人種及遺傳有一定關係。

由於大汗腺位於真皮下部,外用藥物或表淺治療達不到治癒目的,故臨床治療中,手術切除的效果較好。為了達到儘可能將腋窩的大汗腺切除乾淨的目的,要解決手術切除範圍及層次的問題。大汗腺與毛髮﹑皮脂腺共同起源於毛芽或原始上皮胚芽,因此,大汗腺導管開口於皮脂腺導管上方的毛囊漏斗部。通常認為,大汗腺與毛囊在數量、密度、分布一致,因此,腋臭的治療範圍多為腋毛分布區。傳統觀念認為,大汗腺位於真皮深層和緊鄰真皮的皮下脂肪層,而近年來多位學者通過臨床療效及病理學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

腋窩區局部皮膚梭形切除縫合法及改良切口局部切除法,手術切口較長,縫合張力較大,術後瘢痕明顯,局部外形不美觀,甚至影響肩關節功能。植皮法皮膚色澤及厚度差別大,呈「補丁」樣外觀,且於供區留下明顯瘢痕。小切口掏刮術、吸刮抽吸術、超聲去脂去大汗腺術屬盲視下手術,相比直視下大汗腺摘除術,治療不徹底且組織損傷大。

我們採用的微創直視下大汗腺摘除術,手術範圍達距腋毛邊緣 1.0cm,手術層次達皮下脂肪淺層,翻轉皮瓣後直視下將肉眼所見的大汗腺剪除,治療徹底。術後87例患者中,僅2例術後1年殘留氣味,要求二次手術。術中見腋毛區邊緣1.0cm範圍外,真皮深層至皮下脂肪淺層存在少量大汗腺,經擴大切除範圍,術後效果均滿意。所有手術切口長3~5cm,均位於腋窩中央皺褶,約,術後瘢痕隱蔽,外形美觀。術中仔細解剖,明確分離層次,確切止血;術後加壓包紮,負壓引流通暢。達到了術後併發症少、功能無影響的效果。病理檢查證實,術前患者大汗腺主要分布於真皮深層至皮下脂肪淺層,術後患者真皮全層內未見明顯大汗腺結構,說明手術層次達到皮下脂肪淺層,即可治療徹底,與臨床觀察結果相呼應。

通過臨床研究和病理檢查結果,我們採用微創直視下大汗腺摘除術治療腋臭,大多數患者效果滿意,極個別大汗腺分布較廣的患者,通過二次手術,也得到滿意效果。因此,微創直視下大汗腺摘除術治療腋臭,可以達到治療徹底、併發症少、外形美觀、無功能影響的效果。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