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劉建傑,筆名:鄉醫。國內著名微侵襲神經外科專家,腦內窺鏡專家及功能神經外科專家。在手術治療腦內小病變,帕金森病及癲癇等功能性疾病方面尤為擅長。多次在中央電視台,中國教育台及北京電視台講座。因對現今醫療體制的反思和對健康及生死的感悟,棄醫從政。在任海洋石油總醫院院長時倡導「醫者慈心,醫者仁術」的辦院理念,是國內第一個在醫院開展《弟子規》教育的先行者。在中海油任健康總監後探索出一套符合企業特點的工作場所員工健康管理模式和長效機制,打造了央企健康管理品牌。筆者對現代醫學,中華傳統養生文化融會貫通,也是佛教禪修的踐行者。

50年代和60年代出生的人正趕上國家最貧困的時期,我出生時母親因營養不良沒奶水,我是靠喝藕粉、麵糊糊、玉米面、小米粥長大的。我的身體狀況是兄弟姐妹裡面最差的,每年都會因胃病和支氣管炎或肺炎而住院。吃藥打針已成家常便飯。家庭貧困和生病是我學醫的最初原動力,隨著成長萌發了懸壺濟世的理想。從83年考入軍醫大學學醫到工作至今已34個年頭,從一名醫學生到醫學(神經外科)專家,從醫院管理(副院長)到健康管理(健康總監),時空和工作的跨越豐富和積澱了我的人生閱歷,對健康與生死的感悟尤為深切,通過這些年對傳統醫學及儒釋道相關的研習,反觀當代醫學的種種弊端,面對世人對醫療和健康的懵懂和無知。作為一名曾經的醫者和健康管理者,有責任和義務把它說清楚。

現代西方醫學能解決健康問題嗎?

之所以引出這個話題,是人們對現代醫學愈來愈不滿意。韓啟德院士的一段話也許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對現代醫學的不滿,不是因為它的衰落,而是因為它的昌盛:不是因為它沒有作為,而是因為它不知何時為止。人們因為成就生出了傲慢和偏見,因無知而變得無畏,因恐懼而變得貪婪。常常忘記醫學從哪裡來,缺乏對醫學的目的和要到哪裡去的思考。

現代醫學是脫離宗教神的束縛和依靠科學的發展而發展的。十九世紀中葉是醫學發展最快的時期,麻醉藥物和抗菌素的發現,解決了很多以前不能解決的感染問題,外科手術得以實施和快速發展;1895年倫琴發現X射線,就有了現在的X光檢查,CT和PET檢查;顯微鏡的發明使得手術更加精細;呼吸機的出現可搶救許多危重病人;手術器械的顯微化結合內窺鏡出現了微侵襲手術(我是在國內第一個開展腦窺鏡立體定向手術的);支架的出現解決了血管狹窄的問題;靶向藥物的不斷研發使得個別腫瘤患者得以治癒等等。

現代醫學完全離不開科學的進步,是屬於科學的範疇的一門學問和技術,所以說它是發展中的帶有鮮明的局限性的學科。

1、從傳染病來看,艾滋病疫苗至今造不出來;病毒沒有特別有效的藥物;濫用抗菌素導致許多細菌耐葯,以前有特效藥治療的結核病,瘧疾,現在抗藥性愈來愈強;人類和微生物的鬥爭將會持續下去。

2、上個世紀80年代美國曾經誓言二十世紀末要征服的癌症,到現在非但沒有征服,癌症病人反而愈來愈多,對絕大多數惡性腫瘤任然束手無策,仍然停留在通過手術,放療和化療一般性的治療上面以期延長短暫生命,有些甚至加速病人死亡。人們期待的精準治療並不精準且遙遙無期。

3、絕大多數免疫和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和神經系統變性性疾病多數無特效藥可治;精神類疾病如抑鬱症自閉症等常見且沒有好的治療方法。

4、心腦血管疾病越治越多,已經成為我們國家首要的死亡原因,每年每十萬人中有272人死於冠心病和腦卒中。

現代醫學的科學性嚴重製約了醫學的發展。醫學研究的「還原論」將是「路漫漫兮,何時了」,研究到細胞、分子、靶細胞、受體、神經遞質、DNA基因,即使找到了原因,治療方法還是一籌莫展;還原論模式的另一個局限是還原以後幾乎不太可能把它整合起來,因為人體是一個完整複雜的系統,還原程度越高,信息丟失和失真越嚴重。臨床分科越細,使得醫生容易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容易重視疾病而忽略病人。醫學的科學屬性要求循證,看病要有證據,但現實是我們不可能等到所有問題都搞清楚,有了足夠證據才看病,經常會出現找不到原因或者花費大量時間找到原因了治療的方法卻沒有。現代醫學終究是一門經驗醫學,不同的醫生經驗也不同,治療效果就不同,病人選擇有經驗的醫生成了最大的難題。

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人類仍有8000多種疾病是不能治癒的。從大健康的角度分析得出的結論是:醫療只能解決人類健康8%的問題,人類把自我的健康寄予醫療和醫生是多麼的無知和可悲。

何為醫者?

醫者是治療疾病關愛人類健康的守護者。我們學醫的第一堂課就是被尊為現代醫學之父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我願盡我之能力與判斷力,遵守為病家謀利益之信條,並檢束一切墮落及害人行為,我不得將危害藥品給予他人,並不做該項之指導,雖有人請求亦不與之。無論至何處,遇男或女,貴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為病家謀幸福,並檢點吾身,願為患者保守秘密。

誓言的核心就是醫者不可以傷害病人。從最初醫生就是高尚的職業,被公認是由高貴的人來擔當的,要求醫生具有美德和優秀職業家的品質。中國傳統更注重醫生的品德,用「醫者仁心」「醫者仁術」來定義一個醫者。這種傳統的延續導致了人們對醫生天然的信任和依賴。那麼今天人們對醫生和醫療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多的懷疑和不滿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筆者認為:

1、醫學受科學技術發展的限制,滿足不了人類要求健康的需求。

2、醫者自身的技能和知識局限,註定醫者只能解決一部分或極少數問題,特別是局限在醫療本身某個特定領域的疾病。對疾病以外的健康問題知之甚少。

3、醫院和醫生的逐利本性,誇大的醫療在健康中的作用,導致病人愈治癒多,過度醫療愈來愈盛行。損害了病人切身利益。

4、「五四運動」和由胡適,魯迅等人發起的新文化運動,以科學的名義對傳統醫學全盤否定,對傳統文化和中醫養生體系幾乎招致滅頂之災,導致真正懂大健康和養生的醫生少之又少,這是導致亞健康和病人增多的重要原因。

5、當代西醫在健康宣傳教育上佔據主角,誤導人群健康理念,使得人們多死於無知和西醫的偏見。

6、現代西醫技術至上,過分依賴設備,藥品和手術,導致醫學離人性漸行漸遠。這個時代的人們強烈呼喚醫療和醫生的回歸。醫者還是要回歸到特魯多醫生講的「醫生有時去治療,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上去才好。

自己是健康的主宰

據德國健康期刊《生機》報道,研究人員發現,人體自身有能力治癒60%至70%的不適和疾病。據說,科學家目前已經解開了機體自愈的一些秘密。當人有不適或生病時,身體可以從自身的「葯田」中找到30至40種「內葯」來對症治療。這種治療過程是由激素、免疫細胞和抗體等因素綜合發揮作用的。

自愈系統與生俱來。百科學者張弦在對醫學理論的研究中發現,包括人體在內的諸多生命體,通過長期的進化演變都存在一個與生俱來、自發作用的自愈系統,使其得以維持健康狀態,免於在來自外界的物理、化學、微生物等侵害中喪失生命力。因此說,人體的自愈系統是經過自然界億萬年的洗禮,不斷地鍛煉而形成的。我們身體里龐大的自愈系統是與循環系統、應激系統、免疫系統、骨髓造血幹細胞機能等等相關聯的,這便是身體里的「神醫」。任何一個子系統發生協調性、功能性障礙或者受到外來因素破壞時,自愈系統會調動其他子系統來「替補」,當身體出現病症時,或者處於亞健康狀態時,神醫就施展醫術,自行診斷,開方配藥。而當其他子系統的代償能力不足以「替補」時,人就會生病,或者處於亞健康狀態。那麼我們要跟身體里的這位神醫打好交道,做好配合,一起捍衛身體健康。

需要注意的是,在人體自愈系統的調節過程中,常常以減弱身體某些生理活動為代價,甚至暫時關閉某些機能,以減少養分的消耗,而將養分分配給身體出現問題的部位。因此,這個過程會使人體某些局部表現出一些癥狀,這其實是一種身體警告,提醒人體出現了某些不平衡。例如人體的發燒,可能是提醒人體某些地方有炎症,而發熱則是自愈系統為了醫治人體而做的有益調節,出現疲勞時需要躺下休息了,身體不想吃飯的時候,我們的消化系統提示要禁食了,嘔吐或腹瀉是機體排除異物或毒素的方法,我們不能一味的止吐或止瀉等等。因此說,自愈系統的調節包納了整個人體,其複雜和精密程度是今天的科學技術所不能比擬的。不過,雖然我們不能完全讀懂身體的語言,卻可以正確認識身體的用意,只要不去阻止、干擾和破壞身體的正常行為,就可以充分利用自愈力來防病健身。修復自愈力中醫有言「三分治,七分養」,指的是:在病人康復過程中,醫生和藥物所起的作用較少,身體的恢復更多依賴於自我調節,也就是修復自愈力的過程。盡量依靠內力來治癒疾病,這是中醫的根本宗旨,也是醫療的至高層次。

「治未病」是健康的核心

在某次健康產業大會上,一位來自美國的專家介紹「美國醫療花費在最近30 年裡已經翻了一倍,但美國人並沒有比80 年代更為健康」,導致美國醫療成本迅猛上升有兩個因素:一是醫療管理服務價格、藥品、手術、醫療設備價格的上漲,以及美國人對醫療技術的偏愛。「美國人崇尚醫療技術,我們寄希望於醫療技術解決所有的問題」,該專家說。二是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比如吸煙、飲食不節等,使糖尿病、肥胖、心臟病、關節痛、肺病等慢性病高發。「我們沒有像投資醫療技術領域那樣,大量投資長期慢性病管理,導致治療這些慢性病的花費十分昂貴。」這位專家指出,「美國慢病人群每年的看病花費佔美國整個醫療費用的85%。」一項來自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報告顯示,美國人均醫療花費是其他成員國的2.5~3 倍,然而人均壽命卻在36 個成員國中排第26 位。

中國的情況跟美國的狀況是非常相似的,原因是我們都遵循了西方醫學管理的模式和路徑。醫療是有它的邊界的,由於現代醫學的傲慢和無知,誤導了我們的病人,過度醫療普遍把「危險因素」當成疾病來治療。醫院大樓越蓋越大,設備越投越多,技術越用越多,但病人卻越治越多。國家把大量的財政用在了醫療上和醫療保險上。我在海洋石油總醫院當院長時經常說:醫院住院的病人有一大半是不需要住院治療的。中國所有的醫院大體是一樣的狀況。這是多麼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啊!好在中國一批有良知和覺悟了的醫者奔走呼籲,一些善於思考的西方科學家已經開始關注中國的傳統中醫及養生有關「治未病」的理論實踐了。

"治未病"以"防"為核心,重視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倡導未病先防,重視養生,核心理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後防復。我們首先要明確醫院的重點在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傳統醫學重點在調養和養生。

傳統中醫理論更看重的人的整體和辯證施治,它看重的是調「證」而不是治「病」,與治未病的理念不謀而合。在生活中突出二十四節氣的養生,對不同人群體質的辨識與調理,葯食同源的觀念會在治未病上發揮獨特的價值和作用。同時在國家層面要構建中醫特色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實現"治未病"與健康管理融合,形成現代中醫健康管理體系,運用"治未病"思想指導健康管理,大力推動"治未病"的普及與發展,是中醫藥發展根本方向,它將在中國特色的健康管理中發揮更大作用。

健康管理是近些年發展起來的多學科交叉的一門新興的學科。健康管理試圖通過控制人們生活方式中的健康危險因素和行為,降低危險因素來達到維護人體健康的目的。

我們中海油所屬中海油能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通過運動促進(海能發星運動軟體全員普及),倡導1+N運動模式,專業化的重點人群管理,飲食健康的廚師養生培訓,潤物細無聲式的健康宣教,各所屬單位遍及基層班組的健康督導員隊伍建設,員工健康之家及基層班組健康角的建設等方式,積極摸索適合企業工作場所員工健康管理的長效機制。6年的健康管理經驗和實際效果通過每年的健康數據分析證明了持續的健康管理和生活方式干預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關注「心」的健康

健康已不是單純的軀體健康,而應是心理、精神、社會適應三方面均處於完美和諧的氛圍狀態,而心理活動更是健康的關鍵所在和三方面相互融洽、調節、制約的紐帶。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巨變,各種矛盾與目俱增,家庭困擾、婚姻裂變、就業困難、高考落榜、突發事件、財產損失、居住擁擠、環境污染、人際關係、酗酒吸毒、藥物依賴等均會程度不等地引發社會人群的心理失衡.成為心身疾病的促發因素。

心理情緒和疾病的關係非常密切。哈佛大學曾有一個調查:90%的病來自我們的內在,來源於我們的情緒,大部分癌症的病人與負性情緒過多,抱怨消極不良情緒密切。中國傳統醫學早就對情志情緒對機體和疾病的關係闡述的淋漓盡致了。

《黃帝內經》里有五臟與五志之說,每種臟器代表一種能量,代表一種情緒。其實情緒就是一種能量,如果我們長期處於情緒當中,它會形成一種物質留在我們的身體里,阻礙我們吸收正常的身體養分,造成身體器官功能失衡,從而破壞身體內部平衡體系,造成疾病。「七情」(也就是喜、怒、憂、思、悲、恐、驚)在心身疾病的發病中起著根本性的作用,上述情志過盛或偏倚將有礙生理調節。致使人體臟腑陰陽失調,氣血功能紊亂,心理失去平衡,從而誘發疾病,或促使疾病逆轉、變異。《素問·舉痛論》特別指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也就是說,情志過用可傷人氣機,損害健康,引發疾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更加明確地說「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黃帝內經》強調,治病要根據患者的神志狀態,決定、選擇治療措施,否則,治之無功。《靈樞·本神》開篇即曰:「凡刺之法,先必本於神」。《黃帝內經》多次提示人們:「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以上旨在告誡人們:神氣充盛,病易治,大病亦預後良好;若神氣萎頓,病雖輕亦難治。傳統中醫還特別注重情志與養生的關係。《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素問·寶命全形論》再次提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並強調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從正反兩個方面明確告訴人們:要順應自然界春夏秋冬四時生、長、化、收、藏的規律保養神氣,春使志生、夏使志無怒、秋使志安寧、冬使志若伏若匿,調節情志,勿使過度,否則傷害五臟,危害健康,發生病變。

儒釋道三家對心的關注有所不同。儒家的心法是中庸,人生喜怒哀樂常有之,儒家講究的是控制和時刻克制保持正氣;道家的修行注重修心,講究的是:心不外游,自然心定,自然氣和,氣身既和,三田自結,芝草自生。修到天人合一,則不病不死了。佛家更是講佛乃大醫王,通過修行可明心見性,脫離生死病痛的苦海。

心理學是帶有鮮明西方科學特點的學科。其實西方心理學最早來源於東方哲學和宗教。大體分為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兩大派。由於理論瑣碎,各個理論之間不能溝通,難成體系;由於視野狹隘,也就無法將各種心理現象相互聯繫,揭示真象;由於方法單一,使得各類方法不能相互補充,只能各行其是。結果只能是「心理學有如此多毫無關聯的知識元素,彼此的不信任、不一致、累贅與爭議,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對立分裂直接導致了心理學的危機導致心理學的危機。而危機的根源在於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之間相互指責、互不信任所引起的內訌、分解,耗散了心理學原本就不豐實的理論基礎與體系。心理學干預心理健康在當今頗為時髦,在情緒調節和某些心理疾病的治療上是有一定效果的。但它不能包治百病,特別是對已診斷為精神類疾病的患者(如抑鬱症),是需要靠西醫西藥解決的。這是人們常有的一個認識誤區。

在生活中養生

人們要健康是生活態度,更是一種覺悟。表面上看沒有一個人不想要健康,但由於人們忙於對外在物質名聞利養的追求,忽視了對自我身體的關注和感受,這是人性,是常態。我們在健康管理過程中發現真正關注健康的人群大概也只有20%左右,而且80%人群為女性。如何提升大眾健康意識和數量成了一個最大的難題。

要讓每個人建立「返求諸己」「勿向外求」文化理念,首先要通過健康宣教糾正世人錯誤的健康意識,把過去人們依賴醫院醫生解決健康問題轉變為自己是健康的主角的認識上來;

二是要把健康意識和行為融入在生活之中。我們提出的是在工作生活中養生的觀念。海油發展6年來持續推廣的健步走活動,1+N運動模式,基層班組健康角的建設和今年推出的中醫體質辨識與調理(袋茶飲)都是落實在工作中養生的理念;

三是逐步提升24節氣和四季養生的理念和行住坐卧皆是養生的觀念,不斷糾正人們在運動和飲食的錯誤觀念。比如我們在推「健步走」活動的時候,提出的就是4個要素:有效,適量,防止運動傷害及預防運動猝死,逐步解決運動不足,無效運動和運動過量的問題;在飲食健康的問題上我們從各單位餐廳的廚師下手,把他們從關注「色香味」轉變到合理膳食和飲食對體質的影響的觀念上來。

再者,健康伴隨人類一生,落實卻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當下」,健康從現在做起。

直面生死是健康的最高境界

人們的普遍的抗拒死亡,這是我從醫多年的切身感受。病人已經到了臨終階段,特別是在危重病房,通過醫療支持,絕大多只是多活了幾天,幾周到一個月,還有沒有神智的病人在家屬的要求下多活五年十年。這樣的治療給病人和家屬帶來的只有痛苦,對社會造成巨大浪費。這樣的所謂維持生命到底有何意義?羅瑞卿的女兒羅點點提出的「尊嚴死」倒是給我們提出了很好的建議。

如何讓我們人類不畏懼死亡是一個哲學問題和難題。好在中華民族有非常悠久的文化。儒、道、佛認識生死的態度又有它不同的解釋。儒家對於生死的態度,可以概括為孔子的一句話:「未知生,焉知死。」佛家的態度,如果允許不確切的表達,正好可以看成反過來:未知死,焉知生。」當然,這不是佛經的原話,更精確的定義是「無生無死」。而道家的態度呢,可以用上莊子的話:「以死生為一條。」這句話出於《德充符》,可以認為「一條」就是一體,以死生存亡為一體。這就是中國三教的基本態度。當人們真正悟道生死的時候,健康也就走到了它的最高境界而不在話下了。

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關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具體明確了健康目標。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具體體現。健康管理要從重視臨床醫學治療向重視預防保健治未病的關口前移,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頂層設計,需要全民的健康意識的轉變和提升,需要對現代醫療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規範醫者的行醫規範和道德品質,需要擺正中醫和西醫在國民健康的位置和角色,更需要國家加大對大健康投入。做為央企有責任擔負起關愛員工健康的這一使命。

聲明: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未經作者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