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留下的一首名詩,與1000多年前的古人對話,入情入理 宗教 第1張

在歷史上,光緒雖然名義上是天子,實際上卻是一個可憐人。他處處受制,事事不順,最後死得也不明不白。很多人由此認為,光緒是一個懦弱沒有多大本事的人。其實,清朝對於皇室成員的教育是非常出色的,光緒在年輕的時候,也表現出異於常人之處。

根據《翁同龢日記》記載,光緒與表兄同治簡直是天壤之別,他每天都去書齋誦讀史書,從未間斷。哪怕是別人看戲,他也是略微聽一聽,便到後殿讀書寫字。連慈禧也曾稱贊:實在好學,行立坐臥皆誦書及詩。

光緒留下的一首名詩,與1000多年前的古人對話,入情入理 宗教 第2張

翁同龢對他的好評不斷,而且極度褒揚光緒的詩做得好。據說他有一冊《清德宗御製詩》,存詩三百多首,大多是十七八歲時的作品。按照他的生活經歷和學識,應該遠不止這麼多,大多數詩篇都隨着悲慘命運的開始而散失了。現在最著名的“光緒詩”,除了那首《秋意》,就是本文要說《宋神宗》:

神宗本是英明主,安石原非側媚臣。

可惜有才偏執拗,終教新法病斯民。

光緒留下的一首名詩,與1000多年前的古人對話,入情入理 宗教 第3張

這是一首詠史懷古詩,題目說的是宋神宗,其實是說王安石的。他在詩中說,宋神宗是英明之主,王安石也並非奸臣,他們聯手發動變法,本身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只可惜王安石雖然有才,卻太過於執拗,最終也讓新法害民,全盤被廢。

這首詩的淺顯易懂,並不深奧,卻能從中看出光緒對於變法的態度。北宋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富裕的國家,但卻是富而不強,如同羔羊一樣等待宰割。更重要的是,在太平治世的表象下,暗流涌動,官員冗餘,軍隊龐大而虛弱,苛捐雜稅太多,種種弊端,讓北宋的繁華泡沫隨時可能破滅。

光緒留下的一首名詩,與1000多年前的古人對話,入情入理 宗教 第4張

因此,光緒認為,宋神宗大膽變法,是英明的行為,光這種巨大的勇氣,就足以列為英主。而且,他選擇的人,也是合適的。王安石在歷史上褒貶不一,但光緒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只不過,光緒也同樣指出了王安石的缺點,那就是太過偏執。

我們現在站在更為久遠的歷史維度之上看待這個問題,光緒的總結也是非常到位的。王安石的外號“拗相公”,他簡單認為變法就是靠宋神宗的權威就可以順利推進,卻忽視了守舊勢力的強大。他明明知道“緩而圖之,則為大利;急而成之,則為大害”,卻在實際過程中操之過急。他在短短數年之內,將十幾項改革全面鋪蓋,卻沒有考慮過當時社會各階層有沒有這樣的精神和物質的承受能力。

光緒留下的一首名詩,與1000多年前的古人對話,入情入理 宗教 第5張

當然,王安石變法之所以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短短一首七言絕句,是不可能完全敘述清楚。但是,光緒能在抓住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可見眼光毒辣,認識也非常到位。

而且,光緒本人也面臨宋神宗一樣的境地,甚至連宋神宗還不如。當時的清朝,空有老大中國的龐大身軀,卻已經面臨重重危機。尤其是在面對西方列強和日本的咄咄攻勢,已經力不從心,隨時有被瓜分的可能。因此,光緒也是以此詩中的宋神宗自勉,希望能夠鼓起勇氣變法。

光緒留下的一首名詩,與1000多年前的古人對話,入情入理 宗教 第6張

光緒也確實做出了偉大的試驗,他接受了康有為的主張,拉開了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然而,這場變法之中,他同樣犯了和王安石一樣的錯誤,錯誤地以為殺幾個人,就可以順利推進。戊戌變法還不如王安石變法,後者還持續了六年,前者卻只有寥寥百餘日。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也非常復雜,但光緒卻得到了還不如宋神宗的結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