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詩人葉紹翁的《遊園不值》一詩相信大家非常熟悉,其中有一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支紅杏出牆來。」更是全詩的點睛之筆。

但要說到「紅杏出牆」要說最早的出處,那就要提到宋代話本《西山一窟鬼》,其中有一句話形容女主「如捻青梅窺少俊,似騎紅杏出牆頭」。這個話本說的是裴少俊和李千金不顧禮教的戀愛情事。在元代,著名劇作家白樸還根據此話本改編成了雜劇《牆頭馬上》。而到了元代以後,」紅杏出牆「的用法就愈為明顯。比如「恰便似一枝紅杏出牆頭,不能夠折入手,空教人風雨替花羞」。到了近代,「紅杏出牆」的用法便固定了下來。言情小說「鴛鴦蝴蝶派」的劉若雲,還寫了名作《紅杏出牆記》。

那麼究竟為什麼要用「紅杏出牆」來形容出軌的女性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紅杏出牆」原意指紅色的杏花穿出牆外,形容春色正濃,情趣盎然」。  

在古詩詞中,「杏花」一直是春色的代名詞,相關的詩詞車載斗量,不乏「杏花春雨江南」、「紅杏枝頭春意鬧」、「杏花消息雨聲中」、「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等名句。而杏花和桃花相比,更得文人騷客的賞識。宋人楊萬里有《杏花》詩:「道白非真白,言紅不若紅。請君紅白外,別眼看天工。」這個非白非紅、白裡透紅,很是厲害,活脫脫一股嬌滴滴的羞澀樣兒,自然讓人容易引出諸多遐想來。而桃花,歷來的形容詞是「夭」,「桃之夭夭」么,潑剌剌的一片艷紅,比「白裡透紅」的杏花少了很多含蓄。

 

 

我們所知道的與杏花關聯起來的著名美女是楊貴妃。楊玉環馬嵬坡下宛轉而死後,唐玄宗念念不忘,派人去收斂其遺骸,可美人屍骨不再,只有杏花一片。於是楊貴妃就被民間尊為二月杏花「花神「了。而杏花一旦和楊美女掛鉤,風流二字自然是落不下了。到了清代,色情小說家李漁為這種風流更增添了幾份情味:「種杏不實者,以處子常系之裙系樹上,便結子累累。余初不信,而試之果然。是樹之喜淫者,莫過於杏,予嘗名為風流樹。」

 

杏花先是指代春色,進而指代風流美女,然而關鍵問題是,這個杏花,為甚總是要和「牆頭」搭起鉤來。「牆」是什麼東西?看看古人的描寫:

牆意味著「隔」。牆兩頭只有孤身一人,便是怨男怨女;牆兩頭男女相隔,就是一對痴戀了。所以,「牆」是個很曖昧的東西。

因此,由於「紅杏」、「牆頭」在古代文學中的特殊地位,「紅杏出牆」久而久之成為了一種含蓄的指代,並且暗指這種出軌是事出有因的,因為「小扣柴扉久不開」,所以「春色滿園關不住」嘛。

可見,在葉紹翁之前,喜歡把杏花和牆搭在一起的也是大有人在,老葉只是拾人牙慧罷了。既然有無數的遷客騷人喜歡把玉面含羞的杏花,與代表男女相隔的牆掛靠一起,還總喜歡讓杏花小姐在牆頭顧盼生姿,「紅杏出牆」的引申和聯想就變得自然而然了。

「外遇」這個字眼或許在過去聽起來還有些刺耳,而今無論是誰說起與這個這眼有關的話題,雖然還免不了些許神秘,但都覺得好像是和穿衣、吃飯一樣自然。社會究竟是在變化了!


因為上一句"春色滿園關不住" 意思再明了不過了 同時"少女懷春"也是這個意思 前些有個城市打出城市宣傳標語"一個叫春的城市"後來不允許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