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學術刊物歷經60年的砥礪成長,如今是何模樣?一位學者60年來,一直是刊物的掌舵人,可能嗎?在同濟大學,就有這樣的一本創刊已經一個甲子的雜誌,他的掌舵人就是今年已經90餘的董鑒泓教授。近日,從我校有關部門傳來消息,該刊近5年在中國同類學術期刊中的影響因子排名一直穩居第一,學術影響力持續保持引領地位。

一位耄耋老人與一本著名的刊物是一種怎樣的關係?

創辦刊物是愛好也是使命

甘肅天水人董鑒泓1945年搭乘從玉門運原油的油罐車到重慶,報考當時還在李庄的同濟大學土木系。順利被錄取後,他乘小火輪輾轉5天到達李庄同濟新生院,從此他一直生活工作在同濟大學。抗戰勝利後,他隨學校復原回到上海。那時,同濟大學學生組織了自治會,受班級同學裡一名地下黨的影響,董鑒泓接受了共產主義等新思想,參加到共產黨外圍組織。當時很多進步青年到解放區去,他向組織表達了自己的願望,但被告知當時的形勢更需要他做地下黨迎接上海解放。董鑒泓開始擔任同濟《北極星》社長,並同時負責學生自治會的宣傳工作。1949年3月他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特務眾多、高度警覺和鎮壓的環境下,他積极參加黨小組的活動,並遵從組織安排,參加地下黨迎接上海解放的系列活動。

此時,董鑒泓還擔任同濟工學院壁報聯合會主席,還擔任學生自治會的宣傳工作。「那時我們以大字報的形式刊登新華電訊,1949年5月創辦的《同濟人報》我任總編輯,教授會的郭紹虞教授任社長。1952年報紙變成了校辦刊物《同濟報》。」建國初期,正值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組建新的建築系,馮紀忠、金經昌考慮到國家建設的需要,決定創辦城市規劃專業,董鑒泓成為建築系城市規劃教研組6位教師之一,協助金經昌等開設新課程。

左:董鑒泓先生同濟大學畢業照(1951年)

右:年輕時代的董鑒泓先生

「1956年成立城市建設系,組織上調我擔任黨組織的書記。」董鑒泓回憶,新中國百廢待興、城市建設方興未艾,但城市建設、規劃專業僅有教材、課堂不行,我們的教師學術成果、外面的先進經驗得有傳播的渠道,得讓更多的人知曉並用於實踐。於是,他就想著將有關學術成果彙集起來,這就有了1957年初創辦的《城市建設資料彙編》。「是油印本,封面的刊名是史祝堂刻了圖章,加蓋上去的,我任主編。第一期就有我關於南京市道路系統的文章,印數也不多,也發表蘇聯專家杜拉耶夫的講稿,這樣不定期出了十期,期刊文革中停刊。「

《城市建設資料彙編》(1957年第1期)

翻看發黃老舊、但書香依舊的油印本,《目錄》中列出的文章基本都是城市建設與公用設施及城市道路課程設計任務書等。

左:《城鄉建設資料彙編》(1959年第1期)

右:《城鄉建設資料彙編》(1960年第1期)

80-90年代,期刊進入快速成長期

「』文革』結束後,城規教研室恢復,金經昌先生與我又恢復正、副教研室主任工作,我即與大家商量恢復《城市規劃資料彙編》,大家都很支持,陳運帷同志更是積极參与。」董鑒泓說。

「很長時間裡,刊物都沒有經費」,董鑒泓回憶,那時找錢出刊就成了他這個主編的重要事務。「我在北京開會時,認識了石家莊市城建局長吳同敏,該市工業較發達,城建費有8000萬元,我爭取了他給予經費支持。這樣,刊物1978年正式復刊後,每期都由陳運帷帶著稿件乘火車去石家莊市編排付印。當時為了節省發行費,未交郵局發行,動員教研室全體同志,一個人分工負責幾個省市,包裝寄發。」

吳同敏主持的石家莊城建局還同時資助《城市規劃》雜誌的出版。筆者設法尋找這位局長的資料,可是最終闕如,但是我還是要對這位眼光長遠的規劃管理先輩致敬。董鑒泓說,大約在1980年,吳局長說他們負擔太重,我又找到南昌市規劃處資助了一段時間,後又商得由校友蘇明揚、葛起明主政的浙江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負責了幾年的出版。資料顯示,1931年7月出生的蘇明揚是浙江省平陽縣人。1947年12月參加革命工作,同時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浙江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等職,其事迹被收入2007年8月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發行的《開國將士風雲錄》一書中。葛起明是地下黨員,1946年考入同濟大學土木工程系,大學畢業後先後在北京國家計委、建委工作,1958年由國家建委調赴浙江省城建局工作,任局長。

1980年刊物由學校收回,並接受東南大學齊康院士的建議改名為《城市規劃彙刊》。「那時,我和齊康經常見面。一次會議間隙,他對我說『刊物水平越來越高,名字叫《彙編》不太好』,改成《彙刊》為好。」董鑒泓說,改名後的刊物交郵局公開發行。那時候,學校撥的經費只有幾萬元,我們又採用爭取協辦單位的方式,吸收一些大的規劃設計單位協辦,這些單位大多由城規專業畢業的校友負責,找他們爭取資助的方式成為我們經費的主要來源之一,而且延續至今。除了規劃設計單位外,為了增加學術權威性還增加高等學校參與協辦,目前已有14所高等學校,包括城市規劃專業方面的主要名校。

左:1978年《城市規劃資料彙編》正式復刊

右:《城市規劃彙刊》(1981年)

這一時期,正是刊物質量上台階的關鍵時期。董鑒泓說:「我們背靠國內歷史最悠久的同濟大學城規專業隊伍,稿件質量有基本的保證。我們又明確高校辦刊物的定位,強調刊物的學術理論性、前瞻性、創新性及學科交叉,在諸多城規專業刊物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副主編陳運帷系統地總結說,《彙刊》的主辦和協辦單位都是城市規劃教學與科研機構,編委都是國內外著名的城市規劃專家,這從根本上保證了刊物的高層次性;辦刊方針,《彙刊》一貫強調學術性、前瞻性、理論性和實踐性,緊跟時代,緊密配合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步伐,展示的都是專業領域裡的最新成果和動態;形象設計上,《彙刊》長期保持了學術期刊的簡樸又充分考慮閱讀方便的本色;始終將文章質量放在第一位,不搞稿件的照顧與平衡,不接受為發表稿件提供的贊助,不收版面費;同等質量前提下,新人新作優先刊登。

「正因為如此,《彙刊》迅速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我們的稿件來源不但覆蓋了全國,也延伸到了美國、英國、法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已經發表的論文中,高級職稱投稿者佔到58%,國家科研基金項目佔14%,省部級項目佔11%。」編輯部主任黃建中介紹。

那一時期,國內報刊處在大爆發的時段,哪些能作為科技論文水平統計來源?國家科委從當時3052種刊物中選擇了1227種,《城市規劃彙刊》作為規劃專業及城市規劃刊物成功入選。1993年,北京大學圖書館組織400餘位專家鑒定《中文核心期刊》,《彙刊》進入資料庫,被送上國際聯網,刊物開始走向世界;1994年,清華大學圖書館信息參考部通知,刊物獲得美國國際CODEN中心授予國際刊名代碼——CGHVFT。用董鑒泓的話來描述這一時期的情形就是:「雜誌已進入良性循環,稿源充分,投錄比達到10:1以上,發行量增加,經濟狀況也好轉。」

經濟情況較好的刊物適時增加了版面,提高紙張質量,並改為全彩頁;還製作光碟,並出了「城市交通」「城市發展與規劃理論」兩本增刊。

左:《城市規劃彙刊》(2001年第4期)

右:《城市規劃學刊》(2005年第1期)

新世紀以來,期刊變成學術大平台

2004年,期刊又開始了新的變革。主編董鑒泓等決定把刊物名改為《城市規劃學刊》,突出其學術性特徵。沈清基在《<城市規劃學刊>的回顧與展望》一文中回憶了當時的情況:刊物篇幅擴充至112 頁,這對《學刊》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經編輯部討論, 提出如下的辦刊設想,繼續堅持和發揚《學刊》的學術性、理論性、前瞻性和實踐性,促進城市規劃學科與相關學科的交叉;繼續在城市發展理論和政策、區域與國土規劃、城市空間規劃理論與城市設計、城市建設史與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城市社會學與社區規劃、城市交通規劃、城市生態與環境規劃、城市風景園林景觀規劃、城市開發管理與規劃法規、城市規劃現代技術……等方面發表推介具有開拓性與前沿性的論文及成果,全力提高《學刊》的學術水平,進一步擴大《學刊》的影響力。

面貌一新的刊物已然成為一個學術大平台。就在改刊名的2004年,期刊舉辦了首屆城市規劃學科發展論壇,至今已舉辦十四屆,學術影響日益擴大;2005年,在金經昌城市規劃教育基金主持下,《學刊》聯合《城市規劃》等期刊舉辦城市規劃優秀論文評選,至今已十三屆。

董鑒泓先生2004年創辦第一屆城市規劃學科發展論壇

第1屆中國城市規劃學科發展論壇嘉賓合影(2004年)

第13屆中國城市規劃學科發展論壇嘉賓合影(2016年)

董鑒泓回憶,刊物在較長時間是「三無」單位,即無經費、無固定編製、無專用辦公場所,由我及陳運帷兼職編輯,不另加工資。1999年開始爭取到人員編製,並引進了王雅娟博士,後又增加了黃建中博士、肖建莉博士。學院C樓建成後,又有了較大的辦公室,並聘了幾位專職人員,各方面條件大為改觀。2007年,又健全了組織機構,由時任建築城規學院院長吳志強及城規系系主任唐子來擔任編委會正副主任,陳運帷、沈清基繼續任副主編,黃建中、王雅娟擔任編輯部正副主任。

左:《城市規劃學刊》編輯部在第1屆中國城市規劃學科發展論壇(2004年)

右:《城市規劃學刊》編輯部合影(2013年)

該刊編輯部主任黃建中表示,60年里,主編董鑒泓先生帶領全體編輯始終堅持「立足中國,匯聚國際」的定位和「學術性、創新性、前瞻性」的辦刊理念,密切關注中國城市規劃學科發展最新研究動態和成果,潛心打磨,創新開拓,著力打造以期刊為核心的本學科「最具學術前沿和影響力」的學術平台。至今已策劃形成「中國城市規劃學科發展論壇」「、「金經昌中國青年規劃師創新論壇」、」「金經昌中國城市規劃優秀論文評選」「、「金經昌中國城鄉規劃研究生論文競賽」等多項具有國內領先地位和重大影響的學術品牌活動。

「參編單位從開始的邀請,到現在競爭激烈的報名和申請,學刊呈現出良好的學術引領力。」曾獲「上海市科技期刊青年編輯獎」的黃建中介紹,刊物60年,發展勢頭強勁,主要得益於董鑒泓主編的戰略眼光和全心付出,老先生今年已經92歲了,依然堅持上班、審稿(編輯崗位60年,恐怕是全國此崗位上在職時間最長者);編輯部始終採取積極的編輯方式,即走出家門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積極組織學術會議,追蹤學術前沿,保持與行業內學者的密切聯繫;始終堅持純潔的學術規範,秉承學術第一的原則,從不收人情稿,更不會收拜金稿了。總而言之一句話「一門心思辦刊」。

一心耕耘,自有桃李。最近,中國社會科學文獻評價研究中心和清華大學圖書館研製的《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顯示,《城市規劃學刊》同時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的「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卷和「人文社會科學」卷收錄,影響因子在所屬的兩個學科領域中均位居首位。在《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土木建築工程學科領域的144種期刊中,以及在《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人文社會科學)經濟計劃與管理學科領域的36種期刊中,《城市規劃學刊》的複合類影響因子均位列第一名。

「今年上海高溫時間長、氣溫高,但董先生每星期都要來編輯部上班。董先生已經習慣了,編輯部成員也習慣了。」王雅娟這樣告訴記者。

2012年建築城規學院成立60周年晚會董鑒泓先生演唱西北民歌

?

?


URBAN PLANNING FORUM Since 1957

創新性、前瞻性、學術性

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CSSCI)、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全文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CED)統計源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來源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

官方網站:http://www.upforum.org

投稿鏈接:http://cxgh.cbpt.cnki.net

Email: [email protected]

電話:021-65983507

傳真:021-65975019

微信號:upforum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