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台湾

回到明朝逛一逛

旅遊日期: 2017. 02

中越最為期待的行程,就是會安古鎮了。

 

好久好久以前,在不知道哪個電子報看到一篇文章「女生愛越南」,
講著會安古鎮裡的建築,綠樹, 靜水,
友善的人、便宜好吃的食物,還有每個女孩都應該有的,
去量身訂做一套衣服。

 

於是會安就一直是我心心念念想去的地方。
但因為東南亞在我的朋友群裡實在太難揪伴了,
一直到這次才好不容易成行,也是整趟旅程裡我最期待的點。

 

會安位在秋盆江口,16世紀時就已經是國際貿易興盛的港埠。
當時鎮內有許多華人跟日本人,日本人建造了遠近馳名的來遠橋,因此來遠橋又稱日本橋。
這橋的一頭連結日本人區,另一端則是華人區。
據說猴年(1593)開始建、狗年(1595)建造完成,所以橋的兩端各設有猴子跟狗的雕像。

來遠橋外觀。
內部因為參觀時相機沒電了,只有用手機拍了幾張黑糊糊的,就算了。
 

黃牆黑瓦,猛一看真的很像中國的小鎮。
雖然也不知道明朝的街屋是不是真的長這樣,
但的確有穿越之感。

 

會安市場,聽說有一攤河粉很有名。
不過當時不餓,就沒進去吃了。
市場我個人覺得還好,賣的東西大同小異,帶不走的水果外,
多是腰果咖啡之類(我預定要在超市買)跟一些紀念品。

市場前的水井現在還有水,可以讓居民打水,非常古風。

我在會安市場一塊錢都沒掏出來,
倒是在會安市場對面的福建會館買了兩小張水墨畫。
畫是刻板印象、穿著國服越南女孩走在惠安小巷內,
一張是戴著斗笠,枝頭幾朵紅花,
另一張則是雨天,女孩兒們撐著紙傘。


賣畫的姊姊是華人後代,知道我從台灣來跟我用國語攀談。
本以為她是在台灣工作過,但原來是從小就學的。
難道他其實是傳說中心心念念想著要復興明朝的後代?
 

姊姊指著畫角落小小的簽名「賢」,說這些水墨小畫都是他哥哥自己畫的。
但會安城內的水墨畫匠氣頗重,好像大家都是按照同樣的範本臨摹出來的,
說真的我更寧願相信這位阿賢是工廠裡的畫師。

反正也只是貪個紀念,更何況這個古鎮本就散發著一種水墨畫的風情,
就在姐姐允諾我買兩張算便宜的情況下買了兩張 (腦波好弱)
(結果經過了一年還沒去買框)

 

整個會安古鎮就像是一個open museum, 入鎮得買門票,可選幾個景點進入參觀。
我首選是保存較好的街屋,接著才是古宅(家屋)跟會館。
這是民俗博物館,印象中應該是最大、保存狀況最好的。
其實展品我沒有仔細看,都在研究房子的架構。


跟閩南人的建築模式有點像,透過天井採光及通風。
外面熱得要死,但是一進去好涼爽,裡面連電扇也沒有,非常的之綠能。

 

會館們莫名給我一種北美洲華人會館的感覺,比較沒有興趣。
廣肇會館是參觀人數最多的,整個就是人如流水,所以我又跳過了。

 

參觀了廣肇會館對面的考古博物館。
這是一棟歐風小樓,有我喜歡的迴廊大窗。
一樣沒有認真看展覽;基本我覺得會安小鎮的展示都很有進步空間,
也或許他們不認為這是觀光主打所以也沒甚麼上心。

 

也參觀了有名的進記 (或晉記古宅)。
因為是會安最古老、保留最完整的古宅之一,所以遊客絡繹不絕,
而且好像主打團體,散客都沒人理,然後因為裡面團客多,有點不知道自己在看甚麼,
連拍照都不知道如何切景。

書上說的中、日、 越建築特色已有點有看沒到,欄杆雕了甚麼也不甚了了。

只記得一路走到後門豁然開朗,對著午後燦爛豔陽下閃耀的秋盆河,
不禁想到,淡水河淤塞前艋舺、大稻埕也應該是這般景象吧。

 

心胸都瞬間覺得豁然開朗。

 

家屋的話我較有印象的反而是德安號。
可惜因為天色已晚,很多細節在黯淡(?)白日光燈下無法看得很清楚。
這時候相機又沒電了,所以就只能拿手機隨便拍拍,自己都不知道拍了甚麼。

不過德安號的展示做得比較好一點,至少我還記得這邊是中藥行,
兼做有為青年集散地 & 報館。
因為歷史脈絡,有為青年們反的是法國人。

 

除了收費的地方外,也有一些不開放參觀的點。
例如葉同源。

因為開著門窗通風,所以我有偷偷看到牆上掛著的先人照片 (應是華裔無誤),
以及磁磚拼貼出來的「童叟無欺」,應是商行吧。
門口一隻盡責的家犬坐得挺挺,害我忍不住偷拍了好幾張。
 

會安的人貌似很愛養狗,這邊的狗兒跟人一樣,都散發一種優閒的感覺。

 

冷眼看世間。

 

走過去他在睡,走回來他還在睡。
若人生也能如此,夫復何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