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藝術觀察者,看到藝術作品,思維里最先打開的是會分析它形成的軌跡,表現的特徵背後有哪些文化打了底。被請來的造物之人眉目如畫,著一身妃色中式衫裙,長發如瀑,婉約細緻畫中人,由人及物,我大概也猜到這些和她一樣溫婉雅緻的首飾小物,也必是個人喜歡之極而作的產物。

交談中,由淺入深,剝離了外表的現象,我暗自感嘆,這才是一個出師正宗,有淵有由的古物新作匠心之人。

90後的馬梓童,古都洛陽人,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是正正統統的古物研究學院派專業出身。考古,在很多人眼裡神秘又新奇,但工作卻是極其枯燥甚至艱苦的。發掘現場,取物,編號,保存,送檢測,查典籍,請專家論證,再查文獻,推正,定論……女孩做這行,幹得最多的是就是查閱資料典籍,輔助論證。

干考古工作多年的師傅教給了梓童很多專業知識,耳濡目染師傅對老器物的尊重和謹慎,梓童也對有歷史的經典老器物越發喜愛。如果把中華古文明穿越時光以科學發掘呈現於世人的考古工作是有責任和榮譽感的,那麼把古典首飾之美帶給現代愛美之人,則是令人嚮往的。

在茫茫典籍浩瀚書海中,在枯燥中能給梓童帶來愉悅輕鬆的便是古籍中那些關於首飾、配飾的描寫和呈現。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何況一個正處於豆蔻年華的女孩子。每每看到那些古首飾,不管殘缺的,還是部分配件的,總能勾起梓童對古書中那些美好的首飾的想像,如果這些古董寶貝在自己手裡得到還原或者再造出那種古典美來,該是什麼樣?

跟現在很多做古典首飾的是做戲曲劇組道具化妝師工作需要而研習古作,又或一些是喜歡而仿造的古典首飾不同,他們是「後置式」反推而查閱古典籍型;而馬梓童是因考古工作「前置式」的積累和基礎,胸已成棟,自然噴薄而出,想要做出最代表中國古典美的首飾。

為了這個想法,馬梓童開始了古飾收集,不管是偶然機會發現的,還是專門去古物市場搜羅來的,還是別人轉讓而來,抑或是家裡人流傳下來的,只要確認是古器老物,符合她心中對美的感受的,便像她失散多年的寶重又回到主人身邊一樣,被她收集,善存下來。這一收集,便是多年。閑暇時每每拿出來觀看,便愛不釋手。

在收集的東西足夠激發出她的創作靈感時,梓童正式報名去學了一個首飾設計班,先拿現代珠寶材料練手,繪稿設計,請師傅按圖加工,鑲嵌,修整……拿出來的東西,還都跟市場上的首飾風格完全不一樣,受到了大批喜愛古典風,婉約風的朋友的喜愛。

於是,梓童便專專心心收拾出一方閣屋,作為自己的古典首飾的設計室,為了營造古典的氛圍和心境,整間工作室也是古色古香,精緻典雅。雒,黑馬,與洛陽的「洛」同音,梓童給自己的工作室取了「雒玉妙藏」的名字。看梓童著古服,在其間,低頭顰眉,專註做首飾的瞬間,幾恍惚,回到古代閨閣小姐家。

美飾良物 精工細作

我拿起梓童最珍愛的得意之作清代暗八寶項鏈,確是一件不錯的好物。一件好的作品,在挑剔的行家眼裡,很多時候不會看大家都看得見的主件,而是大家都留意不到的細節配飾處理。梓童的好些東西做到了。

這件主件為清代紅瑪瑙,配以碧璽、綠瑪瑙等配珠的暗八寶項鏈,8顆紅瑪瑙主件按照中間最大,漸次逐漸稍小,再小,對稱搭配,符合脖頸承重的人體力學佩戴設計。垂於美人鎖骨中間的墜飾,是點睛之筆,由粉色通透碧璽做成的梅花為核心,配以綠瑪瑙、紅玉。顏色整體以胭脂紅為主,配以古典的搭配之色綠和藍,但綠、藍等其他色用料微小,不對整體色調形成對沖混雜之感。在項鏈的接扣處,同主料同色同材質的紅瑪瑙做成的兩隻精緻的小蝴蝶在凌波微步中相撞發出的叮呤之聲,為整個設計做了完美的細節收尾。

清代暗八寶項鏈設計稿

梓童告訴我,最先在古玩市場看到幾顆漂亮的清代紅瑪瑙,便收了來,但瑪瑙鑽孔部分表明這是一件原本橫面穿結的首飾,按照典籍中經典的樣式,應該是不止一兩顆,而是多顆珠寶配飾的華貴美艷之感。於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堅信,馬梓童又跑了古玩市場,多次搜集打聽,才逐漸收齊8顆同樣質感的紅瑪瑙。這前前後後共經歷了4個多月。去得多了,有些聽說她執著的老闆便會將自己的東西拿給她看,但馬梓童堅持找同時期同質感顏色的料,這樣,她覺得完整的符合她心中古典首飾的整器之感。

梓童最初做古典首飾只是將自己的喜歡的老物件以符合自己心中古典首飾之美的樣式呈現出來,每一件首飾無論從收集、製作、收藏、佩戴,都是她靈魂的一部分。每一件老器物來到現世,尋找新的主人,都是為了前世未了的緣。梓童說,通過自己之手,讓每一件古典首飾流通和結緣,與物之新主人產生的緣分是極難得的善緣,讓她很珍惜和感恩。願每一位玲瓏慧心的女子,都能找到屬於自己一生的美飾良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