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說廣電總局要求中央電視台等媒體在節目中屏蔽WTO、GDP、NBA、CBA、CPI、MBA等英文縮略語。報道一出,遭到較大的反彈。不光有些媒體表示異議,質疑這項規定的合理性,網上調查也顯示,很多網民不贊同這個規定,或者認為這個規定沒什麼意義。我覺得,廣電總局的這個規定用意和方向是好的,但是恐怕難以有明顯的效果,因為,這個規定並沒有找到問題的源頭。當然,問題的源頭也不是廣電總局能管得著的。作為中國文化的特性,語言的純潔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西方對外擴張、侵略的歷史中,幾乎毫無例外地要求被殖民地國家放棄本民族語言,或者改變原先使用的語言,目的就在於改變殖民地人民的文化傳統,以有利於殖民侵略。法國小說《最後一課》說的就是這樣的事情,讀這篇小說的時候,的確能夠感受到本民族文化面臨毀滅的痛心。此外,歐洲國家搶佔美洲、非洲殖民地,也都在自己的殖民地範圍強迫人們使用宗主國的語言文字,以至於今天很多印第安文化已經徹底滅絕。日本侵略韓國以及我國台灣、東北等地區的時候,也強迫當地人民改變語言文字。菲律賓原先是西班牙的殖民地,那時候,菲律賓人民都已經使用了西班牙語。美國打敗西班牙後,搶佔了菲律賓,成為自己的殖民地。在短短的時間內,美國強迫菲律賓放棄西班牙語,全部改為英語,因此,菲律賓再也難以回到西班牙的懷抱,牢牢地被美國控制住。所以,從民族獨立、文化獨立的角度的說,語言文字的純潔性非常重要。因此,我贊成廣電總局要求在電視媒體上屏蔽英文縮略語的規定。但是,我擔心這個規定的成效有限,它最多只能影響一些主要的媒體,而很難在全社會做到。我們應該認識到,英語是一種有缺陷的文字,其缺陷之一就是造詞能力太差。與中文相比,英語的辭彙膨脹速度太快,也許未來不用很長時間,英語的辭彙量會多到數百萬。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在日常生活常用的辭彙之外,會有大量不認識的新辭彙。英文辭彙快速膨脹的一個具體表現,就是大量的縮略語。縮略語是英文的一個特徵,這也是英文自身缺陷造成的,它造新詞的能力有限,一個術語或名稱往往又很長,不得不使用縮略語。所以,廣電總局要求媒體屏蔽英文縮略語,對於一些常見的縮略語也許能夠發生一點作用,而對於大量冷僻的英文縮略語,尤其在主要電視媒體之外,這項規定可能不會有多大的成效。因為,英文縮略語實在太多了,在貪圖方便的情況下,很多英語縮略語並沒有合適的中文翻譯。要說這個問題的源頭,實際上也不在廣電總局或電視台等媒體,而在中國社會過分狂熱的英語熱。我有好幾位朋友,都有到外國留學或工作的經歷。本身是中國人,但是,與他們談話的時候,他們經常要夾帶很多英語。本人多少還懂一點英語,夾帶少點,還不影響交流。我必須指出,這些人與中國人說話夾帶英語並不是為了顯示或炫耀,而確實是因為找不到合適的中文,他們的母語能力已經下降了。這是當今中國社會最怪異的現象之一。在中國,學習外語的狂熱可以算得上世界奇觀,全世界很少有哪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為了學習別人的語言而花費如此之多的人力物力和精力。一些純粹學習外語的民辦學校,居然成就了一夜暴富的神話。在無數人批評應試教育的時候,英語學校純粹的應試教育居然毫髮無傷,實在是一個古怪的奇蹟。這是中國在語言文化上一個嚴重的偏向。我們有太多的孩子,把無數寶貴的童年和少年時光浪費在學習英語上,妨礙了他們身心的自由發展,也妨礙了他們學習本民族的優秀文化。不正常的英語狂熱,使得很多並沒有出國的中國年輕人也大量使用英語辭彙或英語縮略語,放棄英語縮略語已經使得他們產生了不習慣。比方說,有人指出,以後CD怎麼稱呼?VCD又如何稱呼?等等。事實上,廣電總局這一決定最大的諷刺就是中央電視台自己,CCTV這個縮略語怎麼辦?看看中國社會,有多少明明是中國的品牌,一定要取個洋名;有多少明明是國營企業,商標或徽記也要用英文字母組成;這確實是一個大問題。這個問題的原因就在於,我們在輕視了自己的語言文化後,對於這種外來縮略語已經放棄了改造或重新造詞的想法,英語的不正常普及,正侵蝕著我們自己的文化,使得人們對使用英語縮略語見怪不怪。與之相比,可口可樂很早就進入中國,那時候,中國還沒有像現在這樣的英語狂熱,因此,可口可樂不得不按照中文的習慣,尋找一個中文翻譯上的合適辭彙。如果可口可樂是在今天狂熱的英語氛圍中進入中國,我不知道「可口可樂」這樣的中文辭彙是否還會出現。英語狂熱的高燒不退,已經開始呈現文化殖民的跡象。所以,要真正解決英語縮略語泛濫的局面,要真正維護中國語言文字的純潔,關鍵還在於瘋狂英語高燒的降溫。中國社會沒必要從幼兒園就開始英語教學、雙語教學。像這樣主動輕視自己的語言文字、卻高度重視別人語言文字的現象,在世界近代史上幾乎沒有出現過,大概也只有中國才對自己的語言文字如此輕賤。當然,我們還是應該慶幸,五四時期某些激進分子主張徹底廢除漢字的瘋狂沒能成為現實,否則,中國文化真的要被他們刨了根了。然而,今天全中國瘋狂的英語熱,的確也是一個很不正常的現象。讓全民學英語的狂熱冷卻一下,會影響中外文化交流嗎?看看歐洲和日本就會有答案。歐洲國家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字,也沒見哪個歐洲國家像中國一樣瘋狂地學習別國的語言。日本人的英語水平並不比中國強,也沒影響日本的發展。印度被殖民幾百年,英語水平很早就普遍比中國好,也沒見它今天比中國發達多少。同樣,那些徹底放棄自己的語言,全部接受西方宗主國語言文字的前殖民地國家,幾百年了,到今天,沒有哪一個比中國強。因此,全民普及英語的程度與國家的發展、對外交流沒有必然的關聯。反而,瘋狂的外語熱會影響一個國家文化上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我認為,大量的英語縮略語在中國出現,就是極不正常的英語狂熱的必然結果。廣電總局現象看得很准,但是,真正解決問題,根子並不在媒體,而在於中國社會近幾十年來從語言文字上就存在的崇洋媚外情結。所以我認為,幼兒園不能要求孩子學英語,小學不應該設英語課。中國社會的英語熱應該大大降溫,以減少自我殖民的傾向。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