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老字號林立,盛載著一代又一代的街坊情,但當各掌陀人年紀漸大,淡出店舖是自然之事。面對上一代退下前線,下一代接捧,各老字號該如何傳承家業、承傳手藝?

公和荳品廠有125年歷史

公和屹立深水埗北河街58年

有125年歷史的公和荳品廠,以豆製品打響名堂,屹立深水埗北河街58年。公和荳品廠董事蘇意霞為第四代接班人,她在英國大學畢業後,回港任職投資銀行數年,直至家人病倒,才回店內幫手,由辦公室女郎搖身一變成為「豆品小姐」,她形容兩者的光景截然不同。

公和荳品廠董事蘇意霞

「由以前日坐12小時、嘆冷氣凍到要著外套;到現在日企12小時,工作時熱得全身濕透。」落差之大,好多人可能會放棄,然而她沒有。她說,爸爸當初笑言她是「三個月貨仔」,不會久留,但蘇意霞認為「行動勝於一切」,在店內做過樓面、收銀、打雜,總之哪個崗位缺人,她都去做,轉眼已踏入第5個年頭。

蘇爸爸﹝左﹞與蘇意霞

蘇意霞從不言苦,因為她喜歡飲食業,也喜歡父母一手一腳建立出來的小天地。「所有事都是萬事起頭難,爸爸是前人種樹,讓我們後人有一個舒適的環境,我覺得作為他的下一代,要好好珍惜這江山。」

公和以豆製品打響名堂

有人曾問蘇意霞,是否賣豆腐比做金融更能賺錢,她這樣回應:「以前主要做前線的股票買賣,一宗生意金額可能是100、200萬美金,但我現時賣一磚豆腐,只是8元而已。」在金錢背後,她更看重的是老字號的價值。「這10多年的時間,我一路都看到香港一些有特色的老店或老行業,因各種原因,可能是沒有下一代繼承,青黃不接,令到很多有特色的行業消失或被淘汰。」她希望未來能夠多做本地豆品文化的宣傳,讓更多人了解食物的生產過程,認識豆品歷史,見識老香港的一面。

寶華札作創業67年

距離公和荳品廠十多分鐘路程的福榮街,有另一間老字號─寶華札作。寶華札作創業67年,現已傳到第二代。

負責人歐陽秉志畢業後就落舖幫手,在店內學會紙紮。他說爸爸只教了他基本功,如磋沙紙、將竹篾束實,用來製作紙紮外型等。但愛好想像的他,不斷努力自學鑽研,創造出新穎的紙紮品,如滑板車、白兵、黑武士等等,吸引不少客人慕名光顧,訂造富意義的紙紮品供奉先人,令店舖聲名大噪。

負責人歐陽秉志

歐陽秉志介紹自己的作品

歐陽秉志的父親幾年前因心臟不適,將店舖交給兒子接手經營,歐陽秉志遂將紙紮推到更廣,到處舉行紙紮工作坊,教人用傳統方法製作紙紮。因為他相信:「紙紮是機器弄不到的,是中國傳統手藝。紙紮可以有很多變化,需要很多創作力,由不起眼的爛竹篾,紮成一件作品,很有成功感。」

寶華札作歷經兩代人

他一直覺得紙紮品被火燒掉很可惜,期望有天除了創作供奉先人的紙紮,亦可以用紙製的方式做出紮作擺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