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下午,今年將滿90歲(1928年7月29日出生)的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主席李嘉誠正式宣布退休。近幾年,在大陸和香港的大部分地產項目以及屈臣氏、港燈、和記電訊中的傳統業務,李嘉誠都開啟了瘋狂的出售模式。而幾乎所有的資產,都轉入了歐洲和加拿大等地進行大手筆的買買買。

2018年,出生於1928年7月29日的李嘉誠就要到90歲了,在頂尖的商人中,活到90歲的人並不多見,而在90歲的高齡依然活躍在商業第一線的,則更加鳳毛麟角。

對於李嘉誠而言,這些年一直處於輿論的旋渦之中,「李嘉誠跑了」的說法一直不絕於耳。對於這些傳言,李嘉誠曾公開回應:「我是一個商人,希望大家不要給我戴上什麼帽子,無論高的,還是矮的,我都不想有。因為我不是道德家、教育家、更不是什麼陰謀家、政治家,我僅僅就是一個商人而已。了解這一點,你就很容易讀懂我的自我辯護。很多時候,我的選擇,是因為我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不是因為我想進行這樣的艱難選擇。」

李嘉誠還說:「正常的商業是不需要經過這種政治選擇的,而是相對純粹的經濟考量。有正常的政治氛圍和良好的商業環境,就不會存在誰跑不跑的問題。存在這個問題,恰恰就是問題的根源所在。」

對於一個經歷了多個大周期和大時代的人而言,說出這樣的話實際上已經是一種非常激烈的抗爭了。那麼,撇開政治因素,是什麼把李嘉誠推向了這個輿論的旋渦呢?

在經過多年的運作之後,「清倉」對於李嘉誠似乎已經不再是遮遮掩掩的話題,除了李家的總部,「風水寶地」長實中心以及帶有特殊性質的東方廣場之外,似乎沒有什麼是不能賣的。

騰訊信息可視化實驗室在近期製作了李嘉誠從2013年到2017年12月20日的出售版圖和購買版圖,我們來看看:

出售版圖:

購買版圖(不全,比如紐西蘭的EnviroWaste,荷蘭AVR,愛爾蘭O2,亞洲貨櫃碼頭、澳洲麥格理韓國地產等,都未列入):

根據統計,李嘉誠從2013年至今,在香港和大陸出售的資產所得為1761.53億港元,與此同時,從2011年開始,在歐洲投入了近4000億港幣。他在英國的投資,被形容為「買下了整個英國」。

目前,英國近三成天然氣市場、四分之一電力分銷市場和約7%的供水市場由李家控制,此外,港口、機場與金融市場業務也在李氏收購範圍之內。有媒體報道,李嘉誠家族的資產,在英國就有3900億港幣左右,真正的富可敵國。

李嘉誠為什麼要轉移到國外去?尤其是英國?

首先,香港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人在香港治理那麼多年,李嘉誠完全熟悉英國治理和中國治理的差別,不言自明。

其次,英國等歐美國家,已經是發達國家,市場已非常成熟,法律制度完善,不需要你去花心思找關係走後門獲取資源和優勢,沒有複雜的政商關係,資產投資的安全程度高,不會像某國和俄羅斯一樣,喜歡打土豪。

第三,全球那麼多次危機都表明,經濟是有周期的,歐美國家已經處於危機中,差到不能再差的地步,經過救市,經濟調整,該破產的破產,那往下肯定就是好轉的方向,而中國卻處於繁榮的頂點,高速發展那麼多年,累積的問題那麼多,靠印鈔票的繁榮是不可能持續的,危大於機。

2013年,歐洲還處在歐債危機中不能自拔,福利透支太大,人口老齡化嚴重,經濟毫無活力,幾乎大部分人都看衰歐洲,但李嘉誠卻來抄底了,別人看到的是危,他看到的卻是機會。

目前,美國經濟復甦,都已經進入到了加息周期,而歐洲也觸底反彈。歐洲央行行業德拉吉宣布了調高2017年至2019年歐元區經濟增長預測的舉措也表明,歐元區經濟穩健增長的勢頭已形成預期,對歐洲經濟增長的信心正在逐漸恢復。

時間再次證明,這位投資幾乎沒有出過錯的,精準把握經濟周期的超人,又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李嘉誠如今89歲了,經歷了多少輪金融危機,人家的視野和判斷力,不是我們一般人能比的。

富人都在跑

這幾年中國的富人都在跟隨李嘉誠的步伐出逃。

早在2011年中國富裕階層就已經擁有了33萬億元資產,當時海外資產投資已經達到了2.8萬億元, 相當於中國2011年GDP的3%。根據瑞銀的統計,2016年中國總體上流出3240億美金。

而2017年,中國對英國的外國直接投資(FDI)達到了208億美元(150億英鎊),遠遠超出2016年的92億美元。

下面盤點一下,看2017年中國有多少公司去布局英國的。

看看上面的列表發現沒,其實除了私人在買英國,中國央企背景的也在投資英國,只是個人行為被稱為出逃,央企行為就是合理的資產配置了。

中國人在美國的購房支出,一年裡就接近300億美金。溫哥華一個地方受中國買家推動在過去10年增長了一倍。不管是美國、加拿大,還是澳大利亞、英國,都有很多中國人的身影,推動了當地房價上漲,因此有些國家開始限制中國人購房。

為什麼要去海外配置資產?

為什麼富人要向海外轉移資產或者進行海外資產配置呢?

一部分是公司海外業務拓展的需要,但主要還是因為人民幣貶值,尋求資產保值和增值,以及對安全性和隱密性的需求,有些個人還有養老和醫療為訴求的移民和子女教育要求。

「分散風險」是中國高凈值人群購置全球房產的最主要原因。2017年全國GDP增速為6.9%,國內經濟陷入增長緩慢期;加之最近人民幣匯率的低迷不振,更多高凈值人群開始放眼於全球,並寄希望於通過海外資產配置的方式來實現自身的資產保值。

近幾年來,國人送子女出國留學的比例逐年增長,並呈現低齡化的趨勢,因此子女海外教育也成為高凈值人群進行海外置業的一個重要驅動因素。高凈值人群在海外置業的區域選擇上,「學區房」置業以52%高居首位。

因此富人出逃就好理解了,在人民幣仍有預期的貶值背景之下,大家還是希望做一些海外資產配置。

為什麼央企也要去做海外資產配置呢?這是不是意味著中國也在擔憂人民幣還是要貶值?國家需要做一些對沖規避風險?

我身邊也不乏有錢的人賣了中國的房產,已經移民去海外,靜觀其變。

為什麼賣?

其實還是對於中國資產價格泡沫的一種擔憂,房價漲太猛了,遠遠超過了國人的購買力。所以資產上了三五千萬的人,一般會開始配置海外資產,防範風險。

但大家因擔憂當局繼續放水,錢繼續貶值,而且本來也缺乏好的投資渠道,一般的中產有點錢的不知道幹嘛去,所以紛紛加槓桿買房尋求保值增值。

現在如何配置資產?

對於有錢人來說,比如凈資產上了千萬的,注意,是凈資產,不是總資產,就是不包括貸款欠債的,你總資產3000萬,欠銀行2100萬,那你凈資產其實只有900萬,連千萬富翁都算不上。如果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不可預知的風險還是蠻大的。所以最好還是分散投資,將風險降到最小。

那如何配置資產呢?選擇去哪國投資?我認為,你自己不懂,就可以跟著大佬們走,比如跟著李嘉誠投資歐美,投資英國房產。把國內的資產配置降低到三分之一,境外的提高到三分之二。

國外的房產不像我們國家,半年可以翻倍,一年可以翻三倍,短期積累的泡沫太大了,指望他們短期暴漲的幾率不大,個人去國外買房主要還是做一個資產的配置吧,規避未來中國可能引發的資產泡沫破滅風險,跑贏通脹和貶值,其實這也更安全,因為泡沫小,風險小,安全邊際高。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