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子彈飛一樣的對話風格,陽光燦爛的日子一樣的屋頂鏡頭,巧紅與李天然莫名其妙的情感線,表演用力過度的彭于晏和姜文。

電影看下來,總體感覺前10分鐘驚艷,後面間歇性的垮掉,偶爾蹦出的反派笑點,逗逗觀眾。

可能導演就是要延誤他的風格印記,但著實讓人審美疲勞。

預測,作為商業片,它的票房會不太好。

Ps.本人很喜歡姜文,看完電影,略感失望。可能沒看懂此片,想聽聽各位的見解。


這個電影怎麼可能是江郎才盡,姜文對於近代史的個人理解超乎常人。這部電影里通過7個人,完整地體現了那個時代的故事。

藍大人,辛亥革命運動的發起人之一,深明大義,又心狠手辣,手握舊勢力(特務)的權力,一心想找個有能力的人做領袖抗日。先是找了朱潛龍,這貨有權力心也狠,民望也高,一心想當皇帝,在藍大人眼裡可以做為棋子抗日,不過後來從他自己殺了美國人,根本只給了他一個名字,並殺了他的特務,發現朱和根本是一丘之貉。反倒是李天然這個一心復仇,莽莽撞撞的人,倒更像是能辦大事的人,所以他和李天然一起保護張將軍。這是舊軍閥中想抗日的勢力代表。

朱潛龍,殺師傅一家,跟日本人勾結,做了漢奸。心狠手辣而且信口雌黃,但是這些都不是普通老百姓能看到的,在百姓眼裡,他就是個高喊「邪不壓正」的官。所以,藍大人想利用他帶領民眾抗日。一心想復辟大明,根本不在乎百姓死活,希望藉助日本人登記上位。這是希望依附日本人的漢奸勢力代表。

根本就沒什麼好說的了,痛恨美國人,設局殺掉了羞辱他的美國人。藉助朱潛龍,腐蝕當時的政府,擴大日本人的勢力。典型的侵華勢力代表。

李天然,背有深仇大恨,自幼有功夫基礎,又去美國學習更多的技巧和能力。對於中國現有格局沒有什麼想法,一心想復仇。與巧紅的愛情糾纏,讓他對國讎有了更深的理解,開始加入抗日的道路。在送張將軍之前沒有個人思想,除了復仇,自己什麼都不知道。一切聽美國人和藍大人的,藍大人和他在醫院的分離,預示著他開始有自己獨立的思想。這是當時抗日的希望代表。

亨得樂大夫,完全看不起中國人和日本人,自己對李天然的復仇不感興趣,他只希望自己的兒子,聽自己的話,回到美國避難,放棄前仇舊恨,開始新的生活。因為他覺得李天然不值得為了他所看不起的中國送命。當時中國就是一塊破抹布,扔給別人去搶就好了,反正美國也不缺什麼。這是當時的列強主義代表,剝削完中國,根本不管中國的發展。

鳳儀,舊勢力女性代表之一,雖然留過洋,但是思想非常守舊,經濟實力也不弱,但是她認為只有依靠有實力的男人才能在這個亂世活下去。不過後來看到朱潛龍根本不在乎她的時候,她開始幫助李天然。她肯定是喜歡李天然的,但是她也清楚李天然不喜歡她。所以,當朱潛龍死了之後,失去了靠柱的她就跳樓自殺了。這是女性代表中雖然留過洋,但是思想守舊的代表。

巧紅,巧紅是明白是非對錯的,她知道這些軍閥都靠不住,在經歷了第一次婚姻後,她就放棄了依靠男人幫自己復仇的想法,走上獨立的道路。她也是四九城裡的的名流,有自己的勢力。放開小腳,是表示她甩掉守舊思想,接受新思想。她對李天然的感情很複雜,夾雜著不甘和愛情。她第一眼看到李天然買大煙,十分鄙視,表明她的家國態度,她是支持抗日的。這也直接影響了李天然的思想。她應該算是當時的新女性代表。

這些是人物塑造,故事更為複雜,藍大人,朱潛龍,根本都以為自己的棋手,另外兩個是旗子,他們也都清楚兩個棋子是不可以的,必須要拉攏一個人跟自己一起,才有可能吞併第三方勢力。所以藍大人選擇了朱潛龍,他需要一個民望高的帶頭抗日;根本選擇了朱潛龍,他需要一個死心塌地的漢奸,去幫助日本滲透中國;而朱潛龍選擇了根本,因為朱潛龍看到了辛亥革命的結局,他不相信藍大人能讓他復辟大明,他看到了日本人幫助溥儀上位,所以他相信日本人。如果這三方勢力,自己打來打去,明爭暗鬥,肯定是日本方勢力獲勝。

但是在這三個人之外還有美國人,美國人才是真正實力最強大的一方,從亨得樂的囂張態度,和李天然的能力可以知道,美國人才是實力最強的。但是他們對中國這塊肉不感興趣,他們依舊搜颳了不少油水,離自己的國家那麼遠,犯不上花大功夫去搜刮更多的利潤。就是亨得樂說的,你們在我眼裡就是穿了衣服的猴子。可以看出來美國人是看不起中國的。

然而李天然不屬於傳統的美國人,他是帶著深仇大恨的,他要復仇,自己又有能力,藍大人能和朱潛龍和根本玩到最後勝利,李天然功不可沒。他一個人,打破了舊有的局勢,又能給日本製造損失,他保證了藍大人能有一張牌保住自己。這時候又要提到巧紅了,她對李天然的影響,進一步幫助了藍大人。藍大人讓李天然製造動靜,她給李天然指明道路,燒了日本的大煙庫。最後的鴻門宴里,鳳儀的幫助,又讓巧紅有機會救了李天然一命。

所以整個故事,看起來是三方勢力在打,實際上開始是藍大人和亨得樂對付朱潛龍和根本,鳳儀站在朱潛龍那裡,後來隨著事態發展,朱潛龍和根本背靠日本勢力,藍大人和李天然有巧紅和鳳儀的幫助。這之間的個中關係要仔細看電影去理,每個人也有每個人不同的理解。

總的來說,這是姜文對於抗戰前期的個人理解,我覺得十分的準確透徹。而且這個電影肯定不是像讓子彈飛那樣的偏記實的風格,這個電影偏戲劇化,有些浪漫英雄主義風格在裡面,所以對一部分觀眾不太友好。不過這也是姜文的風格,拍自己想拍的,自成體系,別用所謂的標準框架去套我,我不吃那一套。


看他下一部是不是正經的餃子唄

「我就是為了這點兒醋,才包了這頓餃子」

「改天請你們吃餃子啊」

人家都說了這頓請你們吃的是醋 改天再請你們吃餃子


差不多,這部白痴隱喻太白痴,為了隱喻而隱喻。比如說在屋頂上,說「是死扣,還有8秒你就死了,8.7.6.5...。」後來才知道是隱喻8年抗戰的意思,首先這個隱喻用的真不好,太直白。另外實施侵略的人怎麼會一開始就知道打8年


放心,還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其實《邪不壓正》我也不是很懂,姜文電影的很多梗我也並不明白,但我覺得看他的電影很過癮,有種一氣呵成的感覺,如行雲流水,但又會出其不意,給你驚喜,到結尾處則是戛然而止,彷彿故事還在另一個時空發生著,並未結束,只留下此刻的你還在茫然著,苦笑著…

也正是這些讓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好電影。

附:我特別喜歡高曉松評價這部電影的那段話:「當年他拍《陽光燦爛的日子》只有30歲,電影拍得沉靜內斂,節制悠長,像50歲時追憶似水年華。如今50多歲的他拍《邪不壓正》,滿屏荷爾蒙飛濺,愛恨劈頭蓋臉,彷彿30歲的氣宇軒昂。一個人可以逆生長,鬼怪也。」


絕對非江郎才盡

對一個導演來說,你上面說的那些相同的地方,在我看來那就個人慣用表達,讓人一看這片就是他的作品,而且這種情況並非只有姜文才有,比如侯孝賢喜歡用長鏡頭拍攝,伍迪艾倫喜歡聲東擊西的語言表達。


看電影對我來說僅僅只是項娛樂。我看到其他人的解讀,我才發現其實我沒看懂,但這並不妨礙我看得爽!

就是爽!

就是TM的爽!

這部電影同樣能給我看《讓子彈飛》時的感受!

爽!


並沒有,只是姜文的許多黑色幽默對觀眾太不友好,所以票房不對口


所謂看懂電影,什麼樣的是看懂呢?還有為什麼一定要把電影強制歸類是否是商業片?人家只是在用商業資源來拍自己電影。他以前的電影你看懂了?難道非得像豆瓣知乎等分析帖里將各種可能分析一遍才是看得懂?是否可以從電影最初的作用來看他的電影呢?如果你覺得姜文特有的講故事方式很有意思,那其實無論是《陽光》還是《太陽》或者現在的《邪不壓正》都能愉悅你。因為,他一直就沒變過,變的只是觀眾對他的期望。好比對讓子彈飛里過度的解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