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商界,群豪並起,是生存還是毀滅,是擺在每個英雄面前的難題。商海沉浮,只有不擇手段才能生存?

  為爭奪同一塊蛋糕,廣告戰、價格戰、口水戰、圈地戰、媒體戰層出不窮。為了攫取利益的最大化,挖人與反挖人,侵權與反侵權,併購與反併購,抹黑與反抹黑,紛繁蕪雜,最後大家刺刀見紅,魚死網破每一場戰役都不會是終點。

  伊利與蒙牛的競爭,恰如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在彼此前進的路上戰鬥不休。

  「幕後黑手」由來已久

  1998年,伊利副總裁牛根生(牛根生新聞,牛根生說吧)突然被總裁鄭俊懷(鄭俊懷新聞,鄭俊懷說吧)掃地出門,在此之前,牛根生主管全國生產經營,業績一直特別出色。

  牛根生白手起家,據稱受盡老東家伊利的刁難和打壓,硬是在重重圍剿之中殺出一條血路,蒙牛因此誕生。6年之後,蒙牛的銷售額和市場佔有率超過伊利成為全國第一。

  有人說,蒙牛從誕生之日開始,就與伊利有著「天然仇恨」。

  從2005年開始,中國乳業的「糊塗賬」就一本接一本。光明身陷還原奶,三鹿天津查出早產奶,雖說是「蒼蠅不叮沒縫的蛋」,可「有縫的蛋」不只這兩個,「幕後有人炒作」是當時大多數行業人士的判斷。

  誰站在背後?誰又當了黃雀?行內人儘管多有猜測,但幕後主使永遠是一本「糊塗賬」。

  奧運贊助刺刀見紅

  2005年11月,這樣的「糊塗賬」又多了一本。

  2005年11月,伊利集團在呼和浩特市與北京奧組委簽約,正式成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乳製品贊助商。

  第二天蒙牛即緊急向全國各媒體發出一封名為「關於奧運的稿件」的郵件,時任蒙牛副總裁的孫先紅表示,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曾建議伊利和蒙牛一起退出北京奧運贊助商的申請活動,理由是,此事花錢太多,代價太大,市委、市政府認為,同城夥伴不宜過分相爭,建議兩家一起退出北京奧運贊助商的申請活動,兩家企業也共同確認了《關於退出北京奧運合作夥伴申請活動的函》。

  然後,伊利獨家成為奧運會乳業贊助商。蒙牛表示不滿。

  對於這種說法,伊利予以否認,聲稱「沒這回事兒」。

  相同的問題不同的回答,「誰在撒謊」始終是筆「糊塗賬」。

  有一點卻很明白:那就是蒙牛的憤怒。

  據悉,蒙牛為了成為奧運會乳業贊助商,做了大量的「熱身運動」。在當時,中國乳業的競爭就已經日趨激烈,乳品行業原料漲價、產品降價,已經進入微利時代,不進則退的現實對伊利也是一種嚴峻的考驗。當年,蒙牛在營銷上漂亮動作不少,央視巨額廣告的投入,「神五」上天的營銷,還有贊助湖南衛視超級女聲獲得的成功,而伊利則幾乎處於空白狀態,伊利確實也很需要這樣一次占蒙牛上風的機會。

  「如果兩家都不做還可以,如果一家做了,另一家肯定得跟,誰也輸不起。」

  作為中國乳業的老大、老二,伊利、蒙牛的恩怨由來已久。

  約定提價雙雙失約

  據非權威數據,從銷售額上看,1999年蒙牛是伊利的1/30,2000年是1/5,2001年是1/3,2002年是1/2,2003年接近了2 /3。到了2004年,伊利是87.3億元,蒙牛是72.1億元。隨著兩者實力越來越近,競爭趨向白熱化是難以迴避的問題。

  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有一次,蒙牛、伊利甚至約定「不打價格戰了,這樣下去遲早會把行業毀掉,不如一起提價」,提價日期定在了2005年3月15日,但這一天,伊利和蒙牛誰也沒有調價,「他怕我不守信用,我也怕他不守信用」。在競爭激烈的今天,奶價稍微上調造成的後果都可能是災難性的,畢竟大眾對消費品價格的敏感與奢侈品有著很大的差別。

  口水大戰此起彼伏

  伊利、蒙牛……誰是中國乳製品行業老大?從奶製品銷量到納稅額之爭,中國乳業曾多次爆發「老大」席位之爭。

  2007年3月,蒙牛和伊利恩怨再起。蒙牛發布的一則榮獲乳業「三冠王」的消息,再次引發行業口水大戰。

  根據蒙牛提供的資料顯示,蒙牛在2006年獲得了酸奶、冰淇淋、液態奶「三冠王」。消息甫出,引起了老對手伊利集團的不滿,伊利方面隨即發布聲明,質疑數據的準確性、權威性。

  蒙牛「三冠王」的依據出自「國家統計局中國行業企業信息中心」。根據該中心在「全國市場銷量領先品牌信息發布會」上公布的數據,蒙牛集團在2006年再度蟬聯液態奶全國銷量冠軍,並在冰淇淋市場上奪魁,而2003年才進入市場的蒙牛酸奶,也首次登上了銷量冠軍寶座。蒙牛成為中國乳業首個「三冠王」。

  伊利集團發布聲明表示,已與國家統計局進行了聯繫,且國家統計局已明確告知伊利集團,從未發布過此類調查結果,並開始著手調查此事。伊利集團在聲明中稱:「國家統計局中國行業企業信息中心」身份存疑,調查數據、評選標準不明,伊利集團明確質疑該中心發布數據的準確性、公正性和權威性。伊利方面認為,中國乳業行業公認的三巨頭伊利、光明、蒙牛,均是上市公司,關於中國乳業2006年度的發展情況,應根據各公司最為真實的財務數據為依據。

  聯袂上演「羅生門」

  2010年,伊利、蒙牛兩大乳業巨頭聯袂上演「羅生門」事件,一個網帖說「蒙牛炮製了聖元奶粉性早熟事件」,另一個網帖說「是伊利炮製了此次的蒙牛事件」,如此跌宕起伏的劇情,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橋段,讓民眾再一次將關注的目光投給了奶粉界。

  在這場戰役中,並沒有哪一方佔據了絕對優勢。雖然兩家企業都各有支持方,但更多「圍觀」事態的網民都保持中立態度,只能等待真相揭曉,「明擺著,不是這個撒謊,就是另一個撒謊」。

  ●不容忽視的現狀

  乳業惡鬥沒有贏家

  多名業內人士說,乳品行業近十年幾乎沒有擺脫過負面形象。2006年,「有抗奶」將停。2009年,液態還原奶徹底被禁。此外,還有「毒奶粉」、「碘超標」事件等。「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尚未完全落幕,「奶粉導致性早熟事件」又已經甚囂塵上。儘管聖元奶粉的「早熟門」事件,已經由政府部門出面澄清,但普通市民對乳品行業已經越來越沒有信心。

  有乳業專家指出,中國乳品行業近十年來發展非常迅速,其中一方面是得益於企業的營銷手法。乳品企業剛開始採用概念營銷、事件營銷等手法時,對於開拓市場來說無疑是起到積極作用的,但後來營銷的立足點卻慢慢走上了歪路,一是概念營銷泛濫,脫離了產品本身;二是開始熱衷於打擊同行,刻意炒作事件,同行之間的互相攻訐越來越多,脫離了營銷本身。

  業內人士表示,此次幕後黑手事件的發生,說明我國乳品行業競爭越來越刺刀見紅,行業發展還有待規範。「這樣下去,不會有贏家,只會兩敗俱傷。」

  此外,記者還獲悉,利用網路發文攻擊競爭對手,已經是「舊伎倆」了,也逐漸成為食品行業慣用的伎倆。

  今年9月,《第一財經日報》曾以《網路灰色產業鏈:撤稿刪帖的生財之道》為題,披露大量公關公司利用網路監管的模糊地帶,趁機發財。

  文章稱:「本報記者調查了解到,負面信息刪除業務的蓬勃發展,令公關公司以及網站的個別人員敏銳地看到了一條隱性生財之道:公關公司聯手傳統媒體的記者,或者寫手,炮製負面新聞稿件,要挾目標單位和個人就範;對於網站而言,只要是涉及負面信息的帖子、貼吧、負面專題,甚至整個網站本身,均可以作為『釣魚』的誘餌,如果沒有目標『客戶』上鉤,這些信息則堂而皇之地成為網站敢於揭黑的正義象徵,一旦有『魚』上鉤,則轉變為赤裸裸的設租尋租交易。」

  一位不願透露身份的乳品企業人士則認為,這次的「羅生門」事件沒有贏家,作為消費者只會對兩家企業都失去信心,行業惡性競爭沒有贏家,中國乳業再這樣下去,只能讓絕大多數不明真相的老百姓越來越沒有信心,轉而尋求國外奶粉。中國乳品企業應該學習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肯德基與麥當勞之間的競爭,要良性競爭,而不是惡性爭鬥。「惡性爭鬥沒有贏家,只能雙輸。」

  特別關注

  蒙牛乳業昨跌2.54%

  新快報訊 蒙牛乳業(23,-0.60,-2.54%,經濟通實時行情)昨日早盤低開後保持低位振蕩,截至收盤,報23港元,跌2.54%,成交1.86億港元。此前有消息稱蒙牛高管因涉「聖元奶粉性早熟事件」被批捕。

  另一主角

  聖元:網上的東西我們沒法評價

  事件的另一「主角」——青島聖元乳業公司在該起事件中,顯得「很無辜」。聖元方面表示,無法核實這些網上的言論,且在「奶粉致性早熟事件」後,公司只專註於恢復市場,公安部門並沒有找聖元對這一事件進行事後調查。

  對於此次事件,聖元的態度是:「無法評估,也不能完全相信。對於聖元來說,在衛生部調查結果出來以後,在鳳凰衛視馬斌向聖元道歉以後,這件事對聖元就已經畫上句號了。對於網上的東西,我們沒有辦法評價。」

  一家之言

  惡性競爭有損企業形象

  網上有人發帖,曝「聖元奶粉性早熟」事件是有組織、有預謀、有計劃、有步驟被策划出來的,幕後黑手是「蒙牛」。而「蒙牛」回應稱這是誹謗,並已報案。

  無論消息是否屬實,「蒙牛」業已報案,法律自會理清這堆亂麻。但即便判出個青紅皂白,「蒙牛」和「伊利」從此就會相安無事,相互服氣了嗎?這兩家企業,一直都有互相「掐來掐去」的消息曝出,他們「打架」的結果,是讓公眾對國產奶粉失去信任。這樣的結果,到底對誰有利?恐怕對外國液態奶品牌更有利吧。

  在晉商的發展傳統里,有幫帶故鄉人,連片發展的思想。因為他們經商的老祖宗早就悟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物競天存,但一物獨大,斷難獨活。還勸蒙牛、伊利、聖元「三兄弟」,相逢一笑泯恩仇,別再以「惡性競爭」來損害中國企業形象。(秦楚)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