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納粹德軍在1939年對波蘭發動了閃電戰併成功贏得勝利後,德軍一直是戰無不勝,西歐各國均受到二戰德國的侵略,1940年的敦克爾克大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歐洲大陸執行的一次戰略性撤退。這次在敦刻爾克的成功撤退挽救了40萬士兵的生命。併爲4年後的搶灘大反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大撤退的過程當中,英法聯軍損失近1200門大炮。

700輛坦克等大批軍用物資,英軍在掩護大撤退中飛機起飛架次共計2739架次,損失飛機106架,空中和地面擊落德軍軍機106架,在海面撤退當中,有一艘名爲“蘭開斯特里亞號”豪華郵輪被徵用爲運輸船,當時被德軍炸沉,至少3500名英軍士兵死亡,這次的海難事故比“泰坦尼克號”死亡人數還要多,除去災難,幸運的是大部分盟軍當時退守英國,其實也是想用盡英吉利海峽的地理優勢阻擋二戰德軍的戰爭步伐。

實際證明是擋住了二戰德軍裝甲集團軍前進的腳步,但是擋不住德軍飛機的轟炸與V2火箭的升空,前期的大不列顛是缺乏防空上的優勢的,但後期英國戰機生產跟上後,防空便好了一些,對岸的德軍也一刻也沒有閒着,一直想着如何才能夠跨過英吉利海峽到達英國,以繼續發動侵略戰爭。

起初,德軍破壞英國的雷達站,並利用空軍快速擊毀尚未起飛的英軍戰機,令英國空軍蒙受重大損失。在英國空軍快給德軍打敗時,德軍轟炸機在8月23日因爲迷航誤炸倫敦,令英軍報復向柏林空襲。憤怒的希特勒決定對英國城市發動地氈式轟炸。

德軍因爲戰術上的失誤,不列顛空戰的失敗導致空中優勢被奪。在德軍把目標轉向蘇聯後,不列顛空戰以德軍失敗告終。以上的行動就是希特勒在1940年7月16日發佈的“第16號元首指令”並將登錄英國本土的行動命名爲“海獅計劃”爲了減少登陸戰的傷亡,前期以空軍的轟炸爲主。

主要的目的就是爲了後期的登陸作戰,並在此計劃的執行過程中進行了倫敦的轟炸,這一行爲導致英軍的報復,英軍立即展開對柏林的轟炸,結局上文中已經提到,德軍以失敗收場,這是因爲德軍必須做戰略調整,巴巴羅薩計劃在這個時間當中已經開始實施,德軍無法抽出更多的兵力來應對西線的大不列顛。

首先就是德國空軍無法摧毀英國皇家空軍,也沒有辦法掌握英國南方以及海峽的制空權。1941年6月22號德軍夏季的對蘇作戰也已經開始,德軍想要在英國登島的“海獅計劃”也宣告破產,其實二戰德軍即使在巴巴羅薩行動之前強行登錄英國灘頭作戰,並且在一切都十分順利的情況下德國陸軍會在首都線攻破之前被全部擊潰。

這些假設是有依據的,在1974年,英國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搞了一場兵棋推演,結果表明,假設德軍開闢了一塊麪積很大的灘頭陣地,其實已經遭受了英國海軍的沉重打擊了,再順利的前提下也不可能進入到英國的腹地。海獅計劃的流產其實對當時的二戰德軍來說,是一件塞翁失馬的是,對德軍的也是有利的,喪失了制空權的德軍是不能夠參與戰鬥的,海獅計劃的流產在一定程度上是當時德軍高層對無畏犧牲的一種戰術規避。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