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活動增文化互動。

支援非華語幼兒學中文,不同幼稚園各師各法。位於天水圍的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林黃明慧幼稚園,在非華語幼兒教學上採取抽離教學策略,為加強家校溝通合作,更聘請巴基斯坦裔幼師作為非華語家庭與幼稚園間溝通的橋梁。校長周靜潔表示,新學年幼稚園在教育局新資助計劃下料有同等資源,將續聘該名人手。

校長周靜潔(右)稱下學年擬續聘Zina(左),協助非華語家長與幼稚園之間的溝通工作。

佛教林黃明慧幼稚園在天水圍區辦學21載,近年開始取錄較多非華語幼兒,每年維持約15名。由於非華語幼兒人數並非佔大多數,幼稚園採取「抽離式」教學策略,每周均有一節名為「學習角」的抽離式課堂。幼稚園主任李安兒表示,幼師團隊事先用約一星期時間商討主題,然後根據非華語幼兒的學習進度,制定活動內容的深淺。

「抽離課堂是混齡上課的,幼兒會按他們的中文能力分組。」李安兒憶述曾有一名就讀K1的巴裔女生,入學時不肯說話,當安排她參加抽離班後,在其他同鄉幼兒陪伴帶動下漸漸變得願意說話,「分組可令他們有更多機會說多點中文。」幼師陳佩儀亦表示,幼師們每月均召開定期會議,討論抽離教學方式。

佛教林黃明慧幼稚園經常舉辦家長聯誼活動,非華語家長亦踴躍參與。

陳佩儀續稱,這些非華語幼兒的家長大多不諳中文,故在課堂教學外,幼稚園亦會舉辦不同的聯誼活動,讓他們和華語家長增加互相了解各自文化的機會。「例如我們早前舉辦STEM教育為主題的『家長學堂』,有非華語家長還親自製作一條跑道給所有學生玩。」

幼稚園去年獲教育局非華語生支援津貼,聘請巴裔幼師Zina教非華語幼兒學中文,同時亦負責翻譯學校通告、與家長溝通等等。Zina表示,教非華語幼兒中文字、筆順的時候,若他們不明白,也可用烏都語溝通,「不過我都是先用中文教他們,有需要才解釋。」

校長周靜潔稱讚Zina「幫輕」不少與非華語家長溝通的工作,並指在新計劃下,幼稚園維持取錄非華語幼兒的數量,所獲資助將用作續聘Zina。周靜潔又指,取錄少於八名非華語幼兒的幼稚園以往不獲教育局資助,「如今即使取錄一個都有資助」,認為可鼓勵幼稚園取錄非華語幼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