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臺灣

雷臺漢墓&驪靬古城──古絲路文明之旅(五)


甘肅省武威市的「雷臺漢墓」是一座建於東漢末年的磚構墓葬
雖曾多次被盜  仍出土許多珍貴文物  其中的銅車馬武士儀仗俑令人驚嘆

 

 


進入雷臺景區  迎面是浮雕牆為襯的花壇泉池  名為「泉源」 
壇中「銅奔馬」由高聳的雙柱托起  柱前立有一石  石上刻著『天下第一馬』
(因雨 本文的圖片  除車拍外  幾乎都是手機拍攝的)

 


1969年銅奔馬在此出土  高34.5公分 長45公分 重7.15公斤  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銅馬昂首嘶鳴  三足騰空飛奔  右後足踏在一隻龍雀背上  龍雀驚訝地回眸
造形構思巧妙以及完美的力學平衡  活化了觀者對其速度的遐想  藝術價值極高

1971年郭沫若將之命名為「馬踏飛燕」  後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旅遊標誌

 


銅車馬儀仗俑廣場

 


按比例放大的複製銅車馬儀仗隊十分壯觀  只可惜無法還原原本的排列方式
當年因挖防空洞而進入古墓的民眾  不僅搬動了古物  甚至想當廢品變賣以添購牲畜

 


始建於明的雷臺觀毀於戰火 清康熙年間重建的又毀於民國
16年的地震
民國
22年所建的慘遭文革破壞  現為重新整修後的  山門額題丁卯年
上圖中  兩側以水泥仿製樹幹支撐著的巨木似已死亡  高處之綠葉實為爬藤

 


前涼國王築靈鈞臺  高
8.5米、寬60米、深106米  明清時為祭祀雷神之所故名雷臺
登石階上雷臺  二平門匾額『步雲』為
1987年製  (1987年正是丁卯年)

 


上: 風伯雨師殿 『風起雲蒸』     下: 雷祖殿  標語勝過『雷霆萬鈞』  燕兒低飛

 


“學習十九大精神  學習中華文化  學習法律法規  做合格教職人員”
原來大陸的『教職人員』包含教職與神職(聖職)兩種意思啊

 


東配殿(財神殿與文昌閣)  當然也是標語至上 
頗煞風景

 


好美的香爐  築靈鈞臺、建道觀時都不知道有漢墓在下方吧

 


下雷臺  在雷臺東側有一號漢墓及二號漢墓的入口  我們只進入一號漢墓
磚砌墓構包括: 墓門(上有三公尺高的照壁)、甬道(旁有一口井)、以及墓室
墓中所有物品皆已移至博物館保存  進入墓穴僅能參觀其建構並發揮想像力
墓室分前、中、後三部分 
全長19米、寬10米  室間通道低矮  室內高達4.5
前室有左右對稱的耳室 挖洞民眾由右耳室進入發現銅車馬儀仗俑(共99件)
室頂一個已封閉的盜墓洞清晰可見  左耳室空無一物  推測在古代就被盜空了
中室為墓主起居空間  有陶雕樓和竈、銅燈臺與食器  還有許多陶器在右耳室裡
後室置石刻龜形棺託四個  應是墓主及妻妾之棺木  卻僅有一截腿骨和少許文物
依龜鈕及銅俑上刻的字  得知墓主為武威郡首張姓將軍  但到底是誰仍無定論
至於二號漢墓主人則可能是一號漢墓主人的長輩 (因禁止拍照  此圖取自網路)

 


上: 長19米的斜坡墓道  水泥柱與滿佈的解說看板  難以感受原為有壁畫的土壙
&下: 磚砌的墓建築並未使用粘著劑  展現出精緻的力學運用  甬道為拱券頂
耳室為四角攢尖頂  覆鬥式的墓室頂端以墨色勾邊並用紅黃灰白色繪成蓮花藻井圖
雖經測試得知  這些磚的耐壓力遠高過現代燒製的磚塊  仍增設了金屬架保護
(因禁止拍照  圖片取自網路)

 

 
漢墓旁的博物館公告之休館日期已過  卻遲遲不開放  詢問無門  在雨中抱憾離開

 


路旁的薰衣草豐富了荒野的色彩  沿途有好幾處工程正在“創造景點”  (車拍)

 


接下來的目的地是驪靬古城  下車後卻見到笑開懷的彌勒佛像在嶄新的仿古城門前

 


聽著阿彌陀佛聖號進城  仿古羅馬建築和香爐拜墊同框  中間的石碑寫著『金山寺』
莫非炒作“古羅馬軍團在中國”這個旅遊題材的財團撤守並改由宗教團體接手?
抑或原本規劃的“驪靬城復原及文化產業園區”就是個想包羅萬象一網打盡的景點?

 


仿古羅馬建築現為金山寺的大雄寶殿  兩旁的中式建築分別是地藏殿和觀音殿
而禁止拍照的大雄寶殿內卻好似地藏殿  全國各族羣所有姓氏祖先之牌位難計其數

 


或許是我們太古板  對這座號稱“中西合璧的巍峨古城”毫無興趣
終於在服務處前看到了一些看板  隊友詢問古城遺址何在  兩位美女願意帶我們去

 


古城遺址不在這中西合璧的古城中  距離不遠  徒步不近  故到停車場找我們的巴士
驚訝有不少大陸團陸續抵達  在此遇見一位工作人員正是“黃髮灰眼的羅馬後裔”

 


數分鐘後巴士停在修建中的西式城樓外  “城裡”的碎石路上有一輛滿載蔬菜的農車

 


上: 正對西式城門的是『永昌縣焦家莊鎮驪靬村村民委員會』
下: 面對村委會左手邊是幾幢磚房  不遠處有兩位村民好奇地看著我們

 


跟隨兩位美女的腳步  聽其義務為我們講解有關
古羅馬第一軍團流落至此的故事

 


觀光路線指示牌上有:  驪靬古城遺址、“古羅馬兵營遺址”、
「羅西與莫妮卡之驪靬情」電影拍攝地、驪靬亭

 


您或許被那些土夯高牆吸引  石柱鐵鍊圍著的低矮“土堆”纔是主角唷

 


上世紀
70年代  驪靬古城牆還有500米長  高5~6米、寬2
城牆的土不斷被人們取去築房或做農肥  如今只剩這般光景

 


驪靬亭建於
1994年  2007年重修  2012年在亭中立碑  登亭眺望可遙想古羅馬人練兵
西元前
53年  古羅馬帝國發動對帕提亞的戰爭中  七個羅馬軍團在卡萊戰役慘敗
第一軍團約
6000將士突圍後卻沒有再回到羅馬  成為羅馬史上的一樁懸案
驪靬亭解說牌雲: 公元前
48年前後  羅馬第一軍團進入西漢版圖  張掖太守奉命接納
將之安置於張掖郡番禾縣南(即今永昌縣驪靬村)並立驪靬縣  隋文帝年間驪靬併入番禾

 


其實否定上述假說的論點很多  文獻中出現驪靬這個地名早於西元前
60
儘管此地部分居民有棕黃髮藍灰眼的特徵  但
DNA分析顯示似維吾爾人與羅馬人無關
見到這兩匹馬  猜想應該沒有學者研究此地的馬匹與羅馬的馬兒有無血緣關係吧

 


就古城的完整度而言  這裡無法與永泰古城相提並論  但綠意盎然充滿生機

 


不知門窗都用土磚封閉是何道理  隔壁還有衛星天線呢

 


樸實的聚落正感受著發展觀光的衝擊

 


在羅馬後裔的議題火紅之前  驪靬村名叫「者來寨」  此木質牌樓為
2015年設置的

 


鋪上茅草的門樓與矮房也該是新建的  遊客接待中心、驪靬民俗、驪靬生活館......

 


在西式的城樓內外遙望仿羅馬建築的金山寺  心中百味雜陳
無論那邊的新古城或這邊的遺址  都朝向“中西合璧的經典旅遊”之目標邁進

 


看著向後飛奔的紫色薰衣草  多麼希望它們能治癒我杞人憂天的毛病啊  (車拍)

 


永昌縣有三尊古羅馬人的花崗石雕像  下方寫著『驪靬懷古』  是
1994年縣府所立

 


前往張掖途中見到的明長城和烽火臺   (隔窗車拍)

 


張掖市郊區的宅院大門  (車拍)

 


張掖市區一景   (車拍)

 


逛了酒店附近的超市  經過『明清古風』的牌樓前  沒有走進這條小喫街

 


雷臺景區裡的平面示意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