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語:此篇開示極為精彩和重要。只要肯念佛,一切善都不能與它相比,一切利益都不如它大。注意念佛前面這個「肯」字。沒有這個肯字,就意味沒有信樂,沒有信樂,信願就會出問題,信願出問題凈念就無法相繼。多看多聽老法師的開示,就肯念佛了。當然,多讀多念《無量壽經》,也會肯念佛了。】

  所以這個一念是凈信,凈信就是一絲毫懷疑都沒有。佛說的、菩薩說的,還會有錯嗎?稱性而談,他不是從阿賴耶識里出來的。換句話說,阿賴耶出來的有問題,自性流露出來的,它有什麼問題!但是今天人,你說自性他不懂,什麼叫自性?太抽象了。不但沒有見到過,聽也沒有聽說過。你說從意識心裡頭流出來的,他懂,聽說過這個名詞。我們思惟、我們想像,這是意識,意識是妄心,不是真心。意識能緣到虛妄,緣不到真實。仁義道德、五戒十善,都是從性德裡頭流露出來。今天要大家遵守,他搖頭,這個東西落伍,這個不適合這個時代,他不要了。你真做出來了,這個小區、這個小城市,人人都遵守,他看到之後很奇怪,他會很欣賞,這個不錯!他慢慢就能想通。所以對付今天這個社會來教學,佛教、聖賢教育,或者是所有宗教,都要做出榜樣來給人看。我們居住在這個地區,至少這個村莊住上三年,這個村莊的名字就可以叫阿彌陀佛,這裡頭都是學阿彌陀佛的,大家來看看阿彌陀佛他們的生活怎麼樣,大家來參觀。基督教也可以搞一個小區,裡面都是基督徒,把《聖經》統統落實在生活上,那叫基督城。到那裡去看看他們的文化、他們的生活,這樣大家才能真正生起信心。現在不做出來,沒有人相信。沒有看見、沒有聽到,你跟他講他不能接受,必須他自己親眼看到,親耳所聞,他相信。這都是些好辦法,應該要做非常有意義的事業,人生沒有空過。一定要一念凈信。  「又即《三輩往生品》中之發一念心,念於彼佛」。這是本經經文上的,這一念心就是一念凈信心念阿彌陀佛。「又《嘉祥疏》曰:一念即是具足無上功德者,明利深遠。一念至信,修行發願,必生凈土,終得佛果,故云無上也」。這一念就是具足無上功德,這個無上功德很難懂,學過這部經的人懂得,真的是無上功德,為什麼?法藏比丘五劫修成,修成什麼?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五劫修成。這六個字它的內涵就是四十八願,這是四十八願的總號,四十八願的總名稱。你提到阿彌陀佛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人家發的願五劫時間修成。所以極樂世界是四十八願五劫修成功德之所變現出來的,功德成就。這個地方明利益既深又遠,這個深遠的利益,所以能夠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佛剎裡面的一切眾生,上到等覺菩薩,下到無間地獄,沒有不得度的,沒有不成就的,這叫深遠。一念至信,修行發願,必生凈土,終得佛果,你決定成佛。所以這一念跟無上功德它就相應,無上功德是法藏比丘修成的,這講阿彌陀佛的因地。  「又《選擇集》云:以念佛而為無上也」。這跟我剛才講的意思是相同的,念佛就是無上功德,無上功德就是念佛。你要是把這個搞清楚、搞明白,你能夠把佛號放下嗎?你還會去搞胡思亂想嗎?不會了,肯定一天到晚都是阿彌陀佛,你愈念愈快樂,愈念愈有智慧,愈念身心健康。現在念佛人很多,真正懂這個道理的人不多。這樣說來,經教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要沒有這麼多長年的薰修,我們看這個也看不懂。就是看這個註解看過去就算了,沒有一個字、一個字去深究。所以念還是念,功德不能說沒有,不過功德不大。真正透徹了解,把法藏比丘因地上的功德,我們給他接上去了,把他的功德變成我們的,我們的功德也變成他的,合成一體。「乃至一念而為大利」,這一念心非常非常不容易,這一念是真心,這一念不是從阿賴耶識裡頭起來的,是從自性裡面流出來的。  是故經謂:若人能生一念喜敬之心,持名求生,『當知此人為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如上功德者,即經中所說,橫出三界,圓登四土」,一生一切生,「一生補佛,究竟寂光」,得大圓滿。這一念是大利,念念相續,這個利益真正是無量無邊無窮無盡。想做好事,還有比這個更殊勝的嗎?沒有了。那我們好事要不要做?有緣就做,沒有緣別去攀緣。這個話的意思,《無量壽經》真搞明白了,這個話的意思你才會懂,否則的話,你能了解的是似是而非,不是真懂。真正懂了,表情不一樣,你現在的表情有疑惑;真正懂了,沒有疑惑,會歡喜。這個四句話是無上的功德,無上的利益。「橫出三界」,我們這一生就做到了。從我們人間直捷往生凈土,不必通過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還有四聖法界,很麻煩,一關一關的,關卡重重,這橫出三界。這個太便宜了,而且「圓登四土」,西方世界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凈土,你生到哪一土,四土圓生。怎麼圓?一即是四,四即是一,一生一切生,無論生哪一土都是圓生四土。所以你到極樂世界,你能夠見到常寂光的諸佛如來,你能夠見到實報土的法身大士,你能夠見到方便土裡面的權教菩薩,也能見到同居土裡面的大心凡夫,無論在哪一土,統統見到,大家都在一起學習。西方極樂世界真正平等法,真正是無障礙的世界,跟《華嚴經》講的一樣,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到那個地方,我常說,有人非常眷戀這個世界,親朋好友捨不得離開,好像到極樂世界孤孤單單的,一個熟人都沒有,也不知道阿彌陀佛是用什麼心對待我,還懷疑。殊不知你到達極樂世界,你的熟人好多好多,過去無量劫他們修行都已經到極樂世界,到那裡去大聚會,一見面,過去生中那種關係全部都明白了。所以到極樂世界是真熱鬧,無量劫來的家親眷屬統統聚會,都往生。沒有往生的,他們無論在哪一道,你能看得見他們,你能認識哪一劫的父母兄弟姐妹,哪一劫、哪一生、哪一世的好朋友,你全都知道,他們有感,你就有應。到極樂世界的人,個個都有這個能力,像佛菩薩一樣。他喜歡見什麼身,你就能現什麼身;他需要什麼法,你就會給他講什麼法,統統照顧到,一個都不漏,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多大的利益!一生補佛,究竟寂光,這是你到極樂世界能夠做得到的,圓滿成佛。  底下這一段,『心無下劣』,「於自善根,能生信故」。這個觀念非常非常重要。因為我們這個世間修行人很多都有嚴重的自卑感,認為我這一生做了很多錯事,造了很多罪業,就生起自卑,下劣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自卑感,怕不能往生。這樣的人來問我,能不能往生?我告訴他,你決定不能往生。他說為什麼?你自己沒有信心,你怎麼會往生!什麼人能往生?堅定信心,造無量無邊罪業,他堅定信心,他能往生,那個人很可能往生。念佛就是滅罪,念佛就是懺悔,過去造無量無邊罪業,現在天天念阿彌陀佛,這一句彌陀名號是一切善的總善,世出世間一切善法無過於阿彌陀佛。所以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經上常說,「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你一句一句接著念,一心稱念,這個功德還得了!什麼罪業都能夠懺得乾淨,只要你肯念。念就是滅罪,念就是懺悔,多少人不懂這個道理!要去發露懺悔,發露懺悔經上有,那個用意何在你要曉得,那是幫助一些迷惑顛倒的人,不知道回頭,你這一懺悔,感動他,他回頭了,用意在此地。真正懺除業障的就是念佛,但是我們念佛他不懂,他沒有感觸;我們把自己所做錯事一樣一樣說出來,他感動了,那是接引初機的方法,有功德,不能說沒有功德,不能與念佛相比,念佛的功德太大太大了!只有內行人,真正懂得的人他知道。外行人不知道,不曉得念佛功德之大,他也不會念佛。  於自善根,能生信故。什麼善根?傳統文化,老祖宗說的「人性本善」,這是善根。我們自己有沒有信心?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敢不敢承當?這都是你的善根。佛又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你的善根。再說得貼切一點,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都是你自己善根功德的成就,你相不相信?你要相信了,哪有不能往生的道理!「自性彌陀,唯心凈土」,修凈土的人,這兩句話常常聽到,聽到耳熟,你就是不信。為什麼不信?把這個根源找出來,從根本上把它消除,我們就相信,就不再懷疑,你就成就了。對一般知識分子來說,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所表演的就是代表知識分子,好學多聞。你要把經認真去學習,要用真誠心去學習,你才真正體會到。體會到什麼?自己的性德,佛所說的全是自性流露,你不用性德,你沒有辦法體會,你跟他不相應。就是說他是真心裡頭說出來的、流露出來的,你要用真心去聽,用真心去體會,這才行。用妄心、用懷疑心、用批評的心,你一樣都得不到,今天聖學推廣之難就難在此地。因為現在人都學會了,都成習慣了,聽了之後一定要批評,一定要懷疑,聽完之後一定有很多問題問出來,養成習慣,從小就這麼學的,學校、家庭都這麼教的。這種修學的態度、方式,用在現前科技的時代行,這個方法沒有問題。用在聖教、用在佛菩薩典籍裡頭,不行,完全不能契入,會把這些典籍都當作現代的學術來看待,它是智慧變成知識,不得受用。經上講的這個,橫出三界,圓登四土,一生補佛,究竟寂光,對你毫不相干。所以一定要能生信心,要相信自己。  『亦不貢高』,「明信佛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故」。在大乘教里,心就是真心,自性;佛,這是已經修成,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眾生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大,也包括我們在內。這三樣沒有差別,是平等的,貢高就沒有了,謙虛、誠敬自然就生出來。但是這個貢高的習氣很難斷,人人都有,從哪裡來的?與生俱來,最初一念不覺的時候就有它。大乘經教里所謂「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四大煩惱就有它一個。第一個我見,執著阿賴耶見分裡面的一分,以為是我,這是見分的一分。我們一般人講靈魂,就這麼回事情,他迷了。執著阿賴耶相分一分,身體,這是我身。阿賴耶像大海一樣,廣大沒有邊際,執著這一分認為是我,認為是我的身,這叫我見。跟著我見來的,同時有的,我愛、我痴、我慢。傲慢是瞋恚里的一分,所以貪瞋痴跟著一起來了。我愛是貪,我痴是愚痴,糊塗了,迷了;我慢就是傲慢,傲慢跟瞋恚,所以貪瞋痴就起來,這叫根本煩惱,與生俱來。哪個沒有?什麼都有,連花草樹木都有,微塵都有。這在八識裡面叫末那識,末那是染污,嚴重染污,染污的根源叫染污意。這個東西要是轉過來,轉過來就叫平等性智。所以有染污意,哪有平等!染污意轉過來,平等性就現前。轉第六意識是清凈心,轉末那識是平等心,平等比清凈還要難。所以我們知道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平等性現前。對待小動物、對待山河大地都有一分誠敬,不敢輕慢;對這些小動物、花草樹木、山河大地,要有敬意。中國傳統教育里,《禮記》你看看,你掀開第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沒有一樣是不尊敬的,懂得一切尊敬。佛門裡面懺儀,這些儀規是祖師大德編的,頭一句話「一心恭敬,一心頂禮」,第一句話都是說這個。沒有誠敬,它就不相應。所以這個亦不貢高,誠敬心生起來了,知道佛的智慧,佛的智是自性本具的智慧,一切眾生皆有。知道心佛眾生是一體,傲慢心沒有了,誠敬謙和自然就現前。  底下一句,『成就善根』,「如《小經》」,《小經》就是《阿彌陀經》,「六朝石刻本云:以稱名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這句話重要,都是勸我們要念佛,稱名就是念佛,念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這四句經文,心無下劣,亦不貢高,成就善根。「以稱名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六朝,南北朝的時代,留下一塊碑文,這個碑文上面刻的是《阿彌陀經》,有這幾個字,這幾個字現在經本里沒有。所以有很多人懷疑,是不是以後這個經傳的時候,抄寫的時候,把這一句漏掉?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阿彌陀經》會集本里,把六朝石刻漏掉的二十一個字都補進去,這個難得!因為這裡講得太清楚,《彌陀經》上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換句話說,善根福德因緣不夠是不能往生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怎麼修?這提供我們,稱名故,你只要肯念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你就決定得生。念佛多重要!  『悉皆增上』,「凈念相繼,精進無已,故諸善根皆能增上也」,這個悉皆增上,善根增上,福德增上,因緣增上。「又《彌陀要解》云:同居凈土是增上善業所感」,這蕅益大師講的,講得非常有道理。凡聖同居土我們能夠去往生,憑什麼?就是憑增上善業,跟阿彌陀佛起感應道交的作用,這樣子往生的。增上善業無過於念佛,真正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這個世間事還要管它嗎?能夠不管的都不要去管,統統放下。要管什麼?要管好念佛。這一句佛號一天到晚不要中斷,把這樁事情管好,你就到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這個事情沒有管好,還要管世間拉拉雜雜的,那就搞六道輪迴,這個不能不知道。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六六集)  2011/8/3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566】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