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所說的異類舉些栗子:同性戀、不婚主義者、喜歡走女性化風格的男性等等。。。


對這個問題挺感興趣的,正好題主提了我就多說點...

首先,不管是發達地區還是非發達地區,對題主所謂的異類的容忍程度都是相對較低的,只不過是程度的不同而已。我認為容忍程度低的表現主要就是偏見和歧視,而造成這種結果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不恰當的認知

作為社會性動物,人總是對自己接觸到的社會上的人或事物進行分類,將人群分成我們和他們。這種分類最有可能誇大群體內部的相似性,以及群體之間的差異性,因此會出現外群體同質效應,也就是認為我們之外的他們都是相似的,他們是和我們不一樣的群體。我們總是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而不喜歡那些與我們不一樣的人,這種分類就最終導致內群體偏好。

題主所提到的不婚者也好,女性化的男性也好,同性戀者也好,都具有強烈的與大眾群體不一樣的特徵,因此非常容易被定義為外群體,而對外群體,人們往往會形成一套固定的認識,認為他們具有某些共同的特質,而這些特質往往是消極的。比如人們認為同性戀是和艾滋病聯繫在一起,不婚者是和不負責任,離經叛道聯繫在一起,女性化的男性是和令人不適的舉止聯繫在一起,而不管他們具體的個體究竟是什麼樣的。

通過接觸,我們會知道一個男生是同性戀,但他同時可能是陽光的,積極的,健康的,而不婚者同樣不妨礙他成為一個令人喜歡的人,這就是接觸效應。但對於大部分的大眾來說,他們沒有接觸這些群體內個體的機會,更不會主動去了解他們來改變自己的認知。反而會因為證實偏向的存在加重他們對這些群體的消極印象,導致這種刻板印象進一步加重。

同時人們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在他們感覺沒有必要去了解和思考的時候,對一個群體的認識通過「貼標籤」的方式,可以大大減少他們認知的負擔。因此可能小明是一個熱愛運動積極向上年輕有為的律師,但在許多人眼中他就只是一個同性戀者而已。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來源於文化的穩定性,這就導致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對所謂「異類」的定義和容忍程度是不同的。比如某些國家自由開放的理念會使得人們尊重個體間的差異而持有更為開放的態度,但在一些地區,人們更容易受到傳統文化以及道德觀念的束縛從而持有排斥思維。但發達程度並不總是與對「異類」的包容程度正相關,比如某些非洲部落同性性行為是正當甚至是受到鼓勵的,但俄羅斯以及某些明顯更為發達的國家卻不能接受甚至排斥同性戀,這明顯就是受到包括宗教在內的文化影響。

但總體上隨著一個國家的發展,人們會更加註重個體的權益以及差異性,因此人們的包容態度也會提高。比如美國同性婚姻法通過的支持者中有很多並不喜歡同性戀,但他們同樣可以做到尊重以及擁護另一個群體的權益。


我們每一個人活一輩子,不可能永遠都做主流的事情,

總有那麼幾次,我們做出了與眾不同的事情,做出了不符合常理的決定,

我們變成了「怪小孩」,變成了少數人,變成了異類,

但我們並沒有錯,有些事情的確是沒有對錯的,只是不同而已, 我覺得,支持同性戀其實是在支持一個包容的心態,支持一個寬容的社會,一個多元化的社會, 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裡面,我們需要聽少數的聲音,要尊重少數的權利, 我希望我有一天能夠看到,30歲的女生不會被輕易冠上剩女的頭銜,屢被催婚,

五六十歲還在追求愛情的老人,不會被人說「老不正經」,

只生了女孩的媽媽,不會被要求繼續追生男孩, 我希望有一天能夠看到,年輕人的婚姻不會無法自主,而被兩個家庭左右, 丁克家庭不會被三姑六婆指指點點,

選擇終生不婚的朋友,不會成為異類,

同性戀不會難以啟齒,不會孤單無助, 只要我們這一代繼續努力, 我相信這一天,不會太遠。

王尼瑪-《暴走大事件》


假如你不給老人讓座,你看看會有多少人指責你。


你看同性戀好過嗎?


最好是不支持也不反對,你要想明白別人的事情「關你屁事」在我眼裡他們就像普通人一樣就算不喜歡也沒有必要在別人背後說三道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